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09-01 07:04吴安春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11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中华中华民族

吴安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列入了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最近,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 ,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他进一步指出,今天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可见,在中小学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助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其独特的思想和价值体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核心思想和价值体系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了,几乎到了灭亡的边缘,被瓜分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国人开始怀疑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一步步地向西方文化学习,乃至形成传统文化的断层。尤其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传统文化几乎被连根拔起。当代民众对于文化传统已经是知之甚少,对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体系已经很少能搞清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思想和价值体系。管子提出礼、义、廉、耻四维;孔子提出“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三个做人标准,即智、仁、勇三达德。孟子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认为人性中有与生俱来的四个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也就是仁、义、礼、智四德。汉代董仲舒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至此,中国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把儒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唐宋朝以后,提出了“以家为本”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近代孙中山、蔡元培又提出“以国为本”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可以说,这些思想和价值体系都成为支撑当时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基础,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源头活水。今天,我们需要汲取其中的思想养料,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本。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就是伦理道德,是个人的德、社会的德、国家的德之综合体。当代中国,从世界的、历史的以及国家发展的高度出发,打破文化的壁垒,用慧眼去发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在多种文化中去寻找共通共识(这些共同共识就是人类的普遍价值观,是世界和平的共同道德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分别提出了“三个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进一步增强建设文化强国的自觉和自信,进一步增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自觉和自信,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自觉和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引领整合多元的社会价值观,把不同阶层、不同观点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而且更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共同理想,有利于通过提升国家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来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从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理解和认同,有利于抵御西方不良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三、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期,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中,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制度保障。但是,在实践层面,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还面临诸多问题,如校长、教师重视不够,缺乏适宜的课程体系,没有规定的课时、教学方法不当、师资匮乏、经费缺乏,家校合力不足等。当前,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需要从整体上做好设计,以切实保障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价值观教育资源。如“民惟邦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仁者爱人”、“扶贫济困”“德不孤,必有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人路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要分段递进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低年级学生要进行启蒙教育,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华优秀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对于初中学生要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对于高中学生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让学生逐步明白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三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中小学各科的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鼓励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

四是要与时俱进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式。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五是加快培养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职后教师培训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厚德载物的深沉品格,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业!

(责任编辑 王永丽)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中华中华民族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例谈——以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人格教育”为例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