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

2014-09-12 09:26王松海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10期
关键词:脑缺血脑组织缺血性

王松海

(海口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海南 海口 570216)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早期诊断和溶栓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CT技术及设备的不断发展,CT灌注成像(CTP)联合血管成像(CTA)在判断脑血流、脑代谢方面较具有明显优势,还可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1〕。本文旨在探讨CTPI与CTA在AICVD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我院诊治的可疑脑梗死的老年患者54例。其中男26例,女28例,年龄61~72〔平均(66.2±5.9)〕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结合CT、MRI的复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脑梗死(CI)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入选条件:①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②均经头颅 CT 平扫、CTP 以及头颈部 CTA 检查,检查在发病6 h之内,且排除颅内出血病例。

1.2检查方法

1.2.1CT平扫和CPTI检查 采用德国SIEMENS Definition AS 20排螺旋CT进行平扫和CTPI检查,以听眦线为CT平扫起始层面,设定层厚为 5 mm,扫描视野23 cm,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50 mA。在异常灌注区层面选取感兴趣区域及对应的健侧区域进行测量,记录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 以及峰值时间(TTP) 。

1.2.2头颈部CTA检查 CTP扫描10 min后,经肘静脉注入80 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胺注射液,等渗盐水40 ml,进行头颈部CTA检查。采取螺旋扫描方式,覆盖范围包括主动脉弓至颅顶,应用Smart预扫描方法,当靶血管对比剂达到高峰浓度(150 HU)时开始扫描,判断病变血管发生的部位及狭窄程度。

1.3研究方法 分析初次头颅CT扫描与 CTPI联合CTA对CI和TIA的诊断价值,分析CI和TIA在CTPI下各参数的变化特点。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和χ2检验。

2 结 果

2.1CT检查与CTPI联合CTA检查的结果 54例AICVD老年患者中,经过CT及MRI复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ACI)43例,梗死灶最大径范围为3.2~8.7 cm,平均为5.5 cm,另11例患者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首次CT检查提示明显的缺血病变患者为25例,其余29例未见明显异常。CT扫描对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度为 46.3%(25/54)。CTPI联合CTA检查显示灌注异常者49例,敏感度为90.7%,经比较发现,CTPI联合CTA检查较CT平扫敏感度更高(P<0.05)。

2.2CTPI联合CTA检查中 CI组与TIA组患者各参数变化分析。CI组患侧异常区与健侧对应区CBF、CBV、MTT、TTP四项参数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IA组患侧异常区与健侧对应区的MTT、TTP两项参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CI患者急性期患侧异常区即可出现明显的脑血容量和脑血流量下降,而TIA患者这两项参数下降并不明显。见表1。

表1 CTPI联合CTA检查中两组各参数变化分析

3 讨 论

在老年AICVD的早期,局部的脑组织即可出现病理生理学变化,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等;随着脑组织缺血缺氧持续加重发展为脑梗死时,才会引起形态学上的改变,此时CT平扫或MRI才能较直观的发现影像学改变〔2〕。CTPI 检查方法简便、快捷,根据相关参数的对比,可定量分析病变区域与健侧区域脑组织血流灌注状况,在AICVD早期即可发现缺血病灶和范围,评估缺血部位脑组织是否有侧支循环建立,对AICVD的早期诊断和溶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对比AICVD急性期CT检查与CTPI联合CTA检查结果,发现CTPI联合CTA检查较CT平扫敏感度更高,与其他学者报道相符〔3〕。

本研究结果说明CI急性期病灶中心CBF、CBV下降,对早期脑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供血动脉出现狭窄或者发生闭塞,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机制将使狭窄远段血管扩张,同时开放侧支血管,通过上述代偿性改变维持CBF。侧支循环建立后,梗死区内血管床容积不会出现显著降低,灌注值、CBV 可保持在相对正常水平〔4〕。有学者指出〔5〕根据脑灌注参数的变化程度,即测量病灶中心区与健侧 CBF 的比值,可区分脑缺血的严重程度,初步判断神经元是否为可逆性缺血性坏死。目前普遍认为 CBF比值 为0.2是缺血的脑组织存活的最低界限值,CTPI检测不但有利于区分CI和TIA,还可为制定溶栓治疗计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MTT可区分正常脑组织与缺血脑组织,常作为早期脑灌注损伤的敏感指标之一。TTP的改变与侧支循环建立或血流速度降低有关〔6〕,可作为评价侧支循环是否建立的指标。有报道认为 TTP 参数可提供低灌注区域的信息,MTT可提示脑灌注压的大小,MTT显著延长或者患侧与健侧比值降低常提示脑组织灌注压降低,脑灌注储备受损〔7〕。本研究发现MTT 结合CBF、CBV等参数的变化可对TIA和CI进行初步鉴别。有学者认为 MTT 值若超过1.63 应给予临床干预治疗〔8〕,提示MTT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治疗计划。

CTA可显示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阻塞部位及侧支循环是否建立,是一种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9〕。测定脑缺血半暗带常用方法是将 MTT 图像的异常灌注区,与CTA 的原始图像上低密度区进行对比。本次研究中发现高龄急性脑缺血患者的CBF灌注图像的异常灌注区较难区分,而参考MTT 灌注图像有助于诊断和鉴别。因此,参考CBF、MTT图像上的异常灌注区,并与CTA原始图像的低密度区进行对比,对于脑缺血半暗带的判断更准确。

综上,CTPI联合CTA的“一站式”检查流程快捷方便,可定量分析脑组织损伤范围、程度,评估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排除动脉瘤、血管畸形、颅脑肿瘤等病变〔10〕,在短时间内对可疑AICVD进行检查,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更易被患者接受。

4 参考文献

1初建平,杨建勇,陈 伟 . 多层螺旋 CT 脑灌注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8;27(4): 440-4.

2Lovblad KO,Baird AE. Computed tomograph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 Neuroradiology,2010;52(3): 175-87.

3陈 婷,郭大静,赵建农,等. 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2012;28(7):1290-4.

4黄小钦,贾建平,马青峰,等. 颅脑 CT 血管成像对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价值〔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5):331-3.

5张 巍,胡平英,高培毅. CT 灌注成像及 CT 血管造影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中的联合应用〔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6): 576-7.

6徐方元,陈 爽,关 颖,等. 多层螺旋 CT 脑灌注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7): 1370-3.

7周桂龙,姚立正,钟建国,等.CT 平扫联合灌注成像及 CT 血管造影在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1):138-40.

8彭国晖,江新青,刘 真. CT灌注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研究〔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1):90-4.

9朱宗明,张宗军,季学满,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的双源CT 血管造影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21(8):839-44.

10马青峰,贾建平,薛素芳,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异常与CT 灌注成像及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2): 149-53.

猜你喜欢
脑缺血脑组织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