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价值

2014-09-03 17:23黄友荣赵玲
关键词:眩晕

黄友荣 赵玲

【摘要】目的探讨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对眩晕的病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对100例正常人及130例眩晕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频谱形态及血流速度。结果(1)检出率:椎-基底动脉均能显示不明理想的血流信号,检出率(230/230)100%。(2)频谱形态:以心脏收缩后产生的流速最高,并形成频谱的收缩峰,也称为S 1 峰。继心脏收缩之后,血流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对血管产生一定压力,致动脉反应性收缩搏动改变,形成血管搏动波,为S 2 峰。100例正常人频谱形态S 1 >S 2 的96例(96%),眩晕患者中频谱形态S 1 >S 2 的110例(85%),收缩峰圆钝(S 1 >S 2 )20例(15%)。(3)血流速度:100例正常人(62.32±5.98)cm/s;眩晕患者中正常范围的42例(42/130)32%,收缩期血流速度(40.61±7.13)cm/s,低于正常的74例(74/130)57%,收缩期血流速度(57.86±7.82)cm/s,高于正常的14例(14/130)11%。结论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经颅彩色多普勒;眩晕;椎-基底动脉

【中图分类号】R730.41【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对眩晕的病因诊断日益受到重视,各种新型的诊断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诊断技术能较客观的反映颅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各项参数指标和频谱形态,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已成为检查的首选方法之一。本文对眩晕患者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眩晕患者130例,为2003~2004年门诊及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以头晕、眩晕为主要临床症状,根据临床资料和其他检查排除了Wills环入其主要分支的梗阻性病变;年龄41~60岁,平均52.7岁,男71例,女59例。正常人100例,年龄60岁,平均49.7岁,男53例,女47例,均无任何症状。

1.2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经枕窗探查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仪器为美达S845GL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探头频率为2.0MHz。患者俯卧位,颈部前屈,前额放在手背上,探头放置于颈后正中线枕骨粗隆下3~3.5cm处,经枕窗检测基底动脉,获得理想频谱后测量并记录。检测深度74~80mm。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s),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受检者椎-基底动脉均能显示理想的血流信号,检出率(230/230)100%。频率形态:正常基底动脉血流频谱形态以脏收缩后产生的流速最高,并形成频谱的收缩峰,即S 1 峰,继心脏收缩之后,血流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对血管产生一定压力,致动脉反应性收缩搏动改变,形成血管搏动波,即S 2 峰。随着左心室压力的降低,血流速度逐渐下降,但在心脏舒张早期,动脉内压力较高,频谱中可观察到舒张早期波峰,称之为D峰。100例正常人的频谱形成S 1 >S 2 的96例(96%);130例眩晕患者中频谱形态S 1 >S 2 的110例(85%),收缩峰圆钝,S2>S1 的20例(15%)。100例正常人血流速度(62.32±5.98)cm/s;眩晕患者血流速度正常范围的42例(32%),其中收缩期血流速度(40.61±7.13)cm/s,低于正常的74例(57%),收缩期血流速度(57.86±7.82)cm/s,高于正常的14例(11%)。正常人与眩晕患者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由于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因素引起的一组症候群;是由于人体的空间定向障碍,或是人体与环境的关系错觉,形成一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自身或环境的运动幻觉。可以表现为视物旋转,或有自身平衡障碍、晃动、欲跌倒之感觉[1]。眩晕常见的原因有耳源性、血管性和功能性,临床尤以血管性眩晕中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多见。我科对130例眩晕患者进行检测,试图对其内段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探讨。

脑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椎-基底动脉系统和颈内动脉系统,当任一系统的血管发生病变,引起供血障碍,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眩晕症状,据Fisher1967年统计,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的病变引起眩晕的发生率为80%~100%,而颈内动脉系统的大脑中动脉仅为8%[2]。椎-基底动脉主要供应内耳、脑干、小脑等部位血流,其分支内听动脉供应耳蜗及迷路血流,如果其供血不足或受阻时,则会影响人体平衡,而出现眩晕等症状[3]。小脑后下动脉亦为椎动脉分支主要供应脑干血流。当其供血不足时,导致脑干中网状核、前庭神经核缺血,即可产生前庭中枢性眩晕[1]。临床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供血障碍引起的眩晕最为常见,而且眩晕往往是它的首发症状。其主要有供血不足和梗塞两大类,梗塞是严重缺血而产生明显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并不多见,供血不足则最为常见。本研究组主要探讨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其中基底动脉硬化供血不足在眩晕中占一定的比例,动脉硬化使脑血管弹性下降,血流速度减慢,导致供血不足,表现为S 2 >S 1 峰,收缩期血流速度减低,PI轻度增高;少数患者可出现收缩期血流速度增高,超过正常人,表明有血管狭窄存在,因为动脉硬化管壁产生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管腔狭窄。基底动脉收缩血流速度低于正常人,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正常人无明显差异,提示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研究结果和顾慎为编著的《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中脑血管性眩晕的经颅多普勒检测与诊断相一致,即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低于正常的74例,高于正常的14例,当眩晕患者TCD检测中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低于正常范围时,结合临床眩晕的特点及症状可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如果TCD检测无收缩期血流速度减低,则不能诊断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性眩晕表现为收缩期血流速度减低或增高,并伴有频谱形态的改变,即S 2 >S 1 峰。

并非颈椎病患者出现眩晕都是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障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TCD检测基底动脉系统血流是正常的,即病变没有影响到血流动力学改变。本组眩晕患者中TCD检测基底动脉流速度正常范围的42例(42/130)。

综上所述,通过对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分析,经颅多普勒的检测能准确反映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供血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作出诊断,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客观诊断指标。利于临床对眩晕作出病因学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M].第二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24-132;140-143.

[2] 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1-85.

[3] 万芸,徐佩莲.彩色多普勒与经颅彩色多普勒联合检测椎动脉全段[J].中国医学杂志,2004,20(2):131-133.

猜你喜欢
眩晕
耳鼻喉科门诊100例头晕患者病因分析
协定方眩晕停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60岁以上老年眩晕临床分析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80例疗效观察
崔应麟教授临证验案三则
从痰辨治高血压病经验浅谈
常规针刺加四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33例临床观察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特征探讨
中医泽泻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