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

2014-08-30 22:34韩中凌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生命语文

韩中凌

只要对“深度语文”和“新教育”略有所闻的人,对干国祥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我在看到他《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这本书时,仍觉得透着几分狂妄。毕竟课改前后,语文课仍处于被诟病的地位,争议与批判从未停止过。课要上到何种境地,才敢号称“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

但翻开一读,就完全被吸引住了,甚至连读两遍,又返回去读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几天下来,觉得诚如网友评论的那样:“他可能比大部分一线老师更了解一线,也可能比许多所谓的教育专家更清楚理论。”这本书,不但帮我看清当前语文教学纷杂的乱象,而且看到了理想课堂应有的样子。

当下语文教学不管名目如何繁多,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公开课,以抒情煽情为特征,不感人泪下不罢休;二是技术主义,认为只要如匠人反复演练某种技能,就能解决语文所有问题;三是应试课,以习题考点为主,分数高于一切。不管是出于人文论还是工具论,都很少关注到学生生命的成长。而干国祥,则努力让语文与老师、学生的生命建立联系。让语文进入生命,并唤醒、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人格内涵,使生命变得更阳光、更美好、更有意义。学生熟练掌握了语文,并经由语文一路探幽寻芳,在美好中遇见美好,让生命和语文都达到了“最好”的境界。同时,这个“最好”又不是单纯的浪漫与感性,而是“经由思,抵达诗”。

干老师提出的“三重境界”,既与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呼应,又更上一层楼,对语文课有着清晰的目标与指引。

新教师可以把它作为“地图”引导自己穿越最初的教学途径;有经验的老师可以把它作为“支架”,以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大家可以把它作为“工具”,努力改善教学。

——夏洛特·丹尼尔森《教学框架——一个新教学体系的作用》

很多老师喜欢学习“模式”和“技巧”。干国祥告诉我们,对模式和技巧的盲目崇拜,是我们的教学走不到更远的根本原因。课堂教学有规律可循,但无模式可依。干老师设立的有效学习基础框架,有几点,我认为极富建设性:

定向预习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了解学生到底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展开教学。了解这一点,不仅有利于建立新旧知识的连结点,还让我们明确应当带领学生去发现那些他们还没有发现的东西。

当前语文课的预习大体有三种:一是简单机械的自学生字词,读熟课文。有的老师将此交给家长监督,签字画押作为保证。二是漫天撒网式的批注,为了理解课文,在文中写上密密麻麻的批注。三是搜集课文相关资料。显而易见,第一种定向过窄,不能引导学生“过脑”,易导致疲劳应付。第二种和第三种则缺乏指向性,理解上的肤浅或偏颇,都不利于课上研读的深入。“预习甚至是学生唯一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体现在预习水平上。因此,预习不应该是机械的,更不应该是随意的。

干国祥提出要定向预习,要尽可能针对所有教学目标。将预习作为锻炼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工作。因此,预习设计要求能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直指重点。这样,学生才能带着独立的观点进入课堂。有了自己的观点,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比如《自然之道》一课的预习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句。读后思考:课文是以谁的感情变化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用简洁的文字,从小海龟的角度重新叙述一下这个故事。课文中向导说的“自然之道”和题目中的“自然之道”是一个意思吗?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小海龟,让它避免被海鸟掠杀。

这些预习题目不是课后题,也无法从教辅书上找到现成答案,必须认认真真地细读文本,从故事和现象中提取“启示”,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理解这个故事中“自然之道”的深刻含义。在课上换位思考:从游客视角转到小海龟,从海龟转到海鸟,从海鸟转到自然,进而从整体的高度领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经典朴素的哲理。

学习标准

学生的学习应该有标准,但这个标准向来是掌握在“权威”手里,比如教研部门、学校、老师,学生只能作为被动的测试者,惴惴不安地迎接着一次次测试。干国祥老师说,学生只有学习方向明确,才能成为学习自觉者。干老师详细列出单元学习标准,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学力,标示出已经掌握的和感觉困难的地方,并让家长过目。这样的学习标准,能够使教师教得清晰、学生学得明白、家长帮得正确。

鱼骨图

一篇文章的结构和主题,作者的精妙构思、布局谋篇,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最好?不同的老师会采用不同的板书,干国祥老师则用了简单形象的鱼骨图。

比如《巨人的花园》一课:默读课文数遍,填充下面的鱼骨图,理出课文情节结构——可不限6部分。你认为鱼尾中的问号,应该填什么?

借助鱼骨图梳理文本,填充过程即训练学生理性思维的过程。鱼尾与鱼头照应,在老师引导下,主题由“愿意与人分享”“知错就改”“善良大方”“无私”,逐步揭示为“博爱”。这更符合原作基督教的文化背景。在此框架下,又拓展了泰戈尔《吉檀迦利10》、耶稣、特蕾莎修女和“苗族救星”柏格雷的一些知识。借此对这个充满象征的童话文本,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这一方面是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哲学和主智主义教育主流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习惯于把原本为整体的事物分割为部分、方面的思维方法的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课堂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定,因此,课标设了学段目标,明确了各学段学习任务。但干国祥老师认为,学科制过早地切割学段,使之成为零碎的教学;再精细的目标,没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宽广的智力背景,也不可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因此,落实有效教学框架,只是理想课堂的第一重境界,还要在此基础上,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要让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

两套大纲

干老师为学生设立两套大纲。课堂教学为第一套大纲,为学生提供明晰的智力背景;儿童课程,尤其是课外阅读是第二套大纲,为学生提供丰厚的文化背景。前者强调精确,后者强调浪漫,两者完美结合,将生命与生活、课堂与阅读关联起来,共同构建理想的课程。

如,四年级“晨诵-在农历的天空下-落花课程”中,把学生们的生活与诗词联系起来,以百花为主题,将诗词、音乐、生活画面,编织成一个整体。再引出严恽的《落花》“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张先的《天仙子》“明日落红应满径”。干老师简单注释,配童安格的《花瓣雨》,引领诵读,稍加点拨,让学生感受时间流逝,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优雅、闲适、惆怅、美丽、孤单、婉约、感伤”。再如,在第一套大纲中,深入学习《春晓》。通过比较阅读赏析了金子美铃的《春天的早晨》、李清照的《如梦令》,体会诗人不同的感情,在对比中体悟“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晨诵时又辅以宋词。两套大纲的结合,不是单纯的诗词积累,而是进驻学生的生命。

语文课堂要关注语文课程

叶澜教授说:“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在干国祥的课堂上,则处处有“人”,随时关注着语文课程和学生的生命潜力。

如《月光启蒙》一课:

课堂上天真、清澈的童声响起来了:“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大屏幕上,也显示出一幅静谧、唯美的图画——月光如水,铺泻而下,夜幕笼罩中的大地、树林、村庄、河流……也都因这皎洁的月光,披上了淡淡的轻纱,如梦如幻……

而海子的诗句则让这景象更加意蕴深长:

村庄中住着母亲和儿女

儿子静静地长大

母亲静静地注视

芦花丛中

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

我妹妹叫芦花

我妹妹很美丽

音乐、歌曲、画面、诗句,与要学习的文本互为补充,巧妙地构成了一个“隐性课程”。而这些音乐、诗句,干老师显然另有用意,课后他说,他不会在课堂上讲它们,甚至也不会让学生们特意去念诵,但是它们就静静地在那里,润润地透出气息。也许某个心灵说不定就在这个时刻会与这样的诗句偶然相逢,产生一丝悸动,从而又有神秘的密码,在此刻的不经意中被孕育、被深埋。

课中干老师通过复活文本,还原民歌、童谣、故事、谜语,了解月光意象,并将“月光”“母亲”置于“故乡”的大背景下,对学生的生命进行了启蒙。

我不想让任何人出于任何理由采取我的生活模式,因为,一方面,在他熟悉这种方式之前,我或许已经为自己找到了别的模式,此外,我渴望世人尽可能地各异其面,各适其性。我希望每个人审慎处之,觅得自己的道路并且去追求,而非蹈袭父母或者邻人。

——梭罗《瓦尔登湖》

当我们面对名师时,到底该学习什么?尽管干国祥提出各种可资借鉴的模式,我还是觉得他只能被模仿,不能被超越。他只负责帮我们认识语文教育的规律,并不负责格式化任何一个语文老师的教育教学生命。

伟大的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说:“那些不应用理论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我们早已习惯追求经验,而不是探究理论,成了肤浅的教育工作者。理论仿佛只是专家的事,即便拥有“专业理论素养”,大概也是干老师所说的两种错误的极端理解——或者是“土法炼钢”,试图简单地从个体成功的经验中提取一套全面适用的模型与理论;或者是“术语专家”,试图通过书斋式阅读,以及简单地对外国教育理论的阅读,构想出一套全新的改革方案。

干国祥说,教育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没有人类文化大视野的支撑,没有对文、史、哲、法、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了解,而仅仅将自己的目光局限在一个狭小的框架内,是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的。从某种角度说,宽度决定高度,把人类文化视野纳入教师的知识结构,表面上看起来“远”了点,却十分必要。对一个优秀的教师而言,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人类文化视野,这三部分并非彼此孤立,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

努力成为一个这样优秀的教师,我们才能创造“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我们的生命才能发光!

猜你喜欢
语文课生命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