以跨界项目为载体构建设计专业创业教育平台的探索

2014-08-29 01:48黄志雄洪歆慧
艺术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设计

黄志雄+洪歆慧

摘 要:设计本身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使得设计专业的创业教育较其它专业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以“跨界项目”作为载体构建设计专业创业教育平台的设想,跨学科系统研究、跨领域联合培养、跨地域交流互动,把“跨界”这种包含价值创造、方法创新和行为策略在内的完整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引入设计教育体系,希望探索更具创新性、更有执行力的高等院校设计专业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业教育 设计 跨界项目

一、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

创业就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早在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如今,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新趋势,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当前教育界形成了广泛共识。

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创业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其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创业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增强、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是某些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意识形态方面,创业教育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成就动机,促进其独立自信、积极主动;注重锻炼学生坚韧的抗压精神,培养其敢闯敢干、坚持不懈;注重提升学生敏锐的洞察能力,审时度势、灵活机智……在专业实践方面,创业教育强调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综合性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达到一专多能,“综合”性地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严谨的职业操守;此外还能站在管理者的“高”度驾驭从基础研究至策略制定,并落实到项目执行的全过程。

二、“跨界”思维下的设计专业创业教育构想

设计与社会紧密相关,是设计师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中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本身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工程学、经济学、心理学、文化学、美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此外,先锋思想和开放风气所带来的数字化、全球化的设计思潮冲击,使得设计专业的创业教育面临较其它专业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以“跨界项目”作为载体构建设计专业创业教育平台的设想,跨学科系统研究、跨领域联合培养、跨地域交流互动,把“跨界”这种包含价值创造、方法创新和行为策略在内的完整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引入设计教育体系,希望探索更具创新性、更有执行力的高等院校设计专业创业教育模式。

1.建立“跨学科”系统设计思维

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引入较大型的整合性设计项目,集成各专业教师与学生组成跨学科集团军,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共同努力、协作攻关,逐步建立系统的设计观,突出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开设前沿性交叉学科课程、举办专家讲座和专题论坛,参加校际学术交流等方式,在夯实专业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促使学生在基础知识、设计理念和项目实践之间建立知识联系,在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和技术学科之间寻找切合点;同时在商业管理、创业技能和工程技术之间建立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意愿,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升其自主规划、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具备更强的工作、社会适应性,以及开拓创新的可持续性。

2.实行“跨机构”联合培养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探索校企间设计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多方位的共赢合作模式。立足区域经济环境,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定,邀请他们参与设计专业技能的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指导,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通过订单培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按照企业的实际生产科研项目进行专题实践,参与项目运行全过程,实现设计专业教学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同时,通过产学联合,使教师与企业深度接触,把现实中的问题进行总结、提炼,更新设计教学理论,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在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同时把所掌握的技能应用于实际,发挥社会效益。凭借生产机构和教育机构的跨界合作,校企双向介入创业教育,优势互补、资源互用,使院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的任务,构建行之有效的设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3.推动“跨地域”交流互动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从国内外寻找跨地域合作伙伴,引入跨文化的工作背景和跨文化的设计项目,“换位”地去感受对方关于设计方法、思维方式等的差异性,尝试理解对方的文化并建立高效沟通的共同设计语境,协同完成设计目标。这种跨地域的协同学习与工作经验将为学生提供了差异化的视野,尝试从设计角度研究地域内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全球化传播和推广的方法和途径,有助于今后在不同文化和生活环境中开拓创新。此外,在交流互动过程中,他们将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也有助于建立良好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导入“跨界项目”的实施策略

1.引入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在互动中促进创业型设计人才学习能力养成

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013年1月,清华大学组织来自工业工程系、精密仪器系、美术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等20个不同院系的78位学生(以本科一年级新生为主),开展了一次创新性的课程尝试——“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学生被打散分成8个小组,任务是对一座由于地震而抬升出的无人小岛进行“合作开发”。课程的参与者分为 “挑战方”和“任务方”,教师和经选拔参与课程设计的学生是“挑战方”,他们在课程前三个月开始准备活动主题及其包含的技术内容、说明文档和工作流程,然后设计出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交给实际参与学习活动的学员(即“任务方”)。 “任务方”必须在四天时间内突破专业壁垒,摸索并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经济因素分析、商业模式设计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团队协作建构自动化的陆海空运送系统的沙盘模型、撰写石油城规划方案企划书、完成个人工作日志和团队工作视频记录、制作成果汇报VCR。此外,还有法学专业同学承担“专利局”和“法院”工作,负责受理知识产权的申请、授权和起诉。通过这样极限的、复杂的任务设置,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提升了他们时间管理、事件管理和竞争合作等综合能力,是一种颇具革命性的创新教学方法。在这样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教”和“学”的定义发生了变化 ,学生成为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他们不会再把自己局限在传统设计学科范畴之下,而是把主动性学习和协作式探索作为成长基石,以更开放性的视野来看待自己的学业和事业,创造性地应用设计思维来进行资源和渠道的优化整合,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和人生价值,实现创业梦想。

2.深化商业运营模式,在实践中完善创业型设计人才的综合竞争力

通过商业化运营的创业实践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参与社会锻炼的环境与条件,让学生对设计项目涉及相关产业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熟悉产业与市场特点、专业市场的运作程序,掌握产业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与产业界的密切合作,获得创业需要的相关技术知识、系统思维、市场经营理念,在实践中完善创业型设计人才的综合竞争力。

2010年开始,教研团队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选题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旅游纪念品开发与设计项目。学校所在的福建省具有“山海一体,闽台同根,民俗奇异,宗教多元”的旅游特色,然而与之不相映衬的是多年来没什么变化的福州软木画、厦门漆线雕等传统工艺品和走到哪儿都一样的牛角梳、椰壳帽等土特纪念品,题材单一、形式陈旧,既缺乏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又没有鲜明的时代审美气息,旅游纪念品设计创新也成为当地政界、学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着地缘和人缘优势,项目组引入社会团体与学生分享他们长期研究整理的民俗与典故,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区域文化内涵,拓展设计题材;引入生产企业和营销机构与学生分享产品在生产加工、营销推广中的教训与经验,推动学生实际参与到纪念品的创意、设计、打样、生产、销售等实践环节中,创新商业模式。比如,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引导学生从方言这一极具地域特质的元素入手,挖掘地方方言词汇丰富、语调多样的特色,研究其记录、传播地域社会风情的特质,进行旅游纪念品开发和推广。于是一个福州籍的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淘来《福州方言词典》,尝试用契合年轻人的嘻哈方式来诠释福州方言独特的语音和语调把“歪喜虎纠嫩”(我是福州人)、“丫霸”(好棒)、“女山压仲”(你长得很美)作为创作素材进行视觉化的图形和字体创意,并进行了一系列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开发,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呀啪生活志”,毕业设计展览时在现场和淘宝店进行同步销售,引来福州晚报、福州电视台、福建经济台、东南卫视、湖南经视等媒体的竞相报料。而正是在这样的实战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产品拓展、成本控制、物流纠纷方面的诸多问题,带着“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叹,在实践中迅速成长、成熟。

四、以跨界项目为载体构建设计专业创业教育平台的现实意义

1.营造设计人才创业实战情境

尽管很多设计专业的大学生都有创业的意愿与渴求,但真正投入创业实践并取得成功的并不多。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缺乏良性的创业环境,这个环境不只是空间意义上的,还包含资金、渠道、团队管理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尝试从两个方面齐头并进:一是联系更多的大中型生产企业和设计制作公司,将具有相当规模的跨界项目引入到专业教学中,根据企业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发挥学院多专业的连动性,完善创新机制;邀请企业参与创业型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设备和资金,扶持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学生,共同完成产品研发,实现学生创业能力和产业市场需求“零距离”的培养目标;二是在校内外开拓建立扶植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在校设计专业大学生提升职业技能、找准自身定位,把少数大学生的单纯盲目创业变成普遍参与的科学创业教育,使创业因子融入每个大学生的血液。

2.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模式

在课程教学中,根据不同教育目标导入不同形式的研究和设计项目,从综合性项目的反复实践中形成职业化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能力;在课余时间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以及创业竞赛、设计兼职等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利用学院优势争取实际产品研发和品牌策划等合作开发项目,交由设计专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别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形式完成大型项目,优秀项目或作品的设计者可以获得相应的奖金或有机会签约进入企业或公司实习、工作。经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磨练,提高了设计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懂得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怎样与客户打交道,怎样使自己设计的作品得到客户的满意,更好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真正培养出敢于创业、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创业型设计人才。由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动手中培养思维,在团队中学会协作,也使得更多优秀创业人才脱颖而出。

3.提升师资队伍总体水平

创业教育强调的是创新理念的激发和创新行动的引导,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指导教师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明确把握课程的整合性与实效性,能够根据项目进程中遇到的问题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建构知识、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一方面,指导教师要有开放的设计视野,引导学生挖掘潜在性的社会需求,进行前瞻性的社会思考,推动学生在整合设计学科内资源的同时,主动去探索与其他学科交融的可能性与实现性;此外,指导教师还必须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擅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因势利导地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营造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因此,创业教育同时也是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的很好平台,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设计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面协调发展,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

结语

搭建以跨界项目为载体的创业教育平台,引导准设计师们越出边界、反思设计,为其在创业项目中定义核心问题、管理设计流程提供了更高层次的视角。在创业实践过程中把握好跨界的量和度,可以将准设计师更多地聚焦在问题的解决方式上,更注重设计使用价值、流通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和谐统一,用设计思维来创造未来的新商机。

参考文献:

[1]赵金华.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1(8).

[2]阎学武.创业教育视角下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索”[J].美术大观,2011(10).

[3]陈高明.广义设计学观念下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J].文艺争鸣.2011(4).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2.深化商业运营模式,在实践中完善创业型设计人才的综合竞争力

通过商业化运营的创业实践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参与社会锻炼的环境与条件,让学生对设计项目涉及相关产业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熟悉产业与市场特点、专业市场的运作程序,掌握产业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与产业界的密切合作,获得创业需要的相关技术知识、系统思维、市场经营理念,在实践中完善创业型设计人才的综合竞争力。

2010年开始,教研团队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选题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旅游纪念品开发与设计项目。学校所在的福建省具有“山海一体,闽台同根,民俗奇异,宗教多元”的旅游特色,然而与之不相映衬的是多年来没什么变化的福州软木画、厦门漆线雕等传统工艺品和走到哪儿都一样的牛角梳、椰壳帽等土特纪念品,题材单一、形式陈旧,既缺乏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又没有鲜明的时代审美气息,旅游纪念品设计创新也成为当地政界、学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着地缘和人缘优势,项目组引入社会团体与学生分享他们长期研究整理的民俗与典故,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区域文化内涵,拓展设计题材;引入生产企业和营销机构与学生分享产品在生产加工、营销推广中的教训与经验,推动学生实际参与到纪念品的创意、设计、打样、生产、销售等实践环节中,创新商业模式。比如,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引导学生从方言这一极具地域特质的元素入手,挖掘地方方言词汇丰富、语调多样的特色,研究其记录、传播地域社会风情的特质,进行旅游纪念品开发和推广。于是一个福州籍的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淘来《福州方言词典》,尝试用契合年轻人的嘻哈方式来诠释福州方言独特的语音和语调把“歪喜虎纠嫩”(我是福州人)、“丫霸”(好棒)、“女山压仲”(你长得很美)作为创作素材进行视觉化的图形和字体创意,并进行了一系列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开发,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呀啪生活志”,毕业设计展览时在现场和淘宝店进行同步销售,引来福州晚报、福州电视台、福建经济台、东南卫视、湖南经视等媒体的竞相报料。而正是在这样的实战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产品拓展、成本控制、物流纠纷方面的诸多问题,带着“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叹,在实践中迅速成长、成熟。

四、以跨界项目为载体构建设计专业创业教育平台的现实意义

1.营造设计人才创业实战情境

尽管很多设计专业的大学生都有创业的意愿与渴求,但真正投入创业实践并取得成功的并不多。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缺乏良性的创业环境,这个环境不只是空间意义上的,还包含资金、渠道、团队管理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尝试从两个方面齐头并进:一是联系更多的大中型生产企业和设计制作公司,将具有相当规模的跨界项目引入到专业教学中,根据企业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发挥学院多专业的连动性,完善创新机制;邀请企业参与创业型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设备和资金,扶持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学生,共同完成产品研发,实现学生创业能力和产业市场需求“零距离”的培养目标;二是在校内外开拓建立扶植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在校设计专业大学生提升职业技能、找准自身定位,把少数大学生的单纯盲目创业变成普遍参与的科学创业教育,使创业因子融入每个大学生的血液。

2.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模式

在课程教学中,根据不同教育目标导入不同形式的研究和设计项目,从综合性项目的反复实践中形成职业化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能力;在课余时间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以及创业竞赛、设计兼职等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利用学院优势争取实际产品研发和品牌策划等合作开发项目,交由设计专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别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形式完成大型项目,优秀项目或作品的设计者可以获得相应的奖金或有机会签约进入企业或公司实习、工作。经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磨练,提高了设计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懂得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怎样与客户打交道,怎样使自己设计的作品得到客户的满意,更好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真正培养出敢于创业、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创业型设计人才。由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动手中培养思维,在团队中学会协作,也使得更多优秀创业人才脱颖而出。

3.提升师资队伍总体水平

创业教育强调的是创新理念的激发和创新行动的引导,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指导教师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明确把握课程的整合性与实效性,能够根据项目进程中遇到的问题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建构知识、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一方面,指导教师要有开放的设计视野,引导学生挖掘潜在性的社会需求,进行前瞻性的社会思考,推动学生在整合设计学科内资源的同时,主动去探索与其他学科交融的可能性与实现性;此外,指导教师还必须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擅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因势利导地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营造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因此,创业教育同时也是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的很好平台,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设计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面协调发展,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

结语

搭建以跨界项目为载体的创业教育平台,引导准设计师们越出边界、反思设计,为其在创业项目中定义核心问题、管理设计流程提供了更高层次的视角。在创业实践过程中把握好跨界的量和度,可以将准设计师更多地聚焦在问题的解决方式上,更注重设计使用价值、流通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和谐统一,用设计思维来创造未来的新商机。

参考文献:

[1]赵金华.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1(8).

[2]阎学武.创业教育视角下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索”[J].美术大观,2011(10).

[3]陈高明.广义设计学观念下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J].文艺争鸣.2011(4).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