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游仙镇中心片区城市设计研究

2014-09-03 10:53勇,成
四川建筑 2014年2期
关键词:游仙片区城镇

崔 勇,成 斌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1 概况

项目位于绵阳市游仙区游仙镇镇中心,是游仙镇政府的所在地,其西侧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侧为游仙经济试验区,南侧为游仙区区中心,经济区位优越。此外,芙蓉溪流经其东南侧,西侧有老龙山和渔父山森林公园,生态地位显著。同时,绵遂高速及绵梓路从其东侧穿过,并在北侧设有高速路出入口,交通条件良好。

2 规划背景

2.1 城市经济圈的辐射影响

片区中心所在的游仙镇独具特色:首先是科教人才荟萃,是科技资源富集地。境内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院所,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绵阳师范学院等10余所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13户企业技术中心,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依托的科学新城及以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为依托的航空新城;其次是农业资源丰富,既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我国西部唯一确立并授牌的“绿色产业示范区”,也是“四川省首批农业产业化建设试点区”。

2.2 独特的人文地理资源环境

该区人文资源丰富,是休闲旅游目的地。境内有承载三国汉唐文化的富乐山、越王楼、李杜祠,有蕴含科技文化的绵阳科博馆、中华科学家公园、娱乐风洞,有独具乡村魅力的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老龙山、青龙山、渔父村以及正在致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仙海风景区。

3 设计思路的探索

3.1 设计思路

片区中心的规划设计在总体上强调综合考虑城镇周边资源,做到“服务生活、服务科技、服务产业”;结合人文地理资源,凸显生态、文化特质,塑造城镇新形象。具体构思为:

(1)从地区发展定位上考虑加强东西向游仙镇与科学城联系的发展轴,结合经济试验区与游仙自身的主体生活功能,形成一条空间主轴线与两条次轴线。主轴依托目前仙桃街,形成片区的中轴骨架,整合生活板块和产业板块的界面形象,整体提升片区中轴形象同时成为连接科学城的核心区域。以中轴线为依托,形成中央商业商务区,一轴通东西,点轴连三片,构建城镇的空间序列和理性秩序(图1)。

图1 片区规划

(2)结合山水格局与轴线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形成了与科学城紧密结合的科技商务板块,与新型工业区结合形成了创意展示产业拉动板块,以及延续原有城市功能肌理形成的生活休闲拉动板块,同时形成了穿越城镇的景观绿色廊道(图2)。

(3)根据宜居社区的合理规模,布置环园林外围的商住圈层,各社区中心均与中央园林有便捷交通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新城镇中心,整体形成可持续发展且可分阶段完善的城镇空间网络。

3.2 设计原则

(1)将多层面的规划理论综合协调,充分实现生态、经济和宜居各具特色而又和谐共存的发展定位,并在城镇形象塑造方面进行充分体现。

(2)“新中心,新平台,新节点,新领地”

①公共服务形成新中心。结合片区中心大量的居民社区,规划充分完善各种公共配套设施,形成商业便利、交通便捷、生活健康的现代居住新型社区,增加片区中心的档次和魅力。

②科技创新转化新平台。片区中心毗邻科学城及九院,隧道建设后更是融为一体,借此优势,充分建设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通过发挥九院等科技优势,建设本区域为军民融合的示范地,通过规划的有效引领,将片区规划成创新人才汇聚、科技成果集散的一个新平台。

③产业提升增长新节点。本片区的工业用地相对规模较小,又紧邻城镇公共中心和居住社区,不宜发展“大耗水、大耗能、大占地”的产业,应充分做优做强,突出特色。发挥近城区、临高速、科技背景强的特点,努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充分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及第三方物流,突出科技创新创意产业孵化发展,军转民科技成果的研究运用,通过展览、展示、展贸平台建设,及时充分结合市场,形成产业发展的新节点。

④休闲游憩打造新领地。游仙镇风景优美,公园景区众多,游客人数逐年递增,片区规划建设应充分整合利用旅游资源,完善旅游服务和配套,突出地域风情和特色,用好旅游名片、打好旅游这张牌,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增强休闲游憩特色和吸引力。

(3)尊重并谨慎地开发山体和水体等自然资源,实现生态的、可持续的城镇发展。

3.3 实施控制和引导策略

控制主要是避免开发行为与建设目标相背离, 而引导则主要是鼓励开发行为向建设目标所引导的正面方向发展。

3.3.1 控制是形成城市空间秩序的基础

为了塑造游仙镇的城镇特色,使城市设计的意图与引导得到更好的实施,方案中提出以下五方面的规划控制总体措施。

3.3.1.1 面空间结构

(1)用地界面应根据商业部分路段作出规定,避免街路不分的情况(图2)。

图2 空间结构

(2)平面空间结构设计应对不同功能地块间、周边地区的空间布局以及结构关系作出合理规划和设计。

(3)平面空间结构设计应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规划出视觉廊道与通风廊道。

(4)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路径、区域、边界、节点、地标等城市意象要素。

3.3.1.2 立体空间结构

(1)应针对地上、地面、地下空间的综合组织和天际轮廓线进行控制。

(2)应符合规划设计条件中对建筑物高度的分区分布控制要求,满足城市界面通透性和天际轮廓线控制的要求。

(3)相邻建筑(尤其是办公、商业建筑)宜设过街楼、有盖的拱廊或在建筑内部设立步行商廊,提供全天候的步行空间与完善的立体交通系统。作为鼓励措施,用于联系相邻建筑的交通性过街楼、有盖的拱廊以及地面连廊等可不计入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4)城市广场四周建筑间宜以隧道相连,并考虑隧道与地下空间、公交车站地下商场等接驳便利。

(5)合理设计片区中心地下车库,宜统一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

3.3.1.3 街道空间模式

(1)街道空间形态应丰富有趣、界面连续、尺度宜人。步行商业街建筑群楼必须贴线建设;当商业群楼上设有塔楼时,塔楼必须满足退线要求。

(2)沿街商业建筑宜设置骑楼,骑楼部分可以不计入建筑密度。

3.3.1.4 公共开放空间(绿地、广场和水域)

(1)结合控规中绿地系统规划,综合利用多种手法和元素,结合片区中心现有条件形成公共开放空间体系。

(2)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应满足居民活动交往的需要。

(3)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应考虑当地气候特点,体现地方特色。

3.3.1.5 建筑形态控制

(1)平面布置应满足消防间距、安全防护等要求,住宅、幼托、学校等应充分满足日照要求并考虑对夏季主导风的引导(图3)。

图3 道路分析

(2)住宅建筑平面布局应充分考虑生活便利、邻里交往、空间层次、领域感以及均好性。

(3)注重与相邻地块的空间与景观关系。建筑平面布置应考虑不对相邻地块上已建项目造成通风、景观的遮挡,尤其要避免对公共开放空间形成压迫感。

(4)沿主要景观轴线、滨水道路的建筑布局应考虑通透性,避免板式建筑遮挡景观。

3.3.2 引导是形成有序城市空间的技术支持

城市构成要素分为物质要素(如城市道路、城市边界、城市标志等)和非物质要素(如风俗民情、生活方式、政策制定和公众参与等)。

3.3.2.1 物质要素

物质要素的引导主要依据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五要素进行。凯文·林奇最早提出城市意象的概念, 认为人们在城市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认知, 通过叠加后形成了城市整体印象的共识。这种大众意象主要是通过五种元素表达, 即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

(1)路径:规划形成车行、步行、静态交通三大路径系统。在车行系统中,建立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四级车行道路体系,功能等级明确,间距密度合理,路网形状规则,交通便捷通达;步行系统依托片区内主要绿化景观空间,结合滨水景观岸线的塑造,串联起各个开发空间,兼具单车健身与观光功能;静态交通在商务办公等公共区域结合地下商业街设计整体联通式地下停车场,在居住区域规划独立式地下停车场,强调地下空间的统一开发利用,保证片区内竖向路径联系上的畅通性(图4)。

(2)边界:设计中保证滨水、绿化、城市街道三大界面的连续性。依托芙蓉溪等河流,完善片区中心滨水空间的界面设计。通过调整滨水空间的收放与沿河建筑的尺度,加强滨水界面的连续性和节奏感,使其意象深刻动人。充分利用片区内生态资源建立起老龙山与芙蓉溪之间的生态廊道,与街道、公园、滨水带、居住区等绿地相结合,打造片区中心的“生态绿肺”。控制街道空间界面的进退起伏,保证建筑群体的连续性,避免出现单一建筑在高度或体量上过于突兀的现象,利用路旁小型开敞空间进行视觉调节,保持街道特色。

(3)区域:设计方案形成五大功能区域,功能复合多元,职能相得益彰,形成了商业办公区、休闲娱乐区、创意展示区、优品居住区以及新兴工业区。各区域在功能上意向明确,在视觉效果上各具特色(图4)。

图4 功能分区分析

(4)节点: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具有中心作用的焦点, 具体来说主要是指道路交叉口或河流转折处等非线型空间、城市广场和城市的出入口或人流聚集的核心空间。它能充分体现城镇的景观风貌, 是规划的重点所在。

方案中利用行政广场强大的辐射性,将桃花广场与其他广场、公共空间等统筹考虑,强化行政广场的形态。其次加强休闲娱乐空间的打造、完善与组织,结合城市发展轴线,规划集绿化景观、休闲娱乐及商业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同时强化各节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城市能量的聚焦点。

(5)标志:标志物是城市环境中的点状要素, 是参观者体验外部空间的参照物, 通常是明确而肯定的具体对象, 如河流、群山、高大的建筑物等。该设计方案有五个主要标志,分别是位于片区中心行政广场上的行政综合大楼、沿芙蓉溪的桃花广场、休闲娱乐区内极具汉唐风格的商业步行街、蜿蜒而过的芙蓉溪以及巍峨耸立的老龙山。

3.3.2.2 非物质要素

规划除了对物质要素加以控制和引导,还对非物质要素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城镇特色为基础,培养经营城镇的理念,引入CIS(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从城镇定位、规划和发展政策、建筑风貌和标识上开展城镇品牌的创建。同时通过公众参与鼓励居民对品牌进行维护,提升品牌价值,整体打造城镇特色。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游仙镇中心片区城市设计中城镇特色的塑造分析,初步探讨了城市设计阶段面向实施进行小城镇特色塑造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希望对以后小城镇的城市特色塑造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1] 黄亚平,汪进.论小城镇特色的塑造[J]. 城市问题,2006,(3):6-9

[2] 姚士谋,王书国,崔旭.我国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新思维[J].城市,2006,(1):10-13

[3] 王世福.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75-219

[4] KAVIN LYNCH.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游仙片区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武夷山归来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游弋在文字内外的光芒
——关于文学游仙的素描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