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节食养生的认识

2014-09-12 23:57丁树栋
家庭医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现代科学过饱节食

丁树栋

节制饮食的问题,早已引起生命科学界的极大关注。意大利学者考纳娄在1958年所著的《延身健身的可靠秘法》中,就明确提出“节食延寿”说。他自己严格遵守节食原则,每天只吃固体食物360克,喝液体饮料400克,结果他活到100多岁,而且在83岁高龄时,还能骑马、爬山和写作。美国科学家谢尔登,自1928年开始,办“健身学校”达40年之久,通过节食调节生活制度,使数万名各种病弱患者恢复健康。前苏联皮茨赫拉乌里教授在1975年所著的《高加索人的长寿》一书中,为百岁老人制定的饮食原则,就是食量适度。

其实,我国古代养生家早就十分重视饮食适量,在节制饮食方面有许多精辟论述和具体方法。被后世称为“医书始祖”的《内经·素问》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并具体论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则腆满闭塞(腹部胀满堵塞),下为飧泄(腹泻),久澼为肠(痢疾)。”此后,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家在节制饮食方面,继续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不暴饮暴食一次食量过大,使胃的负担骤然加重,于是引起胃痛、呕吐、腹胀、嗳气等症状,严重者导致急性胃炎、肠炎、胰腺炎、胃穿孔等。一日暴、十日寒,给健康和生命造成的危害是难以弥补的。为此,宋代张果在《医说》中告诫道:“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也就是现代科学主张的“少量多餐制”。

大饥勿饱食,大渴勿过饮人在大饥大渴之时,最易一次吃得过饱或饮水太多,从而使胃肠难以适应,造成不良后果。古人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这是防止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的科学办法。唐代药王、长寿老人孙思邈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诫道:“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一旦出现饥渴难耐的情况,重温这些节食训诲,或以此劝导孩子缓缓进食,渐渐饮水,可避免身体受到伤害。

饮食不可勉强厌食的原因,一是生理性厌食,二是病理性厌食,心理因素也可引起厌食。不论哪种情况,只要没有食欲,就不应当“努力加餐饭”。应当加强体力活动,参加娱乐活动,保持精神愉快,创造轻松的进食环境,烹制色香味形俱能诱人食欲的饭菜,等等。关于勉强进食的危害,梁代陶弘景《养生延命录》曾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总之还是伤脾胃,而脾胃被中医视为人体健康长寿的后天之本。所以注意节食,保护脾胃,实在是健康长寿的关键环节。

进食要定时定量孙思邈《千金要方》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重用”,就是说吃饭要定时,不要过量。这对维持胃肠正常功能,保持其工作的规律性是十分重要的。明代《修真秘要》说得更明确:“食欲少而不欲顿,常如饥中饱,饱中饥。”这种饮食适可而止、常处不饥不饱状态的节食理论,与现代科学所主张的观点非常一致。

胖人更应缩食古代养生家有道:“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求,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语出《太平御览》)。其中的科学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肥胖者必须通过削减主食(谷气)来加强元气(脏腑功能),这样才可避免由肥胖而带来的一系列胃肠道和心血管疾患,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纵观古今中外养生家的经验,在饮食养生方面,第一是要全面摄食,使营养均衡;第二是要饥饱得中,保持肠胃的正常功能。在这一前提之下,因人制宜地制定合理的饮食制度,是古代养生家节食观给予我们的启示,也被现代科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保健益寿良方。

猜你喜欢
现代科学过饱节食
节食减肥主食有讲究
亲 妈
节食减肥,会让女人很不“性”
现代科学的哲学追问
24小时健康喝水时间表
世界卫生组织9条防癌提示
角色
太极拳健身哲学的现代科学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