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交易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2014-09-09 03:04徐海燕
商业会计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关联交易再融资盈余管理

摘要:本文选取2009-2012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上市公司是否普遍采用关联交易作为盈余管理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具有实行再融资和被特别处理这两个公司特征的上市公司是否使用了不同手段的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发生的关联交易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在下一年度实行再融资和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为强烈。

关键词:盈余管理 关联交易 再融资 被特别处理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独特的转型经济环境、社会背景、法律体制以及企业结构容易导致关联交易。关联交易的主要作用不只是为了降低代理成本,更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制度仍不完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等明显特征,导致了大量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存在。这不仅扭曲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还误导投资者形成错误的投资理念。因此,研究具有我国特色的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本文选取2009-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文在对初始样本筛选过程中,剔除了以下样本:(1)金融类上市公司;(2)IPO上市的公司;(3)已经退市的上市公司;(4)数据异常、数据缺省及关联交易金额为负数的样本。剔除后每年的样本公司数为879家,最终得到3 516个面板数据样本,其中发生关联交易的有2 661个观测值,下一年实行配股或增发的有560个观测值,被ST的企业有292个观测值。

(二)研究假设

1.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诸如安然事件、戴尔业绩造假案、达尔曼事件、云南铜业财务丑闻等舞弊案例表明,用关联交易实施盈余管理已越来越盛行。如果控股股东具有通过关联交易来调节利润从而实现其盈余管理目的的动机,那么这类公司的关联交易发生的规模就会出现异常,而这些关联交易对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影响应与控股股东的盈余操纵目的相一致。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关联交易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2.加入公司特征后的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关联交易作为盈余管理常用的一种手段,在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往往为了使上市公司达到配股或增发的资格,在其配股增发之前通过关联交易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因此,上市公司在面临配股或增发新股时,为达到申请再融资的门槛,往往使用关联交易这一手段实施盈余管理,从而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实行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较不实行的上市公司,在再融资前一年更有可能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一般而言,被冠以“ST”并且亏损严重的上市公司,其正常经营活动已经基本停止,再加上已经被证券交易所特别监管,所以利用会计手段来管理盈余的空间很小,而关联交易便成为这些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从而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被ST的上市公司较未被ST的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为强烈。

(三)变量设定(见上页表1)

(四)模型构建

为检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规模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模型1:

|DA|=β0+β1RPT+β2SIZE+β3Leverage+β4Growth+β5Accounting+β6Auditing+ε (1)

上述模型可以检验出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索上市公司是否配股或增发以及是否被ST对关联交易和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建立如下回归模型2:

|DA|=β0+β1RPT+β2DPGZF×RPT+β3DST×RPT+β4SIZE+β5Leverage+β6Gro-wth+β7Accounting+β8Auditing+ε(2)

(五)回归结果及分析

本文使用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此处采用的是全部关联交易的大样本,采用Eview6.0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模型1和2的PCSE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对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全部关联交易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上市公司发生的全部关联交易的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假设1得到验证。

对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全部关联交易的系数仍然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也支持了假设1。同时,DPGZF×RPT这个交互项的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是否在下一年配股或增发的公司特征显著影响了盈余管理和关联交易的关系,即在下一年度实行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较不实行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假设2得到验证;DST×RPT这个交互项的系数在1%水平上也显著为正,同样说明被ST的公司特征显著影响了盈余管理和关联交易的关系,即被ST的上市公司较未被ST的公司更有可能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假设3得到验证。

(六)进一步分析

前文我们用全部关联交易大样本实证研究了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得出不同公司特征下上市公司运用哪些关联交易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我们根据模型2进一步用各类型的关联交易作为自变量来进行回归分析。因为本文划分的关联交易类型较多,包括购买商品、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接受劳务、提供资金、接受资金、提供担保、接受担保、提供租赁、接受租赁、资产重组、其他收入和其他支出共13种,所以只分析DPGZF×RPT'和DST×RPT'交互项的前一项RPT'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关联交易类型。(1)下一年配股或增发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购买商品、销售商品、接受劳务和接受资金这4类关联交易的DPGZF×RPT'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具有下一年配股或增发特征的企业很有可能通过这些类型的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并且这些类型的关联交易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2)ST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接受资金、接受担保和资产重组这3种类型关联交易的DST×RPT'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具有被ST特征的企业很有可能通过这些类型的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并且这些类型的关联交易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三、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上市公司发生的关联交易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2)在下一年度实行配股或增发的上市公司较不实行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且其为了达到再融资资格的门槛,在配股或增发前一年进行的大规模关联交易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3)如果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其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相对于未被特别处理的公司更为强烈,且其为达到“摘帽”目的而进行的关联交易的规模显著提高了盈余管理程度。

参考文献:

1.李四能.配股政策变更、盈余管理及其对审计的启示——基于1993-2008年度A股市场经验数据[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0-36.

2.侯晓红.上市公司配股与大股东资源侵占——基于大股东占款的经验证据[J].经济经纬,2008,(3):82-86.

作者简介:

徐海燕,女,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成本管理。endprint

摘要:本文选取2009-2012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上市公司是否普遍采用关联交易作为盈余管理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具有实行再融资和被特别处理这两个公司特征的上市公司是否使用了不同手段的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发生的关联交易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在下一年度实行再融资和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为强烈。

关键词:盈余管理 关联交易 再融资 被特别处理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独特的转型经济环境、社会背景、法律体制以及企业结构容易导致关联交易。关联交易的主要作用不只是为了降低代理成本,更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制度仍不完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等明显特征,导致了大量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存在。这不仅扭曲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还误导投资者形成错误的投资理念。因此,研究具有我国特色的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本文选取2009-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文在对初始样本筛选过程中,剔除了以下样本:(1)金融类上市公司;(2)IPO上市的公司;(3)已经退市的上市公司;(4)数据异常、数据缺省及关联交易金额为负数的样本。剔除后每年的样本公司数为879家,最终得到3 516个面板数据样本,其中发生关联交易的有2 661个观测值,下一年实行配股或增发的有560个观测值,被ST的企业有292个观测值。

(二)研究假设

1.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诸如安然事件、戴尔业绩造假案、达尔曼事件、云南铜业财务丑闻等舞弊案例表明,用关联交易实施盈余管理已越来越盛行。如果控股股东具有通过关联交易来调节利润从而实现其盈余管理目的的动机,那么这类公司的关联交易发生的规模就会出现异常,而这些关联交易对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影响应与控股股东的盈余操纵目的相一致。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关联交易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2.加入公司特征后的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关联交易作为盈余管理常用的一种手段,在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往往为了使上市公司达到配股或增发的资格,在其配股增发之前通过关联交易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因此,上市公司在面临配股或增发新股时,为达到申请再融资的门槛,往往使用关联交易这一手段实施盈余管理,从而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实行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较不实行的上市公司,在再融资前一年更有可能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一般而言,被冠以“ST”并且亏损严重的上市公司,其正常经营活动已经基本停止,再加上已经被证券交易所特别监管,所以利用会计手段来管理盈余的空间很小,而关联交易便成为这些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从而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被ST的上市公司较未被ST的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为强烈。

(三)变量设定(见上页表1)

(四)模型构建

为检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规模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模型1:

|DA|=β0+β1RPT+β2SIZE+β3Leverage+β4Growth+β5Accounting+β6Auditing+ε (1)

上述模型可以检验出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索上市公司是否配股或增发以及是否被ST对关联交易和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建立如下回归模型2:

|DA|=β0+β1RPT+β2DPGZF×RPT+β3DST×RPT+β4SIZE+β5Leverage+β6Gro-wth+β7Accounting+β8Auditing+ε(2)

(五)回归结果及分析

本文使用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此处采用的是全部关联交易的大样本,采用Eview6.0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模型1和2的PCSE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对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全部关联交易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上市公司发生的全部关联交易的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假设1得到验证。

对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全部关联交易的系数仍然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也支持了假设1。同时,DPGZF×RPT这个交互项的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是否在下一年配股或增发的公司特征显著影响了盈余管理和关联交易的关系,即在下一年度实行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较不实行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假设2得到验证;DST×RPT这个交互项的系数在1%水平上也显著为正,同样说明被ST的公司特征显著影响了盈余管理和关联交易的关系,即被ST的上市公司较未被ST的公司更有可能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假设3得到验证。

(六)进一步分析

前文我们用全部关联交易大样本实证研究了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得出不同公司特征下上市公司运用哪些关联交易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我们根据模型2进一步用各类型的关联交易作为自变量来进行回归分析。因为本文划分的关联交易类型较多,包括购买商品、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接受劳务、提供资金、接受资金、提供担保、接受担保、提供租赁、接受租赁、资产重组、其他收入和其他支出共13种,所以只分析DPGZF×RPT'和DST×RPT'交互项的前一项RPT'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关联交易类型。(1)下一年配股或增发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购买商品、销售商品、接受劳务和接受资金这4类关联交易的DPGZF×RPT'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具有下一年配股或增发特征的企业很有可能通过这些类型的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并且这些类型的关联交易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2)ST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接受资金、接受担保和资产重组这3种类型关联交易的DST×RPT'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具有被ST特征的企业很有可能通过这些类型的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并且这些类型的关联交易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三、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上市公司发生的关联交易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2)在下一年度实行配股或增发的上市公司较不实行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且其为了达到再融资资格的门槛,在配股或增发前一年进行的大规模关联交易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3)如果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其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相对于未被特别处理的公司更为强烈,且其为达到“摘帽”目的而进行的关联交易的规模显著提高了盈余管理程度。

参考文献:

1.李四能.配股政策变更、盈余管理及其对审计的启示——基于1993-2008年度A股市场经验数据[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0-36.

2.侯晓红.上市公司配股与大股东资源侵占——基于大股东占款的经验证据[J].经济经纬,2008,(3):82-86.

作者简介:

徐海燕,女,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成本管理。endprint

摘要:本文选取2009-2012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上市公司是否普遍采用关联交易作为盈余管理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具有实行再融资和被特别处理这两个公司特征的上市公司是否使用了不同手段的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发生的关联交易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在下一年度实行再融资和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为强烈。

关键词:盈余管理 关联交易 再融资 被特别处理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独特的转型经济环境、社会背景、法律体制以及企业结构容易导致关联交易。关联交易的主要作用不只是为了降低代理成本,更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制度仍不完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等明显特征,导致了大量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存在。这不仅扭曲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还误导投资者形成错误的投资理念。因此,研究具有我国特色的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本文选取2009-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文在对初始样本筛选过程中,剔除了以下样本:(1)金融类上市公司;(2)IPO上市的公司;(3)已经退市的上市公司;(4)数据异常、数据缺省及关联交易金额为负数的样本。剔除后每年的样本公司数为879家,最终得到3 516个面板数据样本,其中发生关联交易的有2 661个观测值,下一年实行配股或增发的有560个观测值,被ST的企业有292个观测值。

(二)研究假设

1.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诸如安然事件、戴尔业绩造假案、达尔曼事件、云南铜业财务丑闻等舞弊案例表明,用关联交易实施盈余管理已越来越盛行。如果控股股东具有通过关联交易来调节利润从而实现其盈余管理目的的动机,那么这类公司的关联交易发生的规模就会出现异常,而这些关联交易对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影响应与控股股东的盈余操纵目的相一致。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关联交易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2.加入公司特征后的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关联交易作为盈余管理常用的一种手段,在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往往为了使上市公司达到配股或增发的资格,在其配股增发之前通过关联交易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因此,上市公司在面临配股或增发新股时,为达到申请再融资的门槛,往往使用关联交易这一手段实施盈余管理,从而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实行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较不实行的上市公司,在再融资前一年更有可能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一般而言,被冠以“ST”并且亏损严重的上市公司,其正常经营活动已经基本停止,再加上已经被证券交易所特别监管,所以利用会计手段来管理盈余的空间很小,而关联交易便成为这些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从而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被ST的上市公司较未被ST的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为强烈。

(三)变量设定(见上页表1)

(四)模型构建

为检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规模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模型1:

|DA|=β0+β1RPT+β2SIZE+β3Leverage+β4Growth+β5Accounting+β6Auditing+ε (1)

上述模型可以检验出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索上市公司是否配股或增发以及是否被ST对关联交易和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建立如下回归模型2:

|DA|=β0+β1RPT+β2DPGZF×RPT+β3DST×RPT+β4SIZE+β5Leverage+β6Gro-wth+β7Accounting+β8Auditing+ε(2)

(五)回归结果及分析

本文使用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此处采用的是全部关联交易的大样本,采用Eview6.0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模型1和2的PCSE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对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全部关联交易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上市公司发生的全部关联交易的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假设1得到验证。

对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全部关联交易的系数仍然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也支持了假设1。同时,DPGZF×RPT这个交互项的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是否在下一年配股或增发的公司特征显著影响了盈余管理和关联交易的关系,即在下一年度实行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较不实行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假设2得到验证;DST×RPT这个交互项的系数在1%水平上也显著为正,同样说明被ST的公司特征显著影响了盈余管理和关联交易的关系,即被ST的上市公司较未被ST的公司更有可能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假设3得到验证。

(六)进一步分析

前文我们用全部关联交易大样本实证研究了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得出不同公司特征下上市公司运用哪些关联交易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我们根据模型2进一步用各类型的关联交易作为自变量来进行回归分析。因为本文划分的关联交易类型较多,包括购买商品、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接受劳务、提供资金、接受资金、提供担保、接受担保、提供租赁、接受租赁、资产重组、其他收入和其他支出共13种,所以只分析DPGZF×RPT'和DST×RPT'交互项的前一项RPT'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关联交易类型。(1)下一年配股或增发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购买商品、销售商品、接受劳务和接受资金这4类关联交易的DPGZF×RPT'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具有下一年配股或增发特征的企业很有可能通过这些类型的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并且这些类型的关联交易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2)ST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接受资金、接受担保和资产重组这3种类型关联交易的DST×RPT'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具有被ST特征的企业很有可能通过这些类型的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并且这些类型的关联交易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三、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上市公司发生的关联交易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2)在下一年度实行配股或增发的上市公司较不实行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且其为了达到再融资资格的门槛,在配股或增发前一年进行的大规模关联交易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3)如果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其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相对于未被特别处理的公司更为强烈,且其为达到“摘帽”目的而进行的关联交易的规模显著提高了盈余管理程度。

参考文献:

1.李四能.配股政策变更、盈余管理及其对审计的启示——基于1993-2008年度A股市场经验数据[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0-36.

2.侯晓红.上市公司配股与大股东资源侵占——基于大股东占款的经验证据[J].经济经纬,2008,(3):82-86.

作者简介:

徐海燕,女,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成本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关联交易再融资盈余管理
证监会整治再融资乱象
关联交易审计思路
浅析关联交易抵销系统在大型企业集团的探索与应用
小微企业在成长期最容易忽略的8个财务管理问题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上市公司再融资风险管控机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