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报告

2014-09-01 22:42杨捷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基础教育学习方法

杨捷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数学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及初步解决建议,归结起来,分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数学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异化及评价测量。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课程标准;基础教育;学习方法;评价测量

数学课程改革在全国开展以来,其实践效力一直是数学教育界持续和高度关注的。笔者于2014年3月4日在重庆市第一中学实习,在实习期间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访谈教师(主要)以及深入课堂听课等获得了许多数学教学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也获得了一些成果。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教育改革尤其如此。数学新课标不可否认有非常多成功的地方,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一、数学新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

1.数学课堂的情境化与去情境化问题

在之前的学习和这次实习过程中,笔者发现新课标似乎很倡导把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比如教材中设置了斐波拉契的兔子问题等,就是一些很好的情境问题。但也应看到,强调数学来源于现实并服务于现实,这种想法和做法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有些教师把情境仅仅理解成现实或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就构成了一种偏见。实际上,情境还应包括数学内部的问题,即在数学知识与逻辑线索中的层次构成和顺序结构所呈现的因果关系和铺垫性。

与设置现实情境相比,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去情境化”。这是学生数学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从低级迈向高级的重要步骤。但数学教学实践中,这一步却常常被忽略。

2.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数学知识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必须具有大众性和实用性”这种提法具有相当的片面性

必须指出的是,所谓的“学生需要”,其实更多的是教育或者说是社会所赋予的。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有很强烈的成才欲望和成功欲望,因此就不能把大众性和实用性等同于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单纯强调面向大众、面向生活,并相应减低教学要求,这种课程意图总体上是不可取的,也是不会实现的。

3.虽然已有所涉及,但整体上没有较好体现信息时代、高技术时代数学知识的特点

表现为与计算机科学的关系不够密切,初步的离散数学的知识偏少,与算法等计算机语言相关的知识要求过于简略。算法一章通常只要两节课就讲完,教师与学生都不会重视,算法的设计又不在考纲中,不能体现算法所要让学生达到的要求,反而成了浪费教师和学生时间的课程。

4.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以及高中课程(如选修课)的实施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新课改对某些能力要求降低,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不适应,影响到高中阶段的思维发展。二是高中教材同初中段教材衔接不好。许多初中未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高中模块教材中也未有体现,但在练习题中出现了。在“体系创新论”的时髦理论下,模块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代数、几何、三角的分科,破坏了千百年形成的科学体系,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作为结构性的缺陷,关键是主管部门是否有决心和魄力进行适度的微调和渐进式的修改。数学课程标准在各地已经实施了8~10个年头不等,虽然反映出来的问题重重,但是,课改制定者却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动。所幸的是,数学教学实践自身具有对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的修正功能,这是调研中发现的一个实践性极强的法则。当然,这个法则并不是完全属于教学规律内部的运作机制,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由社会需求决定。每一位校长、每一位教师都十分清楚,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不对课程标准的载体——教材加以有效地改造,而是完全按照课程与教材的意图去教,教学后果会不堪设想。

二、数学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异化

应试教育的格局已经成为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一种主流文化并有日益强化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课改的基本意图在实践中被大面积地异化了。

从知识内容上讲,新课标的意图很简单,如果教材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负担就轻了。然而,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就数学教学的规律来看,教材习题内容配置相对简单,量也较少,很难达到练习巩固的目的。因此,93%的数学教学的现实是,教师在完成课本基本内容的教学之后,还要补充大量的“同步训练”内容,为了升学,校外辅导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如果考查新课改的效果,极有可能得到的是新课改很有成效的虚假结果。教材编写得相对简单,表面上好像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支撑学生成绩的补充材料、课外辅导课占了很大的比例。

这就应该引起课程设计者的警觉。如果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无视或远离社会价值目标,那么在实践中,必然会出现一种朝着社会“主导”价值的回归。研究者陷入了痛斥应试教育却离不开应试教育的怪圈里面。这一深刻的教育矛盾仍将会持续。

三、学习方式与评价测量:变革与矛盾

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比如自主、合作与探究等,是为了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其基本意图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在实践中也已取得了许多良好的效果。但新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时候会流于形式。所以,有些教师仍然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缺乏教师的启发,缺少学生的思考,缺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与考查方式分离。课堂上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但测验和考试的时候却不允许采用同样的方式。笔者建议考查或考试也可以尝试采用与学习方式相同或接近的方式进行,比如有些探究式的课题研究,可以让学生成立探究小组,在一两周的时间内,对某些专门的课题进行探索。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标准基础教育学习方法
怎样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基于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简述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浅析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