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论文》:“文学自觉时代”的先声

2014-09-12 03:27李清
中华活页文选·高二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曹丕文学创作文体

李清

一、初识经典

1. 作品概说

《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论专著,作者是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在这篇文章中,曹丕对文学的价值、文章的体裁、文学批评的标准和方法等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被后世许多研究者认为是我国古代文学开始进入“自觉”时代的标志。

《典论》是曹丕撰写的一部论文集,内有多篇文章,涉及政治、社会、道德、文化等各方面,全书大约在宋代亡佚。《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因为被选入南朝梁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得以保存并流传于世,成为曹丕个人乃至代表建安时代文学思想最重要的理论著作。

2. 作者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系曹操次子,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其兄曹昂早亡,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袭位为魏王。当年十一月,汉献帝禅位,曹丕称帝,定国号魏,改元黄初,建都洛阳,史称魏文帝。

曹丕出生在东汉末年的动乱年代,从小即跟随父亲走上军旅生涯,由于他亲眼看到战争给国家和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所以在位六年期间,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诸多举措,主张轻刑罚,薄税收,能够抚恤百姓,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增强了国力,进一步巩固了曹魏政权。

由于曹丕本人对文学的爱好,他在位期间非常重视国家的文教事业,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曾下令举孝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籍限制,重修孔庙,设立了春秋穀梁博士(当时的“博士”指的是精通某部经典的学官)。此外,他还下令刘劭、王象、桓范、缪袭等人编纂了中国的第一部类书《皇览》,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方组织编纂的类书。在他的倡导下,国家的文教事业大为兴盛。

在个人创作方面,曹丕自幼爱好文学,八岁就能作文,做太子时就与当时的文人多有交游。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才略》篇中认为,曹丕的弟弟曹植文思敏捷,世人又因同情曹植的遭遇而更加推崇他的文章,曹丕的才华反而被他的政治地位所掩盖,事实上兄弟二人各有所长,轻视曹丕的文学成就是不恰当的。曹丕的作品文辞优美,情感深挚,他的《燕歌行》用乐府旧题,写妇女秋思,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为后人的七言诗创作开了先河,被王夫之盛赞为“古今无两”。他的五言诗和文章中也有一些佳作,其作品辑为《魏文帝集》。曹丕的文学理论成就,主要集中在《典论·论文》和《与吴质书》等文章中。

二、深入品评

《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文论专著。此前虽然已经出现了有文学批评内容的文章,如《诗大序》、班固的《离骚序》《两都赋序》、王逸的《楚辞章句序》等,但它们都只是对具体的某部书或某篇文章进行论述,而不是系统的文学创作和鉴赏理论。《典论·论文》则是对多位作家及其作品进行鉴赏、分析,区别各类文体的特点与作用,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作家与作品的关系、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等问题,从理论上把文学创作与鉴赏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典论·论文》的文学理论价值

(1)“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功能论

我国的文学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以前,文学虽然也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但他们是把文学当作政教的附庸,强调文学对人的教化作用,以便加强统治。就个人成就而言,儒家提倡“立德、立功、立言”,立言是排在最后的,也就是说文学创作与德行、事功相比,是次要的。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开创性地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就赋予了文学非同寻常的价值。所谓“经国之大业”,是把文学作为治理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到了与军事、政治、经济等同等重要的地位。所谓“不朽之盛事”,是从个人价值实现的角度说的。曹丕认为人的寿命有限,享乐也止于自身,不能旁及他人,更不能传于后世,但文学的成就是可以永恒的。他曾在给王朗的一封信中说:“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可见他是非常看重文学创作成就的。曹丕从国家和个人两个角度,第一个把文学创作当作一项独立的、崇高的事业,推崇备至。

我国文学起源很早,但文学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先秦时期没有专业的文学家,班固《汉书·艺文志》认为小说家的创作是“出于稗官”,“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小说家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最低,被认为是“不入流”的,所以有“九流十家”之说。汉代把辞赋的作者视为“俳优”一类人物,在当时的人看来,文学创作是“壮夫不为”的不光彩的事情。曹丕以帝王之尊,著专文对当时的著名文学家逐一品评,而且态度中肯,评价允当,这就颠覆了人们对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的固有印象,极大地提高了文学家的地位。

(2)“诗赋欲丽”—文体论

对文学体裁的划分是《典论·论文》的又一重要的理论价值。曹丕提出“文本同而末异”,“本”就是一切文章的基本规则和共同点,“末”是各种不同文体的特殊性,“本同末异”,就是说文章在根本性质上虽然是共通的,但各类體裁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因此,对文章的研究,既要着眼于“本”,也不能忽视“末”。

曹丕按照功能,把文章体裁分为四种:奏议、书论、铭诔(lěi)、诗赋,并对它们各自的特点作了具体的分析。“奏议”是向皇帝或上级陈述意见的应用文,文辞应当雅驯;“书论”是阐述道理的议论文,必须条理清晰,才能令人信服;“铭诔”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应该真实准确;“诗赋”是文学作品,常用来描写场景、抒发感情,所以要注重辞藻的华美。

曹丕提出的这种分类,虽然是比较粗略的,但是却为后世文体论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曹丕已经有了初步的纯文学观念,把“诗赋”这类体裁从其他文章中区分出来,并且注意到它追求形式美的特点,这是非常具有开创性的。

这种对不同文体的具体分析,引导人们把眼光深入文学作品内部,注意文学本身的形态及其价值。曹丕之后,专论文体的著作才逐渐多起来,如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其中都有对文体的专门论述,这些内容都是在曹丕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文以气为主”—风格论

“文以气为主”是曹丕的一大创见,这里的“气”,就是指文章的内在气质,即作品的风格。在曹丕之前,作家的个人特色是不被重视的,但在曹丕看来,决定文章品质高下的“气”,即便是父子、兄弟之间也无法传授,也就是说,这是创作者个人独有的特点,这就把作品质量与作家的个人特色联系起来了。

当然,曹丕的论述,只是对“气”作了“清”与“浊”的简单区分,没有更深入地讨论。但他提出的“文气”的概念,在后代的很多文学批评著作中都有使用,并有不同的阐释,丰富了文学批评理论。

(4)“审己以度人”—批评论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 “建安七子”(又称“邺下七子”,是当时著名的七位文学家,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的创作特点分别作了评述,这是建立在对他们各自作品的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从文章体裁和个人风格两方面着眼的。

曹丕与“建安七子”是文友,交往融洽,但批评却能做到公允恰当,对他们的长处一一称道,对短处也不掩饰,尽量不掺杂个人好恶,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曹丕认为,每个作家由于自身的学识、阅历、性格、写作习惯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各种文学体裁必然有所擅长,有所不善,只有通才才能兼擅各种文体,但这是很少见的,所以对文学家个人的批评不应局限于某一种文体,应当客观全面地考量。此外,各人的创作风格也受到自身气质的影响。所以,如果意识不到文章体裁和个人差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就不能进行正确的文学批评。

曹丕的这种观点,开创了后世文学评论的良好风气,使文论家们能够以全面、客观的眼光来看待文学创作,在对特定作家、特定作品进行分析时,又能充分考虑个人特色的影响,对作家和作品做出公允的评价。

除了树立典范的评价方式,曹丕还明确批评了两种文学评论中容易出现的弊病,一是“文人相轻”,一是“贵远贱近”。

曹丕认为文人相轻自古就有,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往往“不自见”,即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点;二是文章有多种体裁,创作者各有擅长,作家不应以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较。

贵远贱近、尊古卑今的问题,其实不是曹丕首先提出来的,西汉末东汉初的桓谭、东汉的王充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即人们习惯推崇古人,轻视当代的作家和作品。曹丕认为这种绝对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应当持公平的眼光,不盲目判断,不可相轻也不必吹捧。这种态度,在曹丕本人对建安七子的评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典论·论文》对后代的影响

《典论·论文》作为我国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著,对后代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丕创造性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念,“文气”的概念,在其后的文学评论和创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都从内涵、类别、表现方式等角度,对诗文作品的“气”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对文体的划分也是曹丕的一大创举。在这方面,与其同时的桓范曾作《世要论》,其中的《序作》《铭诔》等篇,就可以看作是对曹丕的文体论观点的细化。西晋陆机的《文赋》中写到各类文体的行文特点,其中的分类方式也能够看出受曹丕影响的痕迹。到了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明确地将文章按体裁分类,并系统介绍各种文体文章的功能、特点和创作方法,这就是对曹丕的理论更深入、更详尽的阐述了。

文学创作实践中,包括曹丕自己在内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的作品都体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确立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即所谓“建安风骨”,这可以说是“文气”最直接的体现。绵延到后代,初唐陈子昂继“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后,力主革除六朝绮靡文风,恢复汉魏风骨,其诗文苍凉雄浑,一定程度上接续了“三曹”“七子”的创作风格,由他开启的诗文创作的盛唐气象,又孕育了李白这样的浪漫主义大家,他们的创作,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汉魏时期的“文气”的内涵。

3. 对《典论·论文》解读的异议

一般认为,《典论·论文》论及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标志着文学批评开始进入“自觉”的时代,即人们自主地、有意识地,对文学的创作和鉴赏的各个方面进行理论总结,这就说明文学不再是统治者的工具,其本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得到了认可。这类观点历来得到比较普遍的认同,鲁迅曾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可见鲁迅也认为曹丕标举的是文学的独立价值。

但是,也有研究者指出,事实上曹丕作《典论·论文》的目的,并不在于为文学正名。

《典论·论文》创作于建安末年,当时曹丕虽然是太子,但代汉称帝已是定局,有人认为,《典论·论文》的创作,是为了在称帝之前安抚士人。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实际上还是把文学创作纳入“经国”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文学最终还是要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大局,这其实还是在强调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文学作品有了这个功能,才能“经国”。另一方面,曹丕提高了“立言”对个人的价值,这也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希望士人潜心于文学创作,不问政治,从而消弭士人的抵制情绪,减小曹丕所谓“篡汉”带来的舆论压力和实际阻力。从这个角度说,《典论·论文》的意旨,与作者的特殊身份和其特殊的创作背景不无关系。

三、精华选读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①而致。譬诸音乐②,曲度虽均,节奏同检③,至于引气④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注释】

①强(qiǎng):勉强,努力。

②譬諸音乐:譬,以……作比。“诸”是“之于”的合音。譬诸音乐即把它(作文)与音乐相比。

③检:法度。

④引气:引在这里指运行。引气是指吹奏乐器时气息的运行。

【译文】

文章以“气”为主脑,“气”有清浊之分,不是勉强能够学得到的。用音乐来打比方,曲调的高低和节奏的快慢都有一定的标准,但吹奏乐器时运用气息的方法不同,演奏的技艺就有优劣之分,即使是父亲或兄长,也无法把这种奥妙传达给儿子或弟弟。

盖文章,经国①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②之常③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④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注释】

①经国:经,治理。经国即治理国家。

②至:到。

③常:一定的。

④假:假借,凭借。

【译文】

文章是治理国家的一项重大事业,能够成就不朽的功业。人的年龄有时间的限制,名利和享乐也都只局限于个人,这二者到了一定的时候都要结束,不像文章,能够永远流传下去。所以古代的作者,把生命寄托在文字上,把思想和感情倾注在著作中,不靠史家记载的言辞,也不凭借地位高的人的权势,名声自然能够流传后代。

故西伯①幽②而演《易》,周旦③显④而制礼,不以隐约⑤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⑥。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⑦,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⑧,斯志士之大痛也!

【注释】

①西伯:指周文王。

②幽:幽禁,囚禁。

③周旦:即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他辅佐周武王灭商,辅佐周成王治国,制礼作乐,是孔子最尊敬的古代圣贤之一。

④显:获得显赫的地位。

⑤隐约:这里的意思是穷困。

⑥加思:加,移。加思就是转移著述的念头。

⑦强(qiǎng)力:勉力而为,努力。

⑧迁化:这里是死去的意思。

【译文】

所以周文王被拘禁的时候推演出《周易》,周公显达之后制定礼制,他们不因为穷困就不做事,也不因为获得显赫的地位就改变著述的信念。古人认为,即使是很短的时间,也比一块玉璧更珍贵,担心时间的流逝。而人们大多不愿努力,贫贱时受到饥寒的威胁,富贵时沉溺于享乐,只知道做眼前的事而忘记了能够流传千载的功业。时间流逝,人日益衰老,很快就与万物一样变迁、消亡,这是令有志之士最感到痛惜的!

四、拓展阅读

燕歌行(其一)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五、探究空间

1. 读了曹丕的《燕歌行》,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曹丕所提倡的“文气”在他自己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2.《典论·论文》主张从作品的体裁和作家的创作风格着眼,客观地评价作品价值和作家的个人成就。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一个作家?选一位自己喜欢的作家,试着举出他/她擅长和不擅长的内容和体裁,结合具体作品做一点分析。

3. 通读《典论·论文》全文,你认为曹丕究竟是如何看待文学的?是肯定文學的独立价值还是以文学为政教工具?说说你的依据。

猜你喜欢
曹丕文学创作文体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另类文体巧谋篇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曹睿给曹丕上的一堂亲情课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以“哭”占先机的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