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师语言的激励作用

2014-09-09 21:25王世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14期
关键词:激励作用语言教师

王世华

〔关键词〕语言;教师;激励作用

语言是教师影响学生的重要途径。教师该如何运用语言与学生有效沟通,达到帮助、激励的作用呢?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运用询问、理解的话语,激发学生表达情绪

情绪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焦虑、抑郁、愤怒等消极情绪会窄化学生的思维-行动范畴,使学生把眼前的困难、挫折看成是持久的、个人难以改变的,也使学生思维僵化、封闭,难以接受不同观点。教师询问、理解的话语能激发学生倾诉情绪、情感。倾诉能起到释放消极情绪,消解不合理信念,拓展思维-行动范畴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多视角看问题,接纳新的观点,就要以调整学生的消极情绪为先。

“她从不缺课,初中时,即使发着烧也上课。”被家长这样描述的一位要强的孩子在上了示范高中后,因为无法适应名次、分数的巨大落差,开始断断续续地不上学。当她鼓足勇气来到学校时,老师拉着她的手,关心、急迫地说:“你到底要干嘛?你越不来不就越害怕嘛?你能不能坚持每天来上学?”学生无语,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教师为学生心急又难过,但连珠炮似的责问、解释、期待的话语不仅没有雪中送炭,反倒是在撕开伤疤。学生没有感到温暖,又多了一道难题——再回到学校时,要如何面对老师。

教师可以拉着学生的手,真诚地询问:“我能感受到你的心情,跟老师说说你的心事,好吗?”然后,专注地倾听,感同身受地共情。如此,学生的心会打开一扇窗,情感、思想也会在师生间流动起来。

二、帮助学生积极重构问题,将困难和能力的不足具体时空化

中学生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看待困难和挫折,常以偏概全,夸大困难、挫折的范围和影响;自我评价也常陷入二元思维,顺利时认为自己全好、全能,遇到挫折时就认为自己全坏、全不能。在和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帮助他们积极重构问题,打破他们头脑中的片面化、绝对化和非好即坏的二元思维。教师要在倾听学生倾诉的过程中识别出学生是在什么时候遇到了困难,在哪些方面感到无能为力,然后通过语言表达帮助学生重构问题,即帮助学生将遇到的困难、挫折,以及自身某方面的不足放在具体的时间、空间中,使之具体化。这种语言表达方式能引导学生看到挫折、失败是局部的、暂时的,个人能力的不足是有限的、可改变的。这种方法能增强学生对事态发展的控制感,引导学生看到希望。另外,当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具体时空化时,实际上也是在帮助学生找回他们自己忽视的成功经历,有益于学生增强自信。当学生倾诉出“我总是记不住单词”“我不擅长学物理”“我努力了也没用”“我没办法坚持”等类似烦恼时,教师要善于将学生言语中的“总是”“不能”“没用”“没办法”等绝对化的词语替换成具体的时间、空间限制词。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不同的词语传递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或积极乐观,或消极悲观。

一位学生进入高三后成绩忽好忽坏,心情也随之大起大落。当学生向老师诉说自己的无奈、焦急时,老师认真地说:“成绩波动最要命了,怎么填志愿?是就高,还是就低?若高考时你波动到低谷,那可倒霉了!”

教师意在警告学生问题的严重性,意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但对学生焦虑问题的认同和糟糕至极的评价强化了学生对自己问题绝对化的思考。这些话语如同在举步维艰的学生身上又加了一块重石。

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这样积极重构学生的问题:“成绩波动确实惹人心烦。但从你成绩波动的高点来看,你有一定实力,也很有发展潜力;从低点看,你在最近的期中考试中,主要是数学没考好。数学的……方面存在审题不清、掌握不熟练的问题。审题、熟练性是可以通过练习、总结得到不断提高的。”这样的具体时空化的解释必然会让学生感到豁然开朗,行动有的放矢。

三、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秀品质,与学生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当教师帮助学生重构问题,明确了学生何时何地存在着哪些困难和问题后,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探索如何解决问题,确定行动方案。在此阶段,教师语言中常见的问题如下。

第一,运用剖析式的语言分析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学生人格或成长中的问题。常用的语言形式是:“你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个问题?”“你存在什么不足?”

这种方法将学生的精力和能量指向学生的人格特质和已发生的“过去”。“过去”是无法改变的,人格特质也是短期难以改变的。剖析式的语言只能让学生产生无力感,让学生产生困难和问题难以改变的悲观思维。当需要谈及过去时,教师应以积极乐观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回味过去美好的经验,能感恩自己所拥有的和别人所给予的,并坦然接纳某些不完美。

第二,运用批评式的语言否定学生。一些教师认为只有用批评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问题所表现出的自己作为“人”的品质、能力的不足,学生才能重视问题,才能悔过自新。这种批评“人”的方法表面上能短期抑制学生的不良行为,但长期来看不是激起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就是降低学生的自信,引起焦虑、抑郁等问题。批评可以是教育的一种方式,但教师不能批评“人”,而要批评“行为”。“你这样想,少考虑了一个……因素,思路不对”“你上课随意说话不好”这是批评行为;“你太自我为中心”“你缺乏自律”这是批评“人”。即使批评行为,数量也不宜过多。在一段时期内,批评一个行为至少要有若干个肯定和表扬与之相匹配。

教师要想激励学生,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提升自我的动力和行动方法,应努力做到以下两方面。

第一,发现、肯定学生的优秀品质。

教育培养不出没有缺点的完美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优秀品质。当学生某些优秀的品质在心灵深处不断增强,在行动中不断运用时,这些品质也就成了他们改变弱点和抵抗风暴的力量。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秀品质,并积极给予肯定、称赞。教师可以这样肯定、称赞学生:“从你……(行为描述),我看到你很有……(优秀品质)。”另外,学生正是成长中的未成年人,他们的任何问题都隐含着积极因素,教师还要善于在学生的问题中发现闪光点,学生的许多特点放在不同的情境中,就会有不同的定性,切不可将问题泛化。

一位学生认真地学习物理,可考试分数总是上不去,正无可奈何、着急呐喊时,教师对他说:“你太自我中心!不能按照别人的思路想,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也这样自我中心?”

一位学生专心地学化学,可有些问题还是弄不懂,教师一边纠错一边疑惑地说:“你怎么会这么想?我教书这么多年,你是惟一一个这么想的学生。”

教师的话似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生问题的原因,对如何解决问题,教师却又传达出无可奈何,并将学生对知识的不理解、思路不一样定性并泛化为自我中心和思维怪异的个性特点。这意味着对学生这个人的否定。教师如此的语言可能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激起学生的不服气。

如果教师能首先发现并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如何换个角度想问题,学生必定会更有信心学好所学的科目,也将会更坚定自己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的优秀品质。

第二,运用解决问题的语言和学生探索行动方案,引导学生将行动指向“现在”和“未来”。

“上坡路和下坡路不是同一条路。”学生产生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获得激励的过程也不是同一路径。教师不应穷根溯源地寻找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而要和学生积极探索行动方案,引导学生将精力和能量消耗在当下、现在。常用的语言和思维模式是:“现在,你觉得怎么做更好呢?你如何想和如何做,最有利于解决问题呢?为了改变现状,我们现在可以做些什么?有什么人、什么资源有助于你解决问题?教师在认同、肯定学生提出的良好行动方案的基础上,还可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提出建议后要通过“你认为值得试试吗?”“你觉得可行吗?有帮助吗?”了解学生的接纳程度,促进学生作出行动承诺。

四、引导学生积极预期

教师和学生一起憧憬美好未来,进行积极预期,能激发学生的动力,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引导学生积极预期时,教师可用的语言有:“你觉得这样行动,会有什么收获?你能想到哪些美好的情景?”积极的预期帮助学生建立个人行动能推动事情发展的信念,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我,敢于迎接新的挑战。积极预期的反面就是灾难化预期和盲目乐观。灾难化预期会增强学生的无力感,引起学生的自卑;盲目乐观会带来学生的自大,使学生在挑战面前措手不及。

一位学生被班里的同学称为“学痞”,同学们认为他不怎么学,学习成绩就能轻易上升。当一些学生若恼于自己如此用功却没有他那样的成绩时,教师说:“有的人就是聪明,没办法。你用功学不一定能达到目标,你不学则一定达不到目标。”

听到教师如此的解释和预期,那些用功而又没见到成效的学生一边学一边怀疑自己的行为价值,对现在和未来感到迷惘不安。

教师可以给学生积极预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的人现在成绩好,其中一定有他的付出,也许你没看到。期待一份成功一定要有一份辛勤与其匹配。努力的过程中,谁也不能先知先觉预测成功何时到来,但积极行动一定会推动事情的发展。”这样的话语必定会指导、鼓舞那些迷茫的学生。

还有一个学生成绩在班里一直遥遥领先,教师激励其他学生说:“你们都要以他为目标,他早已到达山顶,在那等你们呢!”被教师这样预期成功的学生自信满满,但高考在数学考场上一道难题突如其来,把他一下打懵了,使他倍感紧张焦虑。考完数学后,他还耿耿于怀,心事重重,结果影响了后续考试的发挥。

这位教师的话语隐含着对这位学习优秀生这样的评价和预期:“你没有问题,你一定会考高分,你一定会成功。”可是,任何人的成长道路都会有挑战,都可能有困难。教师脱离实际的盲目乐观使学生没有任何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

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表达:“高三是一个攀登的过程,希望有人敢于向这位同学挑战,敢于追赶他,也希望他能发现自己努力的方向;高考未结束,你们每个人都需用力攀登。”这样基于现实的积极预期会让每位学生树立新的挑战目标。

中学时代是学生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学业任务繁重,面临中考、高考的特殊时期。教师运用以上语言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惑减压,提升学生的自尊自信,激励学生更持久地努力。

注: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生乐观认知行为技术训练”(AFA12084)阶段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激励作用语言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如何在国有企业中激励统战成员建功立业
美育教师
论述多重职业发展通道对国企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作用
我有我语言
企业文化有效融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