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 市 轴 线 风 貌 塑 造 研 究
——以成温路轴线为例

2014-09-03 08:38
四川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风貌轴线空间

秦 宜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四川成都61175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完善,旧城区与新城区之间通过城市重要干道相串联,传统与现代,现代与未来也通过干道及其两侧的街道空间得以有机衔接与延续。这样的城市线性空间可以定义为城市轴线。在城市更新实践中,城市轴线风貌设计成为一种越发普遍的城市设计环节。现阶段旧城风貌改造的最大问题就是重微观不重宏观,没层次没结构的点状改造,造成整体与局部、宏观目标与微观细部的脱节,造成了很多城市盲目跟风的“表皮式”改造和“千城一面”的中国式城镇特色。

1 关于城市风貌设计

1.1 城市轴线概述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城市轴线的定义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通过轴线可以把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1]。王建国教授认为,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2]。一般把城市轴线分为广义的城市轴线与狭义的城市轴线。广义的城市轴线是与城市形态有关,是城市发展方向的“轴”,它是二维的。它可以是城市的干道,但不是封闭的快速干道或铁道,除具备对外交通功能外,还成为城市拓展的方向。所以,城市的“轴向”发展一定是与城市的生长点结合的。狭义的城市轴线是城市的空间形体轴,是三维的,它既是建筑“轴”,也是空间轴。现代城市空间往往展示出“多轴复合”的形象,比如一个城市中的主轴线、次轴线、景观轴线、交通轴线等的共存就是一个城市中多轴复合的城市空间形态[3]。

以城市轴线的存在形式来区分,一般认为城市轴线包括实轴与虚轴两种。实轴:轴线是客观存在的,给人以强烈的空间形象,构成城市的肌理,每条轴线都可以得出建造建筑群体或城市发展的意义,其具有建筑物前后照应、左右对称,为实施而构筑轴线的特征,如北京传统中轴线。虚轴:轴线源于规划者的构思中,为求得某种城市构图意象而存在,它使城市的总体获得完整、稳定、均衡,使之顺理成章,比如法国巴黎的城市轴线。

而从城市轴线的主要类型来说又可以分为主轴和次轴,城市主轴作为一种常见的类型,其贯穿城市大部分地域,由交通走廊串连其公共活动节点。城市次轴则具特定功能,如城市规划中常说的城市景观轴、文化轴等只具有特定的功能[3]。

1.2 城市风貌概述

城市风貌是指人们对城市所进行的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在审美主客体所产生的审美意象。“风”是对城市社会人文软件系统的概括,即城市格调、城市风采等方面的统称;“貌”则是对城市总体环境硬件特征的综合把握,即城市的面貌、形态、容貌[4]。它包括由山、水、植物、气候等所组成的自然环境风貌,城市历史发展沉淀下来以及现代城市建设而成的人文景观环境两个部分。

每个城市都有其风貌特点,形成城市的鲜明特征。而处于城市中的每一个区域有其特点,区域风貌也有其特征。城市风貌整治在考虑城市风貌整体特征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整治对象处在的城市中的区域位置、风貌特征以及对象的个体差异。因此,城市风貌整治设计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到个体的设计过程,即宏观—中观—微观。宏观层面即区域风貌的划分和确定,中观层面即街道层面设计,微观层面即是在以上两个设计层面为指导下的更为具体的设计行为,是整治设计的成果的最终体现。

根据区域功能模式的相对差异,城市风貌分区可以分为6类:教育科研区、商业区、行政办公区、居住区、历史文化街区、工业园区。通过对城市风貌的分区可以提炼风貌整治街道或建筑等所在区域的风貌和风格特点,从而在宏观上对风貌整治进行定位,为中观层面的街道和微观层面的建筑根据它所处的风貌区来确定其整治方向。

1.3 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轴线风貌设计方法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由于城市轴线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不论其为“实轴”或者“虚轴”,均包含了城市成长的记忆,并代表了城市文脉的延续。轴线的风貌设计其实质在于加强或修复城市轴线对于城市的作用,营造城市自身独一无二的景观形态,强化区域的识别性,促进城市各功能区域的协调发展。

城市轴线最大的特性就是利用轴向构图原则将重要区域节点进行线性串联,组成高低起伏、开敞围合的城市形态。因此,城市轴线风貌的设计首先需要运用城市设计方法,对轴线的物质空间进行形体分析以及对场所进行文脉分析。

轴线和风貌两者可以说是轴线为骨、风貌为皮。如果将轴线比作主体骨架,与之相交的各条支路则是次骨架,而支路划分的街区就是依托骨架的肌肉组织。利用形体分析和文脉分析方法依次对骨架、次骨架和肌肉组织进行分析,理清各层次的形体和文脉特征,从而为风貌设计中的整体风貌定位和风貌分区提供基础。最后,在轴线整体风貌定位和风貌分区特色形成的基础上结合风貌设计的三个层次,运用城市风貌设计原则塑造理想的城市空间。按照张云生《当前城市风貌整治设计研究》的理论,城市风貌设计原则是:(1)整体性、多样性原则;(2)地域性原则;(3)经济性、可行性原则;(4)以人为本原则;(5)有序适度整治和可持续发展;(6)安全性原则[5]。此套原则依然适用于轴线风貌设计实际项目。

2 成温路城市轴线风貌设计的项目背景

2.1 项目区位和上位规划概述

图1 青羊区成温路轴线区位

青羊区成温路轴线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东起天府广场,西至绕城高速文家场立交,全长约13 km。轴线两侧200 m内范围为此次研究的重点区域(图1)。成温路轴线串联天府广场、人民公园、中医学院一环路口、麦德龙商城、西南财经大学、西单百货等城西一系列重要的节点,同时承担到温江方向的快速干道功能。从成都市和青羊区相关上位规划的整理中我们总结出青羊轴线的发展定位:(1)成温邛发展走廊、西部发展门户;(2)城市西轴线(商业金融轴)、连接西部新城主要桥梁;(3)联系青羊三大现代服务业聚集区重要纽带;(4)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带。

2.2 项目特征分类分析

(1)空间格局:整个青羊到成温路沿线呈树状结构,轴线发展态势。其主脉即成温轴线,承担主要的区域发展方向 ;其经络即支状廊道,串联区域核心板块(图2)。

图2 成温路轴线空间格局及其生长性示意

(2)产业分析:①布局呈现分段特征,即轴线自东往西主要产业依次为文化、机关单位、商住、科研,分段特征明显,反映了成都城市发展的历史。②三环内发展相对成熟,产业提升受用地局限。即城市建设基本成型,产业结构相对完整,但用地紧张,宜采用改建的形式弥补功能缺陷,提升城市空间品质。③三环外发展相对滞后,未形成服务业聚集区。即新区反而相对发展缓慢,产业配套不完善,商业商务聚集区未形成规模,尚有大量空地待科学合理地开发。

(3)空间分析:① 航空限高规定三环外强度开发受限制。由于黄田坝机场的影响,三环路以外绝大部分用地限高45 m,不利于高强度的开发以及商业金融中心的形成。②高层分布散乱——未形成有序的城市天际线。新旧城区发展不均衡导致在三环路周边明显的城市空间断档,城市天际线不连续,高层布置杂乱无序,未能形成簇群。③道路界面缺少规划与设计引导。道路界面大致分为三段,即绿化为主的界面、高架路段、建筑界面。绿化界面路段树种选择不当,界面延续过长缺乏变化;高架路段缺乏积极的沿街空间处理,空间压抑;建筑界面路段风格统一,围合感较强。

(4)生态和文化分析:①三环外生态资源较为丰富,整体上仍有提升空间。②文化资源多集中于三环内轴线两侧,局部展示不充分。

2.3 项目特征总结

依据项目前期的分析研究,笔者及项目组成员对成温路轴线取得两大目标定位,一是青羊区宜采用沿轴发展模式,二是青羊成温路轴线承担着三大重要作用。(1)成温路作为区域发展的主脉:带动支状廊道,串联城市功能板块的主轴。(2)成温路作为区域的展现窗口:轴线形象与区域发展特征相呼应。(3)成温路是区域关键性通达交通轴:贯穿和支撑整个区域的主干骨架。

3 成温路城市轴线风貌设计的规划策略

3.1 总体策略

从成温路轴线的核心特征中提炼出城市断面的设计概念,所谓城市断面即城市形态在历次发展进程中由内而外的印记,展现成都唯一的城市演变痕迹。整个轴线的风貌将体现城市发展脉络,展现成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重点、功能差异和空间特征(图3)。

图3 城市发展脉络示意

3.2 分段策略

基于城市断面的总体概念,对轴线进行分段优化,形成四大主题特色段。(1)历史人文段(天府广场~一环路):塑造中式韵味、小尺度、小体量的老城街区风貌。本段风貌要点为①采用整体统一的现代中式风格;②与现状老城区尺度协调的空间形态;③街道家具带有传统元素符号。(2)街院邻里段(一环路~青羊大道):塑造绿色开放的现代院坝组团,开合多变的街道公共界面。本段风貌要点为①重塑邻里段建筑立面;②增加院坝开放性,复兴街边公共空间;③激活街道多元界面。(3)都市门户段(青羊大道~成飞大道):塑造国际典雅、紧凑有序、开敞通透的新城中心形象。本段风貌要点为①庄重典雅的国际时尚风格;②高低错落、梯度分明的城市轮廓;③视线通透、尺度宜人的开敞空间。(4)科技景观段(成飞大道~绕城高速):塑造层次丰富、连续舒缓的展现智慧科技的景观绿带。本段风貌要点为①中间低两边高的横向道路形态;②美观大方、层次多样的植栽搭配;③与智慧科技相关的主题展示设施。

4 成温路城市轴线风貌设计规划成果

4.1 特色引导

轴线风貌设计的宏观和中观层面以总体定位和分段特色定位的方式实现,微观层面主要集中于轴线分段特色风貌区的建筑形式、立面色彩、材质、街道公共空间进行特色引导。

4.2 功能优化

各风貌段主导功能:(1)历史人文段。文博旅游为主,辅以高端商务、商业、居住、社会服务等产业类型;(2)街院邻里

段。社区居住为主,辅以公共休闲生活、科研教育、办公、商业、社会服务等产业;(3)都市门户段。商务和高端商业为主,辅以居住、文化教育、社会服务产业;(4)科技景观段。科研为主,辅以新兴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居住、社会服务等产业类型。

4.3总体形态

(1)高度分区控制。以节点建筑为制高点,以轴线两侧对称、低缓的过程建筑为衬托,形成轴线天际线的秩序和韵律;(2)多层次簇群节点。重要节点区域增加高层建筑数量,适当提升高度,形成簇群,加强天际线的层次感 (图4)。

图4 轴线高度控制和簇群点示意

4.4 轴线重要节点风貌

轴线风貌是点线的结合,本项目选取重要节点地块为:(1)属于旧城区的二环路口烹专地块。定位为宜居生活节点,风貌特色为活力广场、紧凑有序空间形态、标志性形象(图5);(2)属于新城区的中坝聚集区;定位为花园商务中心,风貌特色为建筑环境一体化、天际线高低错落、稳重典雅立面风格(图6);(3)属于公共空间的清水河沿岸。定位为清水河生态中心,风貌特色为城市生态通廊、开放滨水岸线、闲适生态景观(图7)。

图5 二环路口节点

图6 中坝聚集区节点

图7 清水河沿岸节点

5 结束语

城市轴线风貌设计中因为其涉及的影响因素面广且繁多,无论是风还是貌,两者皆应该相依相存,偏废哪一方都难把握整体。在实际项目中,设计者要从轴线整体定位出发,从宏观层面把握风貌定位目标,理清轴线各段风貌特色等中观层面问题,最后进入到特色风貌引导控制、功能优化、总体形态控制阶段等微观层面。在项目设计的各阶段都应时刻关注物质和场所两大要素的区别和关联,将两者有机融合于一体,以期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城市轴线风貌。

[1] 余永莲,郭建昌.浅析中国古代城市轴线[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258

[2] 王建国.城市传统空间轴线研究[J].建筑学报,2003,(5):24-27

[3] 成亮.浅析城市轴线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J].现代城市研究,2009,(1):36-41

[4] 刘慧,杨新海.城市风貌设计初探[J].小城镇建设,2010,(9):63-66

[5] 张云生.当前城市风貌整治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猜你喜欢
风貌轴线空间
空间是什么?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大咖妙语论道!于轴线之上开启广州城央最宜居的大未来!
包裹的一切
创享空间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一般性拱轴线偏差对拱桥内力和稳定性的影响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凸轮轴孔轴线与止推面垂直度超差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