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4-09-05 10:51胡溢博吴武佳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2期
关键词:凝血酶纤溶抗凝

胡溢博 吴武佳

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胡溢博 吴武佳

目的 检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患者血浆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相关参数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77例冠心病患者、56例脑梗死患者和44例糖尿病患者与10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样本用凝固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活性,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 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结果 冠心病组PT活性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病例组FIB、D-二聚体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 AT-III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低。结论 检测FIB、D二聚体、AT-Ⅲ对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凝血;抗凝;纤溶;临床意义

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 其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异常越来越引起重视, 检测指标也由传统的PT、APTT、FIB、凝血酶时间(TT)增加了FDP、D-二聚体和AT-Ⅲ, 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增强。本文通过检测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指标, 以探讨其与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发病的关系, 为临床诊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7月~2014年1月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77例, 男45例, 女32例, 年龄48~85岁;脑梗死患者56例, 男38例, 女18例, 年龄46~80岁;糖尿病患者44例, 男30例, 女14例, 年龄43~82岁;正常对照组105例, 男64例, 女41例, 年龄44~79岁, 均为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

1.2 标本来源和检测方法

1.2.1 标本采集及处理 标本采集前1周, 受试者未使用抗血小板、抗凝及抗纤溶药物。入院次日清晨采集空腹肘静脉血1.8 ml, 以109 mmol/L枸椽酸钠0.2 ml抗凝, 立即离心(3000 r/min, 10 min), 血浆分离后置-20℃冰箱内保存待测。

1.2.2 检测方法 ① PT、APTT、FIB:检测使用STAGO Eelution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凝固法测定, 实验采用STAGO原装试剂及质控物。②D-二聚体、FDP、 AT-III:前二者采用免疫比浊法, 后者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 检测均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和日本一化试剂及其质控物。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PT、APTT、FIB、D-D、FDP、AT-Ⅲ检测结果, 见表1。

表1 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PT、APTT、FIB、D-D、FDP、AT-III检测结果( x-±s)

3 讨论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 作为凝血因子由血液进入动脉壁内, 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继发交联为纤维蛋白, 可直接破坏内皮细胞, 使之通透性增加, 并吸附在红细胞表面, 增加血浆和全血黏度, 使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 并促进粥样斑快形成。另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沉积于血管壁,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1], 促使微血栓形成。FIB浓度增高提示机体凝血功能增强, 血液呈高凝状态。

D-D是凝血酶及凝血因子作用下交联纤维蛋白纤溶酶降解作用的终末产物, 当体内发生血栓或继发性纤溶亢进时,血浆D-D含量就会升高[2], 其升高特异性表示体内有继发性纤溶出现, 可作为体内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3]。

AT-Ⅲ是血浆中抑制凝血酶的关键物质, 在抗凝系统中起着重要的抗凝调节作用, 是体内处于高凝状态的客观指标,抗凝血酶-Ⅲ下降提示机体抗凝功能下降, 易形成血栓。可直接抑制凝血酶, 也可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抑制多种凝血因子活性, 当体内的凝血系统启动后可产生消耗性减少[4], 因此其与血栓的形成呈负相关, 临床上常常以测定血浆AT-Ⅲ的水平作为判断机体抗凝水平和血栓形成性疾病的实验室指标, 也据此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价疗效。

本研究对77例冠心病、56例脑梗死和44例糖尿病患者的PT、APTT、FIB、D-D、FDP、AT-Ⅲ等指标进行了检测,并分别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三者病例组FIB、D-D、AT-Ⅲ均有明显变化, 其中FIB和D-D显著升高, AT-III明显减低, 表明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或微血管病变都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较低的抗凝和纤溶状态。临床上可以联合检测FIB、D-D、AT-Ⅲ来早期判断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血栓或纤溶, 为其防治及动态观察提供较为可靠地临床依据。

[1] 周玉杰, 葛均波, 韩雅玲.防栓抗栓现代治疗策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24.

[2] Naghavi M, L ibby P, Falk E, et al.F 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hle patient: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Part 1.Circulation, 2003, 108(14):1664-1672.

[3] 姚云, 江杰, 聂文志.FDP D-二聚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5, 22(3):8-9.

[4] 滕宁燕, 王明山, 徐斐, 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抗凝血酶和纤溶功能的关系.浙江临床医学, 2004, 6(4):274-275.

2014-04-15]

450003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胡溢博);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吴武佳)

猜你喜欢
凝血酶纤溶抗凝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
肌动蛋白清除系统与凝血—纤溶系统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
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在妊娠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