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现象背后的精神需求

2014-09-10 07:22林轩鹤
幸福家庭 2014年10期
关键词:大妈广场老年人

林轩鹤

排着队形、放着音乐、喊着号子的徐州大妈千人集体暴走,成都大妈在暴雨中齐跳“小苹果”,温州一位大妈因老公不陪跳舞怒吞杀虫粉,北京大妈人流高峰期在公交车上择菜,湖北宜昌大妈在三峡大学校区争抢免费物品彼此不撒手……近一段时间以来,“大妈”们再次陷入舆论口水之中。

“中国大妈”一词始于广场舞、成于华尔街。广场舞是群众自我娱乐、自我管理的一种形式,是许多“大妈”的最爱,它既可以健身,也为老姐妹们见面聊家常提供场合。然而广场舞噪音扰民也广受诟病,至于在纽约公园、巴黎卢浮宫、莫斯科红场“炫舞”,更是令洋人开了“洋荤”。而“中国大妈”真正火起来,是在2013年“五一”期间。华尔街大鳄在美联储的授意下举起了做空黄金的屠刀,不料半路杀出一群“中国大妈”,300吨黄金瞬间被扫,一场“金融大鳄”与“中国大妈”之间的黄金阻击战以“中国大妈”完胜落幕,“中国大妈”一战成名。《华尔街日报》专创英文单词“Dama”来形容“中国大妈”,后来该单词被录入牛津词典。

在人口老龄化与信息社会高速发展交锋中,人们仿佛突然发现,中国社会中多了一个特定群体——“大妈”。有人给“大妈”大致归纳出这样的特征:她们大多是55~65岁之间的退休妇女,生性节俭;她们大多需要照顾晚辈,为上班的儿女准备晚饭,接送孙辈上学放学,为一个家庭储备新鲜的肉蛋鱼禽;她们最大的乐趣是与邻居谈论家长里短,她们也在努力追赶着潮流。

抢领物品、抢购金子、抢占公交,让社会对“大妈”产生了一些“看法”。其实人们不能简单地从素质低下、爱占小便宜上进行指责。“大妈”的这些行为,其中固然有个人修养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她们对家庭物质生活的操心。以家庭为中心的“中国大妈”,掌管着家中的油盐柴米酱醋茶等一应大小事务,自然对物价的潮涨潮落、生活的风云变幻十分敏锐。她们在对生活的关注中,维持着自身价值的存在。

近几年来,退休的老年人增多。离开工作了几十年的单位后,他们突然觉得自己的社会存在感和价值感降低,有人因而产生失落感。“大妈”正是这些退休人群的主体,她们需要让社会关注到她们的存在和价值。而广场舞让她们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平台,除了强身健体外,还可满足她们对于“我群”的精神需求,让她们产生了归宿感、认同感,实现了心中对提升自我价值的愿望。

一个多元化社会,各个群体有着不同需求。“大妈”们“炫舞”“暴走”“抢金”的表象之下,多多少少也體现出当下老年人对存在感、价值感的诉求。如今,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老年人的生活、生理、精神上的需求,也就成为全社会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面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这值得思考。从子女而言,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亲情,应该多陪陪老人,给他们以亲情的慰藉。从社会而言,应该通过理性的对话方式理解老人的需求,解决存在的纷扰,让社会更加和谐。如果一味对“大妈”表示不屑,这样的态度只会让问题陷入无解。从大妈而言,应该提高文明修养、提升自身形象,共同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社会空间。而从政府层面而言,应该通过加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远离居民住宅区的公共广场,使其成为民众互动交流的场所,同时发挥协调、沟通、引导的功能,整合社会公共资源,满足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让“大妈”从舆论口水之中走出来,收获属于她们“稳稳的幸福”。 (摘自《泉州晚报》)

猜你喜欢
大妈广场老年人
春天的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大妈
在广场上玩
大妈为何尿失禁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妈?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