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史专家田冈俊次:文职主战比军人更甚

2014-09-06 16:34陈言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28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袁世凯日军

陈言

在甲午战争发生120年之际,走在东京最著名的图书一条街——神保町,想找几本和这场战争相关的著作,除了看到今年6月出版的一本《日清战争——近代日本最初的对外战争的实相》(大谷正著,中公新书)外,其他能找到的大都是几年前或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一些旧作(日本称“甲午战争”为“日清战争”)。

日本对这场战争已经基本上没有了记忆,更谈不上广播电视做相关的报道了。

120年前,偏居东亚一隅的日本“意外”地战胜了有四万万人口的清帝国,而这个帝国,从1840年开始已屡屡打不过入侵的数百人到数千人英国军队或者是法国军队。

“日本的民族主义经历了这场战争的洗礼,开始形成国民概念。”近代史专家原田敬一在其专著《日清战争》中如此总结。也只有在具有国民概念后,日本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国家。

从“意外”到必然

“读甲午战争资料的时候,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前线指挥作战的日军司令官,在他们的记录、日记及后来的回忆中,常常谈到‘意外这个词。” 日本军事评论家、军史专家田冈俊次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今年73岁的田冈俊次,曾任《朝日新闻》记者、《朝日时代》周刊副主编,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因长年从事军事报道,被日本新闻界、防卫厅官员称为“田冈元帅”。

成欢之战后,明治维新时曾经指挥山口县的军队对福岛县会津藩屠城的山县有朋,在1894年负责指挥了平壤之战。

“山县做了相当长时间的准备,特别是面对在武器装备上超过日本,在朝鲜的根基又比较扎实的清军,山县知道一场恶战必定会在平壤打起来。”田冈谈山县时说。那时山县是准备在这里与清军决一死战的。

但是一天就结束了战事,清军毫无战意,瞬间便落荒而逃——“意外”,山县反复和部下说,给上司的报告中,也多次提到这个词。

史料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在成欢之战前夕,山县强征朝鲜人做“军夫”——负责为日军运送粮食、弹药。但朝鲜军夫显然看出了日军的弱势,刚刚征来的军夫,第二天就会跑失过半,有时甚至一人不留。山县问其缘由,部下答军夫中盛传日军必败。山县惊恐万状。等成欢之战过后,日军在平壤对清军不战而胜,按日本文献的记载,日军在半岛所到之处“民众出门相迎,箪食壶浆,令兵士军心大振”。

在半岛打败清军如摧枯拉朽,日军迅速作出了陆上攻击辽东半岛,直取北京的新计划。但山县深知,进入清朝境内,与在半岛会有很大不同,民众的抗击将会变得十分惨烈。等指挥军队在辽东半岛登陆后,依旧没有遇到像样的阻击,一路所向披靡。

“山县最后知道战争如此顺畅地能够取得胜利,在于(当时)中国民众对满清的极大仇恨。灭清是东北等地汉民的重要目标。”田冈分析说。他看到很多史料上写着,东北民众夹道迎接日军,“吾等本明朝遗民,欢迎日本灭清。”不少地方官员这样对日军谈他们为何投诚日军。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开始逐步转变为近代国家,而清依然处在只有民族而没有国民国家的阶段。清与日本相比,不单单在议会制度上落后了很多,在国民国家方面的差距更不是一星半点。面对一个只有家族、民族观念的国家,尽管其军备强大,人口众多,但日本打败这样的国家也就不是多难的事了。

山县开始渐渐地熟悉了这样的邻国,战后回到东京,看到东京的清国留学生为日本打败清国奔走相告、欢喜雀跃,更加深了以后从邻国夺取领土的野心,他由过去对清国军事、民众行动的不理解,而变得不再感到有什么意外了。

袁世凯对日判断失误是主因

甲午战争,清朝失败的最关键原因在哪里?

田冈俊次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袁世凯对日本判断失误该是最主要的原因”。

1890年日本开始设立国会,议政成为日本政治的一个新的特点。袁世凯自1882年作为吴长庆的幕僚进入朝鲜后,一直参与清对朝事务,后漸渐成为负责人。袁在朝鲜一直需要与日本争斗,因为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始终觊觎朝鲜,希望将朝鲜据为己有。

对维新后的日本该如何判断,满清在内忧外患之中,一直下不了结论。身在朝鲜,距离日本较近的袁世凯,以他与日本外交官、军事人员等的交流,发现日本自从设立议会后,各种争论不断,意见难以统一,制度“弊端”很大。“袁世凯估计,尽管日本想在朝鲜获取利益,但日本建立议会以后,国内政治难以统一,立即参与朝鲜事务的可能性不大。”田冈说。

袁世凯是旧时代的人,屡试乡试不能及第,最后不得不以吴长庆幕僚的身份进入朝鲜,在文化背景上,袁世凯与曾国藩、李鸿章有着巨大的区别。让袁世凯对日本新制度作出判断,显然他缺失了对本质的洞察。日本维新后出现的征韩论虽然一时被否定,但在明治维新二十余年之后,新征韩论渐起,日本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干涉朝鲜事务。袁世凯对此虽有所警觉,但在对日本的总体判断上出了根本性错误。其实袁世凯一生的悲剧也总是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让袁世凯大意的原因,也来自在军备上满清大大超过日本,认为日本不会轻易挑战。

1881年,清朝从德国那里订购了7000吨的装甲舰——定远及镇远,舰上装有30 厘米口径的主炮和15厘米口径的副炮。其他几艘德国造的舰艇,在东亚也算是佼佼者。1885年,北洋舰队访问朝鲜、俄国,途经日本长崎时,水兵与日本警察有过乱斗事件,日本忍气吞声(日本称“长崎清国水兵事件”)。“那以后日本一直要报仇,发誓有一天要打败北洋舰队。”田冈说。

田冈极为精于战史及国际条约。与笔者谈甲午战争时,从家中书架上一本接着一本地拿出了记载各种条约的书籍。通过战前战后签订的各种条约,判断战争的前因后果。

从一个小事件来掀起整个民族对邻国的仇恨,在两个世纪前的80年代,日本是这样做的,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这种做法。

日本在19世纪80年代并没有闲着。1883年提出了8年扩军计划,将国家税收的相当一部分用作了军备。但毕竟国力有限,倾全国之力加强军备,也不能和大清国比。

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清国有军舰82艘,其中鱼雷舰25艘,总吨位85000吨;日本有军舰28艘,其中鱼雷舰24艘,总吨位59100吨。但是,清国国土大,指挥并不统一,实际上参加甲午海战的只有22艘军舰,其中鱼雷艇12艘,总吨位为4万吨,比日本的参战实力差。

从陆军看,日本军队经过国内战争后,一直在尽心训练。清国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已经显露出八旗、绿营根本不能用,湘军等势力渐强,清朝廷对汉人军队实际上很不放心。不论对内还是对外,满清在制度上早已输给日本。袁世凯对满清还算了解,但在对日看法上,判断失误。甲午战争仅是最后的结果。

“到1906年海牙国际法庭对交战进行法律规定前,国与国之间的交战,通常是打了再宣布交战。”田冈俊次说。而甲午之战,日本以战舰打运兵船的方式开始向清国发动战争,日本做得出其不意。

文职人员更强烈主战

除去对旅顺大屠杀那样的具体问题外,在战争对日本影响上,日本史学家的研究结论也与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

軍事史专家筱原昌人和笔者谈到甲午战争时表示,他当然重视日本无理出兵朝鲜,战争的残酷性等问题,但他更为重视的是,甲午战争并非日本军人一手炒作出来的,而是文职官僚,特别是外交官在炒作战争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当时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是个极强烈的主战论者,没有他的主战论,日中在朝鲜的战争可能要往后推很多年。”筱原说。

军人主战这在战前的日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比军人更甚,以更为强烈的言辞主战的,则是文职人员的特点。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外务省就一意主战。日本的战史研究也提到需要特别重视文职人员激烈主战的问题。

看看今天的日本,不断渲染邻国要将一些荒岛据为己有的也仍是外务省,极力鼓吹集体自卫权的人,大都是外务省出身。和120年前比,日本在主战、对外强硬方面,似乎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

现在的日本首相也是山口县人,如今同样在用种种口号、理念在煽动中国威胁论,要通过“集体自卫权”来“抑止中国”。与之相关的言论在日本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等媒体上基本上天天能够见到,只不过没有像120年前那么直接而已。只是“宣战”“战事”这些词改头换面,以“集体自卫权”“有事”的名义出现。

史学家大谷正在《日清战争》一书中,尖锐地批判了所谓“日清战争带来了朝鲜的独立”“日本军队遵守了国际法”“乃木希典大将一日攻陷旅顺城”等观点和神话。他认为这些观点、人为制造出来的神话让历史真相被扭曲了,让日本历史变得光辉灿烂了起来。而如今在安倍晋三当政的时代,尽管纪念甲午战争的活动不多,但创造战争神话的需求不小。

不可否认,甲午战争给中日都带来巨大的转折。田冈俊次认为,甲午战争时期的日本外交还很不成熟,战后日本强化了外交,国家在现代化上迈出了新的一步;但“甲午战争并未让清朝向现代国家转变,也不可能让满清在体制上发生变化。满清崩溃后,中国愈发分裂,日本也还是用国民国家的形式,与中国地方政府交战,这种战争方式从1894年一直持续到了1945年。也只有在中国出现了统一的现代国家之后,日本与中国的战争才彻底结束”。

那么,甲午战争给日本留下了什么?用历史学家原田敬一的话来说,朝鲜的独立,实质上是让朝鲜成为俄国的势力范围,日本只是为欧洲进一步瓜分东亚创造了条件。

“给日本留下的是中国及朝鲜对日本的仇恨,留下了那以后日本与中国的五十年战争。” 原田敬一说。战争的记忆、对殖民统治的记忆,在1945年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留存在中国、朝鲜半岛。而甲午战争则是这种记忆的第一场战争。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袁世凯日军
等候袁世凯
浅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美国在甲午战争中偏袒日本的经济原因
袁世凯五姨太一语成谶
巢县凤凰集东南八村惨案
神头岭巧歼日军
日军的“败退”与“转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