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对临终关怀认知及接受度

2014-09-13 01:36路雪芹陈传波魏艳艳蔡芳芳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婚姻状况态度程度

路雪芹 陈传波 魏艳艳 蔡芳芳

(河南大学护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临终关怀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为临终者提供一种符合人性的、科学的照护,通过控制症状、缓解疼痛和不适、支持患者及其家属,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有尊严地、有意义地度过余生,并平静地接受死亡〔1~3〕。临终关怀在我国发展已有二十多年,有关临终关怀的研究及机构的建立多见于城市〔4~6〕。本研究旨在了解农村老年人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和接受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2年3~8月采用方便随机抽取开封市郊区3个乡12个自然村≥60岁的老年人458人,本次调查共458人,年龄60~86岁,平均(72.46±6.56)岁;其中男性220人,女性238人;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58人,初中154人,小学及以下246人;配偶健在364人,占79.5%。入选标准为神智清晰,能与人正常交谈者。排除标准为患有听力或精神障碍和老年性痴呆症者。

1.2调查内容 一般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年收入、宗教信仰、死亡态度等。自制临终关怀认知和接受度调查问卷对临终关怀认知包含6个基本问题:①以前是否听说过临终关怀;②临终关怀的对象;③临终关怀的目的;④临终关怀的意义;⑤临终关怀的服务内容;⑥临终关怀的机构有哪些(回答1个或以上即可)。6个问题回答正确5~6个者为认知较好,回答正确3~4个者为认知一般,回答正确2个及以下者为认知较差。调查中,通过调查员对临终关怀的主要内容适当解释后,询问被调查者对临终关怀的接受情况。接受情况分为5个程度:非常愿意、愿意、一般、不愿意、非常不愿意。问卷经专家指导,并进行了预调查,在反复修改完善后,确定正式调查问卷。

1.3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一对一的形式,调查人员经过培训,统一询问标准,调查者先向调查对象说明研究的目的,由调查者按问卷项目内容对被调查者面对面询问,请被调查者回答,调查者进行记录,确保问卷的有效性。调查问卷458份,回收有效问卷458份,有效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χ2检验。

2 结 果

2.1农村老年人对临终关怀认知及接受情况 6个问题是临终关怀中最基本的问题,几乎没有人能完全正确回答,有70%以上老年人回答从未听说过“临终关怀”,绝大多数的老年人不愿意谈及与死亡有关的话语,采取回避的态度,更不愿意接受临终关怀服务。认知较好12人(2.6%)、一般118人(25.8%)、较差328人(71.6%)。接受度非常愿意8人(1.8%)、愿意46人(10.0%)、一般136人(29.7%)、不愿意192人(41.9%)、非常不愿意76人(16.6%)。

2.2不同分组特征农村老年人与临终关怀认知情况的相关性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认知情况存在相关性(均P=0.000)。见表1。

表1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收入、宗教信仰、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认知的相关性(n)

2.3不同分组特征农村老年人与临终关怀接受度的相关性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接受度存在相关性(均P=0.000),见表2。

表2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收入、宗教、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接受度的相关性(n)

3 讨 论

农村老年人受传统的死亡观、伦理观和孝道观的影响,加之对死亡的恐惧感,临终关怀没有得到人们普遍的理解和接受,甚至对其产生排斥心理。本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和接受度整体较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年轻人压力的增大,家中劳动力缺乏,家庭对老人的照顾减少〔7〕,许多家庭面对老年临终者感到无力或困惑。大多数的老年临终者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在生命的终末期带着痛苦和遗憾走向生命终点,传统与现实的冲突是每位临终者及其家人面临的两难抉择。农村女性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偏低,承担的家务较多,很少关注有关健康的信息,更少去关心有关死亡的问题。文化程度高者会经常阅读一些书刊、报纸等,可以从中获得相关知识。60~69岁老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相对较重,承担着照看孙辈的义务,家庭及社会支柱的角色往往使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感觉自己身体还很健康,死亡还很遥远,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70~79岁和≥80岁的老年人经历了漫长的人生道路,对生命的终点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想准备,又不愿成为亲人和社会的负担,希望无痛苦、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老年人的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的接受度有显著的相关性与以往相关研究具有一致性〔8〕。死亡态度指人们对于死亡的思考和看法,对死亡经历时期准备做出何种反应的心理状态〔9〕。由于人们固有的死亡观念,认为死亡是不祥和恐惧的象征,对待死亡采取否认、蒙蔽的态度,不能坦然地面对死亡。多数老年人认为接受临终关怀就是等待死亡,这种根深蒂固的死亡观念是老年人不愿意接受临终关怀的主要思想根源,也是制约临终关怀发展的瓶颈。

死亡教育旨在指导人们以健康、正常的观点来谈论生死,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死亡观〔10〕。由于农村老年人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和接受度较低,要发展农村临终关怀服务,首先要进行死亡教育,让每个人对必然经受的衰老、疾病、死亡作一番理性的思考〔11〕,改变传统的死亡观念,认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在生命步入临终期时能够将痛苦、焦虑、恐惧降到最低程度,珍惜生命的同时正视死亡,树立优死观。

4 参考文献

1戴红霞,殷 磊.姑息护理-新型的护理方式〔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103-5.

2Brian P.Hospice care〔J〕.JAMA,2006;295(6):712.

3Fine PG,Daves M.Comprehensive care at the end of life〔J〕.Anesthesid Clin,2006;24:181-204.

4陈 瑶,王峻彦,施永兴.成都、昆明、杭州三地注册临终关怀机构的服务功能及资源的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A):66-9.

5赵显达,吴 新,刘东赢,等.武汉市民对临终关怀知晓率和态度的调查〔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32(2):297-300.

6罗 维,施永兴,庞连智.上海市登记注册临终关怀机构的资源及服务功能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6A):1787-9.

7王玉梅,冯国和,肖适崎.老年病人临终关怀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0):2041-3.

8张中华,路雪芹,白 琴,等.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属安宁护理接受度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783-5.

9汪和美,刘丽华.84例晚期肺癌病人死亡态度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552-4.

10Kim EH,Lee E.Effects of a death education program on life satisfac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death in college students〔J〕.Korean Acad Nurse,2009;39(3):1-9.

11路雪芹,白 琴.开展本土化临终关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3):299-300.

猜你喜欢
婚姻状况态度程度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从《日耳曼尼亚志》看日耳曼人的婚姻状况
韩男性对婚姻状况更满意
态度决定一切
农牧区哈萨克族老年人生命质量与社会支持和家庭婚姻状况关系的调查研究
将内燃机摩擦减小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