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桶式慈善,爱比死更冷

2014-09-10 07:22九月韩浩月乌耕
莫愁·智慧女性 2014年11期
关键词:冰桶光标高调

九月 韩浩月 乌耕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冰桶式慈善,爱比死更冷

今年夏天,一桶冰水火了大半个中国。

各路明星、商人纷纷湿身,引来大批关注的同时,也招来各种质疑:明星借此作秀,某些管理者借此以示执政诚意,陈光标的表演式参赛……在很多人眼里,慈善已成了投入最小、获利最大的工具。其实,在一个非常需要帮助的人那里,哪怕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拥抱,都远远胜过一个空洞的口号。

很多人给过彼此鼓励的眼神、信任的微笑、哭泣时的安慰、沮丧时的握手,尽管这些行为,都没有被叫作慈善,但这些是我们非常需要的,就像种子需要土地,饥饿的人需要吃饭一样。慈善可以成为每一个人的习惯,慈善不是高贵,而是本能,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并不排斥慈善的功利性,但我们更需要在慈善的过程中彰显独立,不被舆论绑架,所做的一切,都是发自真正的慈悲心。

我们呼唤,让慈善回到日常生活,回到一瓢一饮之中。慈善,是尊严,是真诚,是尽心尽责,是同理心。慈善从来不怕高调,任何一种带有善意的集体社会行为,我们都不应该贴上恶意的或者娱乐的标签,这有违善良的初衷以及人性中天生向往美好的本意,但我们也不能熟视无睹在所谓类似于慈善的行为中,发生太多让人尴尬的事。

真正意义上的慈善行为应是一种不附加要求的友善。友善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满足。若把慈善当作了秀场,无慈悲,冰桶的爱心也很冷。而女性对美和善的行为,更为敏感,感染力更强,作为女性传媒,我们愿意和姐妹们一起,将慈善精神以美、温暖、日常的方式,唤回到生活中。

走得太远,已忘记为什么而出发

向往慈善的高尚,而忽略了温暖身边人

15岁的刘小溪在父母的鼓励下参加了“冰桶挑战”。接着,爱心从娃娃抓起、爱心少年等等一系列的名誉如潮水般涌向了这个少年。学校将刘小溪树为典型,很多孩子以他为榜样。可刘小溪与同学在微信中的聊天内容让父亲刘岩不寒而栗。刘小溪说,渐冻人可好玩了,身体会像冰块一样,一点点冻上,先是冻嗓子,不能吃东西了;然后冻内脏,不能呼吸了;最后把眼睛冻上,看着自己变成酷酷的僵尸……这是一个15岁的孩子对疾病的描述。刘岩仔细观察儿子,很多细节令他不寒而栗:与同学有了矛盾,几个男孩一起讨论如何报复另一个男孩,招招都奔着出人命去;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毒死流浪猫;把知了用水果刀一刀一刀片开杀死……

一边是“冰桶挑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一边是虐待甚至虐杀身边人的新闻覆盖了网络。

据山东临沂电视台报道,山东一女子因丈夫出轨自杀未遂,失去自理能力,遭婆婆虐待饿到40斤重。同时,湖南长沙蒸鱼杀妻案震惊世人。犯罪嫌疑人袁博的母亲蒸腊鱼放了姜,妻子问为什么要放姜。夫妻俩为此吵了起来。袁博揪住妻子的头发就往墙上撞。当晚,袁博将妻子掐死,并扔下了楼。

我们一直宣扬宏观的大爱,捐款、献血,甚至不惜浇一身冰水,宁愿把爱送向远方,也不肯关照一下身边的人与事。其实,微观的爱,更真诚,更暖人。

被绑架的慈善,已不再是慈善

近日,香港晨兴基金会对美国哈佛大学一笔3.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让香港商人陈启宗备受关注。因为“网民说这说那”,陈启宗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披露许多鲜为人知的慈善故事,并称“在内地行善像自讨麻烦”。陈启宗说:“在海外,捐钱就是捐钱。但在内地就复杂很多,牵涉很多麻烦,最要命的是花费精神和心血,等于自讨苦吃、自找麻烦。”

对此,小峻杰的父母深有同感。2013年7月,8岁的小峻杰因肾衰导致心衰而离世。四年前,承蒙社会的巨大爱心捐助,小峻杰进行了换肾手术。5岁时,小峻杰签署了器官捐赠协议,去世后,将全身所有器官捐出,遗体用于医学研究。6岁时,小峻杰再次肾衰竭。就在他弥留之际,多家器官采集单位前来争抢孩子的器官,甚至在会议室里大打出手。有人还找到小峻杰的父母表示可以出高价予以补偿。最后,愤怒的小峻杰父母拒绝了器官捐赠。他们说:“哪怕他们先对我们表示一下安慰,或者哪怕向小峻杰鞠一躬,我们也不会做出这个决定。但他们没有。他们像恶狼看到了受伤的小羊一样……”

2014年夏天,“冰桶挑战”席卷中国。小峻杰的父母也参加了,并因没有履行小峻杰的承诺而向公众道歉。

仅以募捐金额而论,旨在筹募善款的“冰桶挑战”无疑是成功的,可当名流大腕牙关紧咬任由一桶冰水兜头浇下时,很难知晓,他们到底是为慈善献身,还是一次公关创意?对于“冰桶挑战”来说,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不是有多少名人大腕为之湿身,而是在狂欢接力的过程中,慈善公益的成色最终还剩下多少。可惜的是,随着狂欢接力的与日俱增,一些人似乎只是在享受自虐式挑战的过程,而无暇顾及这一活动的初衷。这个缺乏组织者的挑战正在背离其关注慈善和病人的初衷,随着它在全球的链式反应以及互联网即时呈现的特征,冰桶浇水越来越成为一个土豪和名人的娱乐游戏。

如果失去了人文关怀的内核,无论形式上如何热火朝天,终不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慈善需要方法,也需要勇敢

陈光标的“冰桶挑战”被质疑作假,引发骂声一片。为了印证自己真的参与了,8月25日晚陈光标再次发照,显示自己正置身于一堆冰块中,皱紧眉头,一臉痛苦,旁边还戳了个温度计。

陈光标参与“冰桶挑战”真实与否,局外人不好判断。令人深思的是,“冰桶挑战”进入中国后,已在不知不觉间变了味。中国一贯以来,习惯把慈善操作成掏腰包的简单动作。更有甚者,发文件,发通知,以行政命令强制捐款,把人类的美好德行套上了摊派逻辑。从这个角度看,“冰桶挑战”中透出的慈善创新,也未尝不值得我们学习。可传入中国后,“冰桶”“泼水”“明星”“美女”“湿身”成了主角,而原本最重要的善因却成为道具,变得无足轻重。

《时尚芭莎》杂志每年举办的“BAZAAR明星慈善夜”成了众明星争奇斗艳的角斗场。女星们华服出席,总要掉个裙子、露个底、袒个胸以吸引媒体注意力。于是,白花花的肉盖过了慈善的本意。

无论是“冰桶挑战”还是“明星慈善夜”,中国缺乏一种普遍的慈善文化,盛行炒作和眼球经济。事实上,罕见病或重大慢性疾病患者是一个家庭无法承担的,仅仅依靠慈善,无疑是杯水车薪。而且,这些善款的流向也始终未明。因此,要从制度上解决这些家庭的困境,还是要靠政府做出制度救助的安排,这是中国最应该努力的空间所在。

中国人并不缺钱,也不缺乏做好事的动力,却不知道如何行善,缺乏方法,甚至渠道。在很多商人眼里,慈善行为已经成了投入最小、获利最大的工具。或许我们在高调和夸张宣传之同时,更应该给人们讲讲善与爱的真义,告诉他们什么叫慈善,教会如何将慈善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平和平常地惠及他人、回报社会。或许我们更应从孩提时代将真正善行的方法教给孩子,谦恭是慈善,尊重是慈善,不打扰他人的苦是慈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慈善,同理心是慈善。慈善,不是比动静大小,不是比捐财多寡,而是看你的行为让多少人获得安详宁静的心灵生活。

专家锐角——

慈善应是发自内心的爱

专栏作家 韩浩月

“ALS冰桶挑战”进入中国不久,就面临无人喝彩的窘境。这是因为这些本土挑战者,公众形象不佳,会被人们自然而然地理解成:他们是在借势炒作。

应邀进行“冰桶挑战”的人多,而实际真正捐款的人少,这使得后期加入挑战行动的人,有了暴力慈善的意味。挑战者乏味可陈,围观者索然无味,再这么勉强继续下去,不是暴力慈善是什么?当然,也只有在中国当下尴尬的慈善环境下,“冰桶挑战”才会落到这等下场。与其反思“冰桶挑战”的迅速降温,不如去了解和认识一下,我们的慈善环境是怎么变糟的。

郭美美是中国慈善事业的一场灾难,她以一己之力毁掉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公信力,让红十字会颜面无存,失去了大笔捐款来源。但同时也要看到,如果不是红十字会具有先天的制度缺陷,又怎是一个郭美美所能摧毁的?后期网上数次曝出地方红十字会变相强制捐款的负面新闻,让这个历史悠久的慈善组织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考验。

官办慈善的公信力削弱,对公众慈善心理的伤害是巨大的,再加上一些民办慈善组织,也缺乏完全的透明度,甚至一些民办慈善组织被质疑带有洗钱、转移资产功能,公众对民办慈善组织的信任,也停留在半信半疑的基础上。于是,一种新的被推崇的慈善理念形成了:一些有爱心的人会采取最直接的方式,把钱物送到被帮助对象的手上,不通过任何慈善机构。

陈光标曾把这种慈善做到了一个极致,他带着成捆的现金到灾区,到农村,每人发点钱,然后大家一起举着合影。对于陈光标的慈善模式,人们也一度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陈光标货真价实地把钱送到了穷人手里,就算是作秀也可以理解;另一种观点认为,陈光标的做法让慈善变了味,是另一种形式的暴力慈善。

现在有必要让慈善找回其本来面目,首先要明白“慈善”这个词的本意,按照通常的理解,慈善是人们在慈悲心理驱动下作出的善举。用“慈善”一词最本质的定义,去衡量社会上一些喧闹的慈善行为,就会发觉,这些慈善并非是在慈悲心理驱动下产生的,而是奔着特殊目的所做出的伪慈善。

第二,慈善应是发自内心的爱。爱是人们内心纯洁的情感,不应受外界因素支配,当人们从事慈善事业,不是遵从内心情感的选择,而是迫于外界压力不得不为之时,慈善就成了一种绑架。绑架式慈善在我们的社会上比比皆是,比如“逼捐”“比捐”“强制捐”,一次次的绑架式慈善让爱心变得麻木,甚至有人听到捐款就头大,唯恐避之不及。久而久之,天然存在于人内心的慈善之爱,就被种种伪慈善消灭了。

第三,慈善应不拘于形式。只要是出于爱心,只要是善意能得到无损传递,慈善的形式其实并不重要。我们需要一对一的微慈善,也需要有公信力的大型慈善组织,前者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后者则是帮助我们完成个体所无法实现的慈善目标。但无论慈善事业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都不容许变味,否则,慈善终有一天将会成为极少数人坚持的善举,而非保存于全民心中的偉大善意。

第四,扬善于形,同时扬善于心。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为一部分受捐者提供就业机会、就业技能培训等切实有效的方式,不仅解决受捐者一时的困境,而且将平等、尊严注入慈善的行动纲领中。

要捍卫慈善,这就要求人们拥有一双明辨的眼睛,不配合、不支持伪慈善。同时也需要人们拥有坚定的心灵,不被慈善污名化所影响,坚持内心初衷不变,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做帮助别人的事情,哪怕给身边人一个拥抱,给陌生人一杯水。如此,慈善之光才会永亮。

慈善不是不可以高调

作家 乌耕

学雷锋做好事,曾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群众运动。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以运动为主要推动手段的历史时期内,如果找一种还有少许慈善意味的运动的话,大约就是学雷锋了。

从1963年开始,学雷锋运动高调登场,此后持续约30年。每个单位在每年那个固定的日子里,都要组织学雷锋,学校更是如此。总结的时候,每个单位涌现了多少好人好事,都有严格的统计,汇报上去那是政绩,给人的感觉是春色满园,经典的表述叫做“六亿神州尽舜尧”。

然而,靠政治手段推动的道德建设,其实是一种绑架,不仅造成普遍的虚伪与作秀,还带来心灵的疲惫与透支。上世纪90年代,曾有记者在雷锋日到大街上做好事,见一位美眉拖着笨重的行李箱吃力前行,记者热情地迎上前去想施以援手,美眉杏眼圆睁并锐叫:有病呀你!

是记者有病还是美眉有病,大约很难说得清,毋宁说我们共同有着某种病,比如信仰与信任危机。我们身上到底都有些什么病,我们没有做太多的梳理与清理,就一个猛子从红色海洋扎进了商业海洋。

当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革命叙事被代之以商业叙事。商业的目的就是逐利,如果没有一种道德力量平衡,金钱就晋升为新任上帝,商业便极有可能由红变灰甚至变黑。

这是个混沌的江湖,是非美丑不仅变得模糊,甚至会出现错位。市场经济又叫眼球经济,为了博取眼球,那些在美上难有作为的人们,开始“博丑”,于是芙蓉姐姐凤姐干露露次第登场。

然而,我们还是渴望真诚与高尚,就像沙漠中的旅人渴望甘霖,于是“慈善”作为一位陌生的来客闯入了我们的生活。

《马太福音》说:“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熟读这段经文的人很多,但如此行事的人很少。我们学西方已经学了很久,甚至很多人膜拜西方,但往往不得要领,后果是不中不西。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又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然而,孔子已經被打倒了一百年,我们已经忘记了低调与内敛,如果做了好事不被人知道,那还做什么呢?——这是我们打倒孔子后习得的“常识”,广场与掌声已经进驻了我们的灵魂。

既然凤姐都那么高调,既然偷税漏税都那么理直气壮,既然某些贪官都可以“从容做楚囚”,既然一个村甚至一个乡都可以公开造假,那么,做慈善为何不高调呢?所以中国的慈善事业始终就是高调的:所有大型义捐义卖现场都是一场有声有色的演出,名企名流竞相亮相,如果这时你想一下呻吟中的灾区,这种募捐现场怎么看都很像一场狂欢。然而,狂欢过后有人溜了,有人拿了私盐当官盐卖,有人甚至从中大肆渔利。特别是郭美美事件后,人们感觉到了一种新的透支,于是有人变得低调,甚至有人干脆回家做起了铁公鸡。

慈善不是不可以高调,而是高调的背后,是否还保有对慈善的真诚。慈善,需要方法,更需要行之有效的制度支撑。慈善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保证受益人获得切实有效的帮助,还要让受益人在接受捐助的同时,保有尊严。否则只会沦为作秀、小丑的形象。正如陈光标,不仅在国内高调,还到国际上高调。前不久,他又跑到美国撒钱。但这一回撒得不太顺利,各种质疑声不绝于耳。

想想成都那只发了霉的善款箱,还有已经永远沉默了的小悦悦,无论穷人富人,还是让我们默默地祈祷吧。

链接:

ALS冰桶挑战赛源于美国著名棒球运动员皮特·弗雷茨的朋友和亲戚,弗雷茨现今仍与ALS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疾病抗争。由于众多篮球、足球、商界及娱乐明星呼应、加入该活动,该活动在全美科技界大佬、职业运动员中风靡,2014年8月蔓延至中国互联网圈。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猜你喜欢
冰桶光标高调
你永远不知道身边有多少快乐源泉
画与理
陈光标 遭遇质疑
“冰”公关“热”传播
Top 10 Chinese Buzzwords of 2014
陈光标吃剩饭倒了谁的胃口
睡着笑醒
唱高调
做人如何唱好高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