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写景抒情”

2014-09-02 19:37梁迎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情景交融

梁迎军

摘要: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表达,是诗人灵魂的宣泄。但是东方人细腻的情感表达习惯于借助各种景色来表达,不会直接喷薄而出,这也是与西方诗歌最大的不同之处。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诗词中的“写景抒情”,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关键词: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09-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中国是诗的国度。余秋雨先生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在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地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中华民族是爱诗的民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就是通过别致的律诗绝句等诗歌的文学样式,来愉悦自己的心灵,传递丰富的情感,寄寓深沉的思想,教育后世之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的灵魂就浸透在这浩如烟海的诗歌中。当我们研究如何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时候,怎能不把目光聚焦到美丽而深沉的诗歌上。

中国美学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历来不主张情感的直接宣泄,往往要通过一定的形象、景物来表达。因而,古人特别重视情与景的关系。景是具体的,情是抽象的,借景抒情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辛弃疾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一语道破了古人与自然景物的关系。中国诗人对山水的观赏是与他们的宇宙意识和人生态度交织在一起的。他们在对山水进行观赏描写的同时,也在山水中探索宇宙变化的道理,获得哲理的启示。他们借山水洗涤世俗的尘埃,消除胸中的块垒,从中启发进取的意趣。历代诗人更是从与山水的感情交流中领略山水风景丰富多彩的美,激发人们人世沧桑的浩叹,以及关于时光永恒的思考。

描绘一个人的心态,若是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难免空洞或者模糊不清,但如果换成用具体的景物来表达,就会生动真切得多。如:唐代的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短短四句景语,真切地表达了他“远离尘世,寄情山水”的无穷乐趣。再如唐代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逼真可见地写出了他“绝意仕途,醉心渔樵,真正领略了烟波妙景”的心态。

毛泽东同志参加革命工作以后,从来不在他的诗词或文章里直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但他的诗词却往往取材于高山大河,茫茫乾坤,而这些景物都非常明显地透露了他的气魄与胸怀。《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两首词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特别是“问”和“比高”两句,可以说是一语双关,喻示了他所领导的至高无上的革命和要主宰天下的伟大抱负。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景与情的关系是主情,或者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产物,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物化。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古已有之,据说甲骨文中即有记载,《易经》中普遍运用,《诗经》里更是大肆发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作者用在水中小洲上“关关关”地不停鸣叫着呼唤配偶的雎鸠鸟,表达了对和谐专一的爱情的向往。可谓情景交融,相映生辉。

交交黄鸟,止于棘。……彼苍天者,歼我良人。——《黄鸟》

作者用黄雀鸟在棘刺丛生的酸枣树上“交交交”地不停凄惨鸣叫的情景,痛斥了奴隶主死后以活人殉葬的野蛮和残酷,表达了对这一暴行的强烈不满和愤恨之情。后世的文人学士大大拓展了这一技法,并运用这一技法在文学创作领域百花齐鸣,华章连连,让后来的文学评论家不得不赞叹:一切景语皆情语!

但是由于人们的政治态度、思想认识、文学素养不同,即使面对相同的景物,也会触发不同的感受;即使感受一样,也会有不同的抒情方式。李华来到古战场,看到的是一片凄惨荒凉的景象,想到的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抒发的是对战争深切的痛恨厌恶之情。——《吊古战场文》

苏轼来到古战场,看到的却是壮美如画的江山,想到的是“公瑾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壮举,抒发的是一个政治家应当在战场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伟大情怀。——《念奴娇·赤壁怀古》。

范仲淹先生的《岳阳楼记》,以其绝妙的借景抒情,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博大无私的胸怀震颤了读者的心弦。他一方面抒写了“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凄凉景色;另一方面,他又描绘了“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和“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碧”的和丽风光。描绘之真切,抒情之自然,令人如临其景,如感其怀。但范先生写《岳阳楼记》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岳阳楼周围的景观,在阴雨天如何凄凉,在晴朗时如何明丽,而是为了抒发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但我们读景便可知情,作者思想感情在文中的流露,如清泉泻石,清澈流畅,并且非常明亮。

同时借景抒情还可以收到一箭双雕,一网多鱼的功效。换句话说,就是它可以从不同角度表达多层含义。于谦的《咏石灰》:“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咏桑》:“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为国为民皆是汝,却教桃李听笙歌。”都是如此。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用壮阔的长江之景之势,既喻示了他的远大志向,又抒发了他时光如流水,年纪变大,事业无成的感慨。李清照《醉花阴·重九》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作者用萧瑟秋风中挺立的黄菊花,不仅点染了女性的瘦,而且显示了诗人高洁的气质,雅丽的人品,同时也感伤了韶华易逝,青春不在的情怀。

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不仅要扎在浅浅的知识、文学层面上,更应该扎在更深层次的文化、精神与心灵层面上。我们需要通过诗歌的教学,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延续民族血脉,光大民族伟业,这是语文老师由自己的所教学科而决定了的沉重而又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猜你喜欢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更有效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浅谈图片新闻标题的意境营造
情景交融赏日出以《海上日出》为例谈细读文本
情景交融、形神兼美话雪景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朗读:一种现实的“语文化”途径
论情景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