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素材积累与多维解读

2014-09-04 21:37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友朋德吉黄旭华

胡启初:因爱坚守

1987年,胡启初13岁,多种疾病缠身,双脚无法站立,右手也失去了功能。20多年来,他与病魔作殊死搏斗,坚持文学创作,完成了20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广受读者欢迎。年轻读者被他的顽强毅力所感动,尊称他是“中国的保尔”。

2012年,胡启初在自己的母校建立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希望自己能给孩子们家的关爱和温暖。每个周六,胡启初都会给孩子们安排活动:或与其他学校的孩子交友联谊,或在志愿者带领下唱歌跳舞,或举行棋类、球类等各种比赛,或走到户外去参观教育基地。2013年,胡启初因病情复发住进了医院,在获悉不能治愈的消息后,他毅然放弃手术,办理了遗体捐献事宜,回到孩子们身边,并把大家的捐款全部转给了“守望之家”。

【多维解读】

1.毅力。胡启初以顽强的毅力谱写出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被誉为“中国保尔”。

2.使命。胡启初以强烈的使命感守护留守儿童,建立了“守望之家”,为留守儿童们撑起了一片蓝天。

3.无私。胡启初因为严重的心脏病住进医院,在社会各界积极奔走为其筹措手术费时,在获悉手术治愈几无可能的情况下,他毅然放弃手术,办理了遗体捐献事宜。他回到了孩子们身边,陪伴他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漆友朋:绿愚公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西高安市黄沙岗镇挂榜村的山林因被乱砍滥伐,逐渐成为一座荒山,护林员来一个走一个,挂榜村村民漆友朋当即和15个村民背着被褥,住进了村办林场,当起了护林员。护林员是个苦差,补贴又低。几年过去,伙伴们一个个都离开了,而漆友朋则开始一个人种树。为了育苗,漆友朋不顾家里人的反对,从自家10多亩农田中让出5亩,作为树木育苗基地。没钱买树种,他就把自家的牛卖了,换回优良树种。为了植树,他不知用废了多少把锄头和铁锹,也不知受过多少次伤。清贫度日的老人将两次获省劳模的4000元奖金全部用来买肥料,自己花钱请车拖石子铺好了进集体林场的路。在漆友朋的带动下,不少村民加入义务植树的行列,为集体节约资金数万元,而林场的收益他却分文不取全部上缴。如今,漆友朋已91岁高龄,他依旧每天上山查看山情,晚上在林场守夜,就连大年三十也不例外。

【多维解读】

1.执著。为了一个对山的承诺,漆友朋一个人护林、育苗、植树、抚育,采用科学方法自育自栽地植树,几十年不曾停止。

2.爱护绿色。有人问:“40年来,种了将近55万株树,你到底图什么?”漆友朋眼睛里闪现出亮光:“有生爱林,死后爱林。”这个老人,已经把他的生命融进了充满希望的绿色之中。

侯仁之: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是鲜为人知的中国“申遗”第一人。1980年,在一次与美国同行的交流中,侯仁之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情况。回国后,他立即为我国加入这个公约而多方奔走,终于使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对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中,侯仁之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为北京旧城的改造、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侯仁之为人勤奋坚毅。每天清晨三四点便起床工作。70多岁时,他攀上了一生的写作高峰,10年间发表文章百余篇;80多岁时,他利用暑假带学生到内蒙古等地进行野外考察。直到100岁,侯仁之在沙漠治理、环境变化、旧城改造这几个自己认准的研究方向上都没停止探索的步伐。

【多维解读】

1.文化保护。他是鲜为人知的中国“申遗”第一人,他为北京旧城的改造、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化保护,不能仅仅靠他一个人,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要共同保护我们的文化。

2.勤奋坚毅。直到100岁,侯仁之在沙漠治理、环境变化、旧城改造这几个自己认准的研究方向上,都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他的勤奋坚毅,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刘西尧:两弹元勋

2013年8月24日9时30分,晚年定居武汉的传奇老人刘西尧在同济医院逝世,享年97岁。他回首往事时曾说:“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既有伟大的成功,也有痛心的失误;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谁也不应该回避自己的失误。‘人间正道是沧桑,人们将历尽沧桑,走向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1964年10月16日,我国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刘西尧是这次试验的副总指挥。1977年,复出不久的邓小平重点抓起了教育。在8月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问教育部长刘西尧当年恢复高考是否可能时,刘西尧做出了肯定回答。他还建议推迟开学时间,当年就恢复高考,获得了批准。1977年高考恢复,改变了无数国人的命运,约578万人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录取27.3万。

【多维解读】

1.传奇。刘西尧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高尚品德和崇高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2.面对失误。刘西尧说“谁也不应该回避自己的失误”,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给我们的教训,也是这位共和国少将、两弹元勋、教育部前部长人生的总结。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研制核潜艇,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为了确定水滴线型的可行性,他和同志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研制核潜艇,美国走了三步,前苏联走了五步,中国怎么搞?黄旭华选择了“太多风险” 的路——三步并作一步——一步到位。这是一条看似平坦却步履艰辛的路。当时,国外资料真假难分,虚实难辨。某外刊资料称:为保证导弹发射落点精度,美国打算在艇上装一个65吨重的大陀螺,以稳定其航行状态。黄旭华想:我们是独立研究,不是抄袭,有什么必要跟在人家屁股后边跑?既然试验可以不装,就应该相信自己的试验——不装,黄旭华拍板定案。后来得知,其实美国压根就没有装,黄旭华总算没上当。这之后,科技人员又围绕着新式潜艇的15个难题展开了攻坚战,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多维解读】

1.爱国精神。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用智慧,用一种无坚不摧的爱国精神,书写出了壮丽的核潜艇诗篇。

2.自信。黄旭华坚信自己的试验结果,不跟着别人跑,终于获得了成功。我们都要有这种自信,才能获得成功。

蒋卫红:缉毒英雄

2013年11月4日晚,重庆市涪陵区公安局百胜派出所所长蒋卫红得知一个5人贩毒团伙准备在涪陵城区人民东路清溪沟附近交易毒品,随即会同其他部门带领8名民警前往现场埋伏,等待时机抓捕。在抓捕前分配任务时,蒋卫红主动提出由他去亲自抓捕主犯汪均:“我块头大,我去弄那个最狠的!”看到毒品交易完成,在昏暗的灯光下,抓捕开始。蒋卫红身先士卒,将主犯汪均控制在车内,不料被对方用一把备好的30厘米长尖刀刺中心脏。蒋卫红受伤倒地,仍忍住剧痛,拼死抱住犯罪嫌疑人不放,最终协助战友们将5名毒贩全部抓获。歹徒的尖刀贯穿了蒋卫红的心脏,刀口深达6厘米,蒋卫红因抢救无效英勇牺牲。

【多维解读】

1.敬业。身为警察,不论是在刑侦队还是派出所,不论是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还是侦破刑事案件、抓捕犯罪嫌疑人,蒋卫红都冲锋在前,临危不惧,舍生忘死。

2.爱民。蒋卫红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时时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

3.勇敢。蒋卫红的英雄壮举,展现了人民警察面对歹徒,临危不惧、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

格桑德吉:悬崖边上的护梦人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6个月的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4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多维解读】

1.护梦人。格桑德吉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把孩子们一个个护送回家;为了守护孩子们的梦,尽心竭力地教育每一个孩子。

2.追梦人。格桑德吉为了让门巴族孩子有学上的伟大理想,放弃了城市生活,放弃了舒适生活,一直坚守梦想!

李素芝:藏区活菩萨

李素芝,男,59岁,现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读书期间因学习成绩优异被留校从事医务工作,后自愿进藏任军医。入藏以后,他外科主刀手术13000多例,抢救垂危病人、重大手术600多例,被誉为“高原一把刀”。李素芝心系基层官兵,关心农牧民群众疾苦,跑遍了西藏边防连队和哨所,行程逾百万公里,建立“流动医院”,为军民巡诊21万余人次并发放“免费医疗证”,还为高海拔官兵和驻地寺庙僧尼建立“健康档案”,使西藏急性高山病发病率逐年递减,创造了驻藏部队连续10年没有一名官兵因急性高山病死亡的纪录。为了坚守西藏,李素芝每每面对家人都满是愧疚。自李素芝15岁出来当兵,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都不到两个月,甚至连父母去世的时候都没能回去。李素芝把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西藏,和西藏这块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被当地群众誉为“活菩萨”。

【多维解读】

1.尽职尽责。从李素芝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高原军人全心全意为西藏各族群众服务、为基层官兵服务的无私奉献的情怀,看到了一名外科专家不畏艰险、与时俱进、勇于攀登医学高峰的顽强拼搏精神,看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

2.坚守。李素芝是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弘扬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模范。他扎根高原37年,不论地位怎么变,获得的荣誉有多少,带头与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创业的本色始终没有变。

3.榜样。在这个市场大潮涌动的年代,李素芝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德,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他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榜样,也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廖月娥:孝老助孤同吃住

廖月娥自幼由养父母拉扯长大,从13岁起就辍学照料身体欠佳的养母。廖月娥成家后,她和丈夫用勤劳的双手创家建业,赡养养父母,教育子女。1982年,廖月娥夫妇把本村五保老人廖兴红接到自己家,像亲人一样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直到老人去世。1986年,瘫痪在床多年的同村村民任国华失去家人,廖月娥将任国华接到自己家里,一日三餐送到任国华的跟前。2002年任国华去世,他在廖月娥家整整生活了16年。天性善良的廖月娥见不得别人孤苦伶仃,遇到附近无依无靠的人,总是接到家来,悉心照料。从未贪图回报的廖月娥因此成为了乡邻甚至全国网友眼中的道德榜样,她说自己会继续在孝老助孤的路上坚定前行。

【多维解读】

1.感恩。对养父母的感恩让廖月娥下决心去照料更多无依无靠的孤残人士。感恩之心让她走到了一个精神的高峰。

2.人生信条。廖月娥的家最醒目的是挂在墙上随处可见的“孝顺诀”“莫生气”“百忍成金”这些道德训条。现在,已经50岁的廖月娥与儿子、儿媳一起其乐融融地生活,一家人践行着这些浅显却难做到的人生信条。

3.坚持做自己。从未贪图回报的廖月娥因此成为了乡邻甚至全国网友眼中的道德榜样,她说自己会继续在孝老助孤的路上坚定前行,“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猜你喜欢
友朋德吉黄旭华
延长梦境的机器
润心育人 静候成长——丑小鸭变形记
“友朋小吃”里的故事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
黄旭华
——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
黄旭华
——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
秋日访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