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螽

2014-09-10 07:22吴然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长牙火山灰蝗虫

吴然

新西兰当地原住民将沙螽称为“Weta Punga”,意为“丑陋之神”。这种昆虫在近两亿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一点进化,其形体特征一直保持到现在。沙螽习惯夜行,通常很少集体活动。图中这只正在啃食胡萝卜的沙螽,就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只。

蟋蟀和蝗虫是人们熟悉的两种昆虫,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有一个近亲:沙螽。沙螽多生活在沙土中、石缝间和树上。虽然外表与蝗虫、蟋蟀、草蜢相似,但不同的是沙螽没有翅膀,不会飞行。

现今沙螽主要分布在新西兰的一些岛屿上,不过新西兰并不是它唯一的栖息地,曾有报道称在南极也发现过沙螽,它们以藻类植物为生。而在我国内蒙古地区也曾发现过它们的身影: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举办的“飞向天空的先驱——古昆虫特展”上曾展出过一块化石,上面清晰地保留着一雌一雄两只沙螽。这块化石发现于内蒙古宁城地区,地质年龄大约1.65亿岁。研究人员发现,化石表面有火山灰,因此推测当时可能火山爆发,这对正在“谈情说爱”的沙螽转瞬间就被厚厚的火山灰掩埋了。

沙螽看上去比蟋蟀和蝗虫要可怕得多。在沙螽褐色的身体上长有多只脚,脚上还有许多刺。最吓人的是它那一对长在脸上的长牙——这对长牙是沙螽自卫的武器,不仅可以攻击老鼠等动物,还会在受到人类威胁时攻击人类。在新西兰当地,许多人在少儿时代都有过被沙螽咬伤的经历。

沙螽的体型较大,长约10厘米,体重普遍为二三十克,而已发现的沙螽里最大的一只体重竟达到了71克,是一般蝗虫的50倍,甚至比一般的麻雀还要重,这也让沙螽跻身世界最重昆虫的行列——这只沙螽里的“王者”是在新西兰的小巴里尔岛被发现的,发现者是53岁的美国自然爱好者马克·莫菲特。马克回忆说:“我和朋友在小岛上搜寻了两个晚上,一天夜里,在一棵树上发现了它。我喂给它一个胡萝卜,它甚至不介意站在我的手上品尝美味。在给它拍照后,我又将它送回了原地。”

而后,动物学家研究后认定,沙螽之所以体形如此大,主要是因为生活在孤立的岛屿上,缺少大型天敌。

值得一提的是,沙螽还是一位优秀的“植物种植家”——沙螽的食物主要是植物的果实,而在吃掉果实的时候还能传播种子,如当地盛产的雪果、晚樱等植物,它们是沙螽最爱的食物,也是当地最繁盛的植物群体。研究人员发现,从沙螽体内排泄出的种子会很快发芽,因为沙螽的肠胃活动磨碎了种子的外壳,从而刺激种子更快生长。

如今,由于当地农民特别尊重这种动物,新西兰当局已将沙螽列为濒危物种,并采取了许多措施保护这种特别的昆虫,以维持它在当地生物链中的重要地位。

猜你喜欢
长牙火山灰蝗虫
调皮的牙齿
长牙野猪的成长
蝗虫果腹
人多势众的蝗虫
跟踪导练(一)3
蝗虫
摄影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