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导演拼票房很可笑

2014-09-04 19:30
环球时报 2014-09-04
关键词:商业片王小帅威尼斯

本报记者 韦 曦十年来,中国电影年票房从15亿变成200亿。但对王小帅来说,自己的电影似乎与这些热闹的数字没有多少关系。从《青红》到《左右》再到《我11》,这位中国第六代导演一直没有停下拍摄文艺片的脚步。日前,携新作《闯入者》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王小帅接受了《环球时报》专访,畅谈他对独立电影的理念与执着。环球时报:做《闯入者》这个电影的缘由是什么?王小帅:中国的变化很丰富,也很快。我认为借助电影去思考社会及人际关系的变化是必要的。《闯入者》是关于老三线的故事,有对文革的反思。之前我拍的《青红》和《我11》都直接把三线作背景,用贵阳、云南、四川那些西南地区来承载故事。大家通过这几部电影已经慢慢了解那个历史阶段的特殊人群。那一代人把青春和家庭都奉献出去,如今他们步入老年,需要更多关注和关怀。如果现实解决不了,那么通过电影让他们有心灵慰藉也很好。电影起名叫《闯入者》,是因为我觉得那时的人在思想上缺乏独自的意识,被灌输很多东西,在某种层面上算是“被闯入者”。环球时报:你被看作中国独立电影的代表人物,怎么看这个概念?王小帅:独立电影的基本概念应该是导演有自己的想法,不用考虑更多市场回报。中国的独立电影和美国不太一样。在美国,没办法进入好莱坞拍戏的年轻人会到外面拍一些自己的东西,形成独立于大制片厂的体系。而在中国,拍独立电影的人是最早践行市场经济的一批人。那时中国是计划经济,国家统一发放指标拍电影。我拍的《冬春的日子》就是指标外的作品。从1992年到2003年的十余年间,中国形成几家大的制片公司,他们在支撑独立电影这个工业。现在,中国有很多不错的独立电影,他们理应拥有生存土壤,但目前我们的市场还不完善,没有给不同类型的影片营造不同的放映环境。资本也没有主动关注这个问题,所以中国的独立电影依然在艰难摸索。韩国独立电影也经历过这个过程,最初世界上几乎没有人知道韩国片,但现在他们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环球时报:有人说中国老一代导演已经摸不准市场脉搏,作品的票房不理想。你怎么看?王小帅:中国第五代导演在文革刚结束的那段时间横空出世,是非常了不起的。就算现在,张艺谋的《归来》票房也不差。作为一部不是纯商业片的作品,它的成绩已经很好。(冯)小刚的电影也一样。(陈)凯歌的《无极》也上亿了。那个时候,谁能上亿都是很牛的事。当然,这些导演早期的片子,比如《霸王别姬》《活着》,都被视为经典。他们刚出来拍片时对电影非常敬畏,也没人拿票房来制造压力。后来要更多地照顾观众,才在某些方面做出妥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等口碑就不是很好。中国电影出现唯票房论后,大家都在比谁能拿下最高票房,这个现象热闹到让人觉得可笑。我认为票房上能有正常回收和盈利,对创作者和投资人来说已经很好。这个圈子应该回归淡定平和,避免被金钱和票房绑架。环球时报:有人说,中国一些商业片导演只管吃好国内这块蛋糕,不计较在国际上的口碑。你怎么看?王小帅:中国电影能好好经营本土市场就已经很幸福、很不易。商业片导演对观众的口味比较了解,他们把西方类型片的操作方式搬来为己所用,这一点我很羡慕和钦佩他们。环球时报:你是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常客。今年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单元,对你意味着什么?王小帅:戛纳、威尼斯和柏林是全世界电影人渴望的平台。好莱坞也需要这个平台展示自己。有人说欧洲三大电影节越来越商业化,对艺术电影的关注减少。在我看来,如何兼顾商业性和艺术性是每个电影节都在面对的问题。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一如既往在坚持追求艺术。能够入围威尼斯电影节让我很荣幸,这是对创作者最大的肯定。当然,作为导演,我的压力也很大。电影节上搞首映真的和在院线放片子不一样。光打到银幕上的那一刻,你明白你的所有都赤裸裸展现给全世界最顶级的专业观众。他们都是眼光毒辣的艺术家,审视的是作品真正的艺术性。我会以此鞭策自己,敬畏电影,好好拍每一部作品。▲

猜你喜欢
商业片王小帅威尼斯
证据
威尼斯商人
证据
寻找好嗓子
我们来看一些文艺佳片压压惊
证据
浅析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发展态势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湄公河行动》主旋律的商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