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解读现代农业机制将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改变

2014-09-06 03:58中国农资张高科
中国农资 2014年3期
关键词:农资现代农业粮食

□《中国农资》记者 张高科 徐 骞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包括在前期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连续对我国农业建设、农村发展、农民收入提出新的理念和顶层设计。作为农资产经媒体,中国农资传媒记者特别参加了由中国记协、农业部、全国三教办于1月9日举办的第49期“记者大讲堂”活动,期间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做了《现代农业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报告,为我们理解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现代农业发展方针提供了更清晰的脉络,也为我们农资产业下一步如何走提出了方向性思路。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清晰可见

《中国农资》记者:近期,社会各界都在盘点2013年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工作,也在履行2014年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职能和任务。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大的形势来看,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延续了新世纪以来的大好形势,可圈可点的亮点甚多主要有哪些亮点?

张红宇:2013年中国的农业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成就是突出的,亮点是分层的:第一个亮点是粮食生产“十连增”。粮食总量达到6.02亿吨,比2012年增加248亿斤。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美国和印度曾经出现过粮食“五连增”的历史。“十连增”是中国为全球粮食做出的突出贡献。与此同时,我们的棉花、油料、畜产水产品生产也再获丰收。第二个亮点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2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2013年前三季度,农民现金收入达到7627元 ,增长9.6%,继续高于同期城市居民可支配性收入2.8%。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可能会突破9000元,这也意味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2012年缩小到1:3.10以后,2013年有可能再度缩小。第三个亮点是农村体制创新获得新成就。标志性的方面主要有三个:一是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规模继续增长,截至去年11月底,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26%左右。同时,新型经营主体的构建和发育在去年也有了大的进步。据农业部经营管理司统计,目前承包50亩以上的大户,全国共有278万家,家庭农场的数量达到87万家,家庭农场的平均规模大概有200亩左右;各种规模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去年年底达到95万家。除此以外,农村金融保险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比如农村金融的组织创新、机构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方面都有大的进展,农业保险无论从品种的角度讲,还是从国家保费补贴角度讲,以及从对农民的抗风险角度讲,都有大的进步。

《中国农资》记者:从产业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农业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在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总书记认为,农业的发展程度相对“四化同步”的要求来讲是短腿、相对全面小康的要求是短板。在“四化同步”中,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

张红宇:在“四化同步”中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在“四化同步”发展中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实现新形势下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信息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讲“四化同步”关键在同步两个字,在农业现代化方面,之所以我们的农业发展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距离,是因为农业本身的产业特征决定的。即便是跟我国的二、三产业相比,差距也是甚大。2012年我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增加值是2万元,一个工业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是10万元,第三产业的服务人员创造的增加值是8.3万元,也就是说农业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生产效率的1/5和1/4,所以说农民收入低、农业发展基础不牢,是个短板。

二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如何保障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与其说当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如说我国是一个工业大国更准确,但是在工业大国的背景之下,怎样保护我国的农业资源、怎样去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现在的提法是我国的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所以在工业化背景之下解决13.54亿人的吃饭问题事关重大,对此认识必须清醒。

三是我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的过程中,对于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十八届三中全会说得非常透彻,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念之下,讲“三农”问题讲了四个大的方面,第一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第二是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第三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第四是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而农民的财产权特别是土地权益、劳动权益、资本权益到底怎样体现,这也是我们面临新的新问题。

《中国农资》记者:从国际形势看,从201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带给我国经济社会方面面的利益和挑战,总体来说是得大于失。但在农业发展方面,在WTO的框架之下,我国受到的冲击、挑战远远大于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利益。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农业面临困难和挑战。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张红宇:在加入WTO的十多年间,我国要和美国、加拿大,甚至和南美在资源性产品上展开竞争,在粮食、棉花、大豆方面,无论是劳动生产效率还是土地生产效率来讲,我们在绝对竞争力方面是欠缺的。那么与东亚的日本、韩国相比,我们不仅应具有相对竞争力还应该具有绝对竞争力。在良种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粮食生产理念等方面,我国落后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但10-50年以后,相对于南亚、东亚这类资源短缺的国家来说,无论是粮、棉、油这些大宗农产品生产或者是园艺、蔬菜、畜牧、水产等产业和产品的生产,我们都应该保持绝对竞争力和相对竞争力。所以分析全球经济一体化,要认识到我国农业的优势和劣势所在。

2012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1757亿美元,而2012年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是3.8万亿美元,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整个进出口贸易量中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只占到3%-4%,但在这1757亿美元里面,出口额为633亿,进口额为1125亿,逆差492亿美元。从产品角度来讲,全世界大宗商品贸易量大概是9000万到1亿吨,2012年我国进口了5838万吨,我国整个需求量的80%靠进口支撑;我国棉花的需求量大概是1100万吨,2012年的进口量是540万吨,占到需求量的一半;我国糖的一年需求量大概是1100万吨,2012年的进口量是375万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我国的玉米、小米、水稻三种谷物净进口1196万吨,加上大豆进口量5838万吨,总的粮食进口量超过7100万吨。2102年,我国的粮食需求总量是5.9亿吨,进口粮食占比达到12%,也就是说在2012年,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88%。事实上,我们已经利用了海外7亿亩播种面积来生产我们需要的棉花、大豆和油料,在这种态势之下,就有两个问题,第一是稳定的大宗农产品供给资源,第二是走出去战略在新的态势之下,除了自给以外,怎样有效利用国际资源,这就有了“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利用问题。

“做大”、“做强”和“做长”我国的现代农业

《中国农资》记者:现代农业相对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短板、农业竞争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怎么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怎么样做大、做强、做长我国的现代农业?

张红宇:中国从农业的规模角度来讲,粮食、畜产品,包括水产品、蔬菜、水果,总量都是世界第一位的。粮食,全世界的粮食生产总量是24.2亿吨,我国去年是6亿吨,正好1/4。如果说做大是一个基本要求,做强就相对难度要大很多。所谓的强不仅仅表现在块头大,还得表现竞争力怎么样。比如美国常年生产粮食4亿吨左右,美国人口3亿出头,人均粮食1000-1200公斤,全世界人口总量是70亿人口,粮食总量24-25亿吨,人均35公斤。中国从总量来讲,2011-2012年人均135公斤左右,和美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做大、做强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它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表现为可持续,克强总理提出“生态环境可持续”,大到一个产业、小到一个产品也有一个可持续的问题,所以现代农业在四化同步的背景下,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做大、做强、做长。

《中国农资》:全世界200多个国家,联合国有196个成员国,除了极个别的国家和地区,联合国196个成员国只要有农业,无论是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比天大,充满了哲理,其实全世界都是这样的理念。美国前农业部部长约翰斯曾经讲过一句话,农业是否重要,只要你今天吃饭,农业就很重要。在中国解决13亿人吃饭很麻烦,不仅是总量平衡,还有区域平衡、进出口平衡。

张红宇:我们事实上有四个不可逆转、四个难以平衡的地方。第一是增加一个人就增加一个吃饭的嘴巴,绝对需求不可逆转。在人口到达所谓的拐点之前,粮食的刚性需求始终在增长,我们以目前的人口结构和增速来看,可能在15亿人口的时候,拐点就会出现。第二是我国2012年有2.63亿农民工,2013年可能会再增长1000万农民工,除其中1亿在原地从事非农产业以外,去年应该是1.73亿左右在城乡之间流动半年以上。这些人过去都是做什么呢,种粮食的、养猪、养鸡,进城以后变成粮食的消费者,间接的肉、奶、蛋的消费增加了。猪肉消费大约是城里的2/3,牛羊肉、水产品是城市居民的1/2以下,这种转变性需求在工业化结束之前不可逆转。第三是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收入水平提升,收入水平提升带来食物结构变化,对我们农产品的压力更加巨大。现在我们解决了吃饱没问题,我们正在解决吃好。第四是耕地数量有限,以有限的资源生产更多的粮食,保证人类生存需要优先,满足少部分人高质量生活需求要退居其次。解决我国国民的吃饭问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

《中国农资》记者:从2012年的收入来看,绝对收入差距16848元,消费收入差距 3.1:1,今年城乡收入即便缩小到3:1,也是非常不乐观的。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的成绩可圈可点,欠缺一点就是农村农民收入这一块,所以这个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张红宇:现代农业发展第一位的任务是解决粮食问题、解决农村的供给问题,第二个任务就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项,从全世界的范例来看,通过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选项,现代农业也应该为增加农民收入做出贡献。

应该讲全世界提供的样板很多,日本搞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和新春运动,用了20年解决了这个问题,以至于日本现在是全世界农民收入高于城市居民收入不多的国家其中之一。韩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城乡之间也没有了所谓的收入差距,现代农业怎么样为农民收入做贡献,无外乎是价格、转移支付的问题、无外乎向东部地区发展高端农业的问题。

《中国农资》记者:过去对现代农业的认识,长时期的停留在所谓的现代农业两大目标,第一保供给、第二保增收。但是可持续发展很长时间没有列入我们所谓的目标选项之一。但是现在看起来,现代农业发展如果有第三个目标,可持续发展应该讲是必须的选择和选项。

张红宇: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做正贡献一定是负贡献。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城镇化问题提出来,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以为现代农业一定要在生态环境方面做贡献。最近各个省在公布各个省发展指标体系,纷纷把重点由过去GDP增长转为民生、转为生态环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所谓的生态环境其实也很简单,抬头看天天是蓝的,低头看水是清的。

现代农业机制创新的五个大的方面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在稳定家庭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实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机制,推动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中国农资》记者:所谓的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第一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第二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为主体;第三坚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在坚持以上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要研究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之下,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问题,还要引导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张红宇: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目的和好处大家都知道,单买一包化肥100块,种了3000亩,平均一包化肥就是80块,成本降低了,种玉米、水稻如果是3000亩地,1亩地增加10斤也愿意做。养3头猪是否参加农业保险没关系,但是养3000头猪农民就要找保险公司。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掌握在谁的手里。我们有2.6亿户农户,80%是生存型、自给型,我国的商品粮是靠20%-40%的商品农产品吃饭。粮食安全需要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需要形成新的经营主体来实现。

★二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中国农资》记者:什么是新的经营主体?去年中央一号文件及上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有明确的要求和明确的规定,所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际上是两大主体,第一叫生产经营主体,第二叫服务性主体。

张红宇: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来,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从事现代种养业,释放先进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的生产模式。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中央的文件是鼓励和引导,包括工商资本进入以及其他经营主体。所谓新的经营主体可以总结为三大类:第一是家庭经营类;第二是互助合作类;第三是培养壮大多种多样新型的经营主体来从事农业。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我们要释放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就应该鼓励和允许,包括各种各样的合作社、各种各样的企业、非农产业进入农业。当然这里面有一条底线,就是不能非农化。

其实相对经营主体来讲,如果说畜牧、包括设施农业更适合工商资本进入的话,大田生产更应该靠农民这个主体,靠健全的社会化服务来承受。我个人一直认为农地农用农民用,这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理念。但是可以探索在局部地区,在有限条件下鼓励新的经济体进行农地农用。

★三是培养新型职业化农民。实现农业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变,将来的职业化农民,应该是进入有门槛、收入有保障、经营有效益、职业有尊严的群体。

《中国农资》记者:培养新型农民事关重大。谁来种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来的重大问题。

张红宇:谁来种地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什么叫职业农民的培养,首先要树立一种观念,农业是一个有希望的产业,进入有门槛,经营有效益,收入有保障,职业有尊严。让农民的收入、职业在当地一定是受欢迎的,有尊严的职业。

★四是现代农业发展,绕不开的是金融保险,今日保险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支撑,有很多体制机制需要改革,要形成利益共同体。

《中国农资》记者:谈到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如果还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老百姓大多聚焦于发展现代农业缺钱,贷款不容易,保险不容易。事实上,在中国农村金融保险改革时间很长,2007年以后从农村金融改革这个角度来看,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都在很大层面上有突破性进展。

张红宇:传统农民对金融保险的需求很少,现代化大企业对金融需求也是不太多的,但就是那种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一天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这个前提下就提供了金融的强烈需求。

鼓励金融为农业服务,就必须提供足够的金融政策,面向金融机构的专项政策,比如说货币政策、补贴政策、监管政策、税收政策。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政策都存在,但是吸引力不够,不能够大到让金融机构愿意为获得这种补贴、获得这种支持而付出他相应的机会成本。

保险业跟金融业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第一投保以后,成本是否收得回来,投保者遭遇巨灾的情况下成本怎么分摊都是大问题。美国联邦政府提供的保险覆盖农产品品种200个左右,而中国农业保险涉及品种少、保额低,一定程度上就只是保成本。

★五是三中全会提出来很多新的理念,这些理念怎么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需要强化试点试验。

《中国农资》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来试点试验的问题,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主要有哪些方面?

张红宇:土地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金融保险制度改革都有一个通过试点试验的过程,这是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结合,我们必须在确保底线、规避风险的前提之下,实现好、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任务。农业部联系国务院20多个部委搞了20多个改革试验区,我们围绕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六大制度改革:包括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支持保护制度等都在改革范围之内。成功的推广,不成功的再试,通过局部突破,获得整体成功。

猜你喜欢
农资现代农业粮食
珍惜粮食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我的粮食梦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