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探索赋予数学思维生长的力量

2014-09-09 15:02赵厚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整数算式西瓜

赵厚华

“分数乘分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由于学生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基本方法已经掌握,所以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及意义。为此,很多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常常会偏离教材的编排意图,只注重计算方法的讲解,而忽略算理的教学,导致学生虽然能学会计算两个分数相乘,却不知道其意义何在,这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极为不利。那么,该如何突破教学困境呢?我从课堂探索入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一、引入情境,提出分类

师:明明切西瓜,先切一半给爸妈吃,然后和弟弟一起各吃了剩下的一半,明明吃的是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1:明明吃的是■的■,就是■。

师:你怎么得出■的?

生2:西瓜的一半的一半,就是■×■。(师板书:■×■)

师:这和我们学过的分数算式的区别在哪里?

生3:之前学过的是整数乘分数,这里是两个分数相乘。

师:你还能列出这样的算式吗?(学生列出如下算式:■×■,■×■,■×■,■×■,■×■,■×■……)

师:先观察这些算式,然后分类比较。

生4:我是将假分数和假分数相乘作为一类,真分数和真分数相乘作为一类。

生5:我将分子是1的分数相乘作为一类,分子不是1的分数相乘作为一类。

生6:我是将同分子的归为一类,不同分子的归为一类。

……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求知需要来自对未知的好奇,只有基于这样的动机,学生才会热情充沛地投入学习之中。”如上述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两个分数相乘和整数与分数相乘的区别,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整数乘分数的经验被激活之前,教师要善加引导并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自由探究和思考。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西瓜吃一半再吃一半”已经有非常直观的经验,通过对“西瓜的一半的一半”的理解,将分数乘分数与整数乘分数进行区别,从而构建新知。

二、探索算法,猜想验证

师: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就以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为例,你想算哪些乘法算式?

生1:我计算的是■×■,分母相乘等于30,分子不变为1,结果为■。

师: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生1:■×■可以理解为西瓜的■的■,也就是将西瓜先切成5等份,然后在5等份的基础上再切出各自的6等份,这样就是30等份西瓜,其中的一份就是■。

(通过小组讨论后,学生一致认为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就是将分母相乘,分子不变或是相乘)

师:这样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生2:我们验证的是■×■=■,这个9就是将一张纸分成了9等份,取出其中的一份就是■。

生3:我们验证的是■×■=■,将分数化成小数就是0.25×0.5=0.125=■。

(通过探究验证猜想,学生从中得到结论,但这只是分子为1的分数相乘,是否所有的分数乘分数都是如此呢?为此学生继续展开探究)

生4(出示右图):我验证■×■=■,先将单位“1”等分为3份,然后取出其中的2份,并再将其等分为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

反思:探索是学生思维生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也得到了拓展。如有的学生采用切西瓜的方式来进行验证和计算;有的学生则采用折纸的办法将等分再现,最终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这些方法都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充分的体验给了他们自主思考的空间,使得探索的过程变得有趣而生动。教师此时要引领学生深入验证和实践之中,不包办代替。

数学教学中,对于基础知识而言,教师到底是直接给予,还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呢?对此,我选择了后者。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猜想验证,用自己手中的拐杖,走出独有的探索之路。显而易见,教师只有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才能赋予数学思维生长的力量。

(责编杜华)

endprint

“分数乘分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由于学生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基本方法已经掌握,所以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及意义。为此,很多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常常会偏离教材的编排意图,只注重计算方法的讲解,而忽略算理的教学,导致学生虽然能学会计算两个分数相乘,却不知道其意义何在,这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极为不利。那么,该如何突破教学困境呢?我从课堂探索入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一、引入情境,提出分类

师:明明切西瓜,先切一半给爸妈吃,然后和弟弟一起各吃了剩下的一半,明明吃的是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1:明明吃的是■的■,就是■。

师:你怎么得出■的?

生2:西瓜的一半的一半,就是■×■。(师板书:■×■)

师:这和我们学过的分数算式的区别在哪里?

生3:之前学过的是整数乘分数,这里是两个分数相乘。

师:你还能列出这样的算式吗?(学生列出如下算式:■×■,■×■,■×■,■×■,■×■,■×■……)

师:先观察这些算式,然后分类比较。

生4:我是将假分数和假分数相乘作为一类,真分数和真分数相乘作为一类。

生5:我将分子是1的分数相乘作为一类,分子不是1的分数相乘作为一类。

生6:我是将同分子的归为一类,不同分子的归为一类。

……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求知需要来自对未知的好奇,只有基于这样的动机,学生才会热情充沛地投入学习之中。”如上述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两个分数相乘和整数与分数相乘的区别,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整数乘分数的经验被激活之前,教师要善加引导并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自由探究和思考。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西瓜吃一半再吃一半”已经有非常直观的经验,通过对“西瓜的一半的一半”的理解,将分数乘分数与整数乘分数进行区别,从而构建新知。

二、探索算法,猜想验证

师: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就以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为例,你想算哪些乘法算式?

生1:我计算的是■×■,分母相乘等于30,分子不变为1,结果为■。

师: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生1:■×■可以理解为西瓜的■的■,也就是将西瓜先切成5等份,然后在5等份的基础上再切出各自的6等份,这样就是30等份西瓜,其中的一份就是■。

(通过小组讨论后,学生一致认为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就是将分母相乘,分子不变或是相乘)

师:这样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生2:我们验证的是■×■=■,这个9就是将一张纸分成了9等份,取出其中的一份就是■。

生3:我们验证的是■×■=■,将分数化成小数就是0.25×0.5=0.125=■。

(通过探究验证猜想,学生从中得到结论,但这只是分子为1的分数相乘,是否所有的分数乘分数都是如此呢?为此学生继续展开探究)

生4(出示右图):我验证■×■=■,先将单位“1”等分为3份,然后取出其中的2份,并再将其等分为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

反思:探索是学生思维生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也得到了拓展。如有的学生采用切西瓜的方式来进行验证和计算;有的学生则采用折纸的办法将等分再现,最终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这些方法都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充分的体验给了他们自主思考的空间,使得探索的过程变得有趣而生动。教师此时要引领学生深入验证和实践之中,不包办代替。

数学教学中,对于基础知识而言,教师到底是直接给予,还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呢?对此,我选择了后者。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猜想验证,用自己手中的拐杖,走出独有的探索之路。显而易见,教师只有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才能赋予数学思维生长的力量。

(责编杜华)

endprint

“分数乘分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由于学生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基本方法已经掌握,所以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及意义。为此,很多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常常会偏离教材的编排意图,只注重计算方法的讲解,而忽略算理的教学,导致学生虽然能学会计算两个分数相乘,却不知道其意义何在,这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极为不利。那么,该如何突破教学困境呢?我从课堂探索入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一、引入情境,提出分类

师:明明切西瓜,先切一半给爸妈吃,然后和弟弟一起各吃了剩下的一半,明明吃的是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1:明明吃的是■的■,就是■。

师:你怎么得出■的?

生2:西瓜的一半的一半,就是■×■。(师板书:■×■)

师:这和我们学过的分数算式的区别在哪里?

生3:之前学过的是整数乘分数,这里是两个分数相乘。

师:你还能列出这样的算式吗?(学生列出如下算式:■×■,■×■,■×■,■×■,■×■,■×■……)

师:先观察这些算式,然后分类比较。

生4:我是将假分数和假分数相乘作为一类,真分数和真分数相乘作为一类。

生5:我将分子是1的分数相乘作为一类,分子不是1的分数相乘作为一类。

生6:我是将同分子的归为一类,不同分子的归为一类。

……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求知需要来自对未知的好奇,只有基于这样的动机,学生才会热情充沛地投入学习之中。”如上述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两个分数相乘和整数与分数相乘的区别,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整数乘分数的经验被激活之前,教师要善加引导并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自由探究和思考。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西瓜吃一半再吃一半”已经有非常直观的经验,通过对“西瓜的一半的一半”的理解,将分数乘分数与整数乘分数进行区别,从而构建新知。

二、探索算法,猜想验证

师: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就以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为例,你想算哪些乘法算式?

生1:我计算的是■×■,分母相乘等于30,分子不变为1,结果为■。

师: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生1:■×■可以理解为西瓜的■的■,也就是将西瓜先切成5等份,然后在5等份的基础上再切出各自的6等份,这样就是30等份西瓜,其中的一份就是■。

(通过小组讨论后,学生一致认为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就是将分母相乘,分子不变或是相乘)

师:这样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生2:我们验证的是■×■=■,这个9就是将一张纸分成了9等份,取出其中的一份就是■。

生3:我们验证的是■×■=■,将分数化成小数就是0.25×0.5=0.125=■。

(通过探究验证猜想,学生从中得到结论,但这只是分子为1的分数相乘,是否所有的分数乘分数都是如此呢?为此学生继续展开探究)

生4(出示右图):我验证■×■=■,先将单位“1”等分为3份,然后取出其中的2份,并再将其等分为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

反思:探索是学生思维生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也得到了拓展。如有的学生采用切西瓜的方式来进行验证和计算;有的学生则采用折纸的办法将等分再现,最终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这些方法都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充分的体验给了他们自主思考的空间,使得探索的过程变得有趣而生动。教师此时要引领学生深入验证和实践之中,不包办代替。

数学教学中,对于基础知识而言,教师到底是直接给予,还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呢?对此,我选择了后者。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猜想验证,用自己手中的拐杖,走出独有的探索之路。显而易见,教师只有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才能赋予数学思维生长的力量。

(责编杜华)

endprint

猜你喜欢
整数算式西瓜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一类整数递推数列的周期性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巧切西瓜
答案
求整数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