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美遭遇知识产权争端及应对策略研究

2014-09-14 05:46王建军李水凤潘雪冬
国际贸易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争端知识产权企业

王建军 李水凤 潘雪冬

知识产权争端已成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应对将是一场持久战。应对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是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过程中的必修课。

一、中国企业在美国遭遇知识产权争端情况评析

中国企业在美国遭遇知识产权争端由来已久,2001年年末中国加入WTO之后,“301条款”的有效性逐渐弱化,“337条款”成为美国针对中国企业提起知识产权争端的主打工具。中国企业在美国遭遇知识产权争端案件长期居高不下,在世界各国中高居榜首。我国相关产业遭遇美国“337调查”在2003—2014年期间连续12年排名世界第一,占比都在30%及其以上。以2014年为例,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14年1-10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共发起“337调查”31起,其中涉及中国产品11起,占立案总数的35.48%。

从被调查的中国企业涉案主体实力看,成长型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从被调查中国企业的地域来源看,中国涉案企业主要来源于外贸发达的省区,主要为广东省、北京、上海、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等地;从被调查的案由看,主要涉及专利侵权,约占90%左右,其余涉及商标侵权和著作版权侵权;从原告的地域来源来看,主要为美国本土企业,不到10%的原告为欧洲企业和日本企业;从被调查产品结构来看,以机电产品为主,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包括声磁电子器件、无线电设备、硒鼓、集成电路、电子助视器、光盘驱动器、硅麦克风装置、碎纸机、打印设备、电子成像设备、手机、电动平衡车等机电产品,烧烤炉等轻工产品,睡眠呼吸治疗系统等医疗保健类产品,同时也涉及轮胎、甲磺草胺等医药化工类产品,还有少量的其他类别产品。

从知识产权争端发动者的隐含目的看,是美国相关主体在保护知识产权的旗帜下,试图通过限制新技术扩散,来消解中国企业的竞争实力,以保持美国的优势,保持其在国际经济和政治交往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也有少数美国企业以敲诈为目的滥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从美国与中国知识产权争端的未来趋势来看,由于中国在技术和知识产权上的追赶将有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知识产权是美国的主要竞争优势所在,对美国经济至关重要。在贸易保护发展到以技术和知识产权壁垒为主要手段的现在及未来,美国从其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出发,将一如既往地对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保持高压态势,中美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将长期存在。未来中国企业在美国遭遇知识产权争端的案例将继续层出不穷,只不过会随着美国国内经济和就业形势的变动而有所波动。中国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从国家、行业协会、企业等方面采取体系化的应对策略,努力预防争端、正确处理争端、合理消解在美国遭遇知识产权争端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图1 美国“337调查”年度案件数量及中国占比趋势图

二、中国企业遭遇“337调查”胜诉案件的主要成功经验分析

中国企业胜诉案例为数不多,其主要成功经验有以下几个方向。

(一)积极从容应诉,主动出击维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

华为公司、中兴公司、浙江医药、大成公司、双鹿电池、芯邦公司、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盐城捷康等所有胜诉的公司,都不是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行动,主动运用国内外法律武器来保护权益。芯邦公司应诉前积极向有过“337调查”应诉经验的国内外企业和专业机构咨询,多次与国家知识产权部门、商务部门进行沟通,得到了政策、专业、实践等方面的指导。江苏盐城捷康三氯蔗糖制造有限公司本来不涉及诉讼,但其主动提出,因利益相关要求加入被调查对象而成为被告。虽然当时美国泰莱公司并没有要求对盐城捷康进行“337调查”,但如果其他3家中国企业败诉,则意味着中国企业不得进入美国乃至全球市场。盐城捷康由于自己拥有知识产权,决定挺身而出,主动加入“337调查”,并最终获得了胜诉。

表1 中国产品在美国遭遇“337调查”案件数量统计

(二)利用专业资源,依法判断证明有无实质性知识产权侵权事实

浙江医药依托美国本土律师事务所著名律师组成律师团队,对日本Kaneka公司的专利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了Kaneka公司在美国的专利在新颖性和创造性方面存在缺陷的证据。芯邦公司专门聘请曾经代理过华为与思科知识产权争端的美国资深律师事务所,来办理芯邦与SanDisk的诉讼案。大成公司依托中外结合的专家团队,利用美国“337调查”的程序,通过调取证人证言和强迫取证等手段,获得了味之素公司专利无效和不可实施的证据。

(三)重视应诉技术,设计和运用合理的应诉策略

面对“337调查”,华为公司、中兴公司经过充分研究和准备,在策略方面,先避实就虚,避开正面交锋,努力在中国法、美国法、国际法框架下寻找对方弱点,择机还击,运用反垄断规则,以IDG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为由提起反垄断诉讼,来突破对方的知识产权诉讼。大成公司专家团队则制定了合理的“绕道设计”策略,随着案件证据交换进程,大成公司团队发现了一些初步证据,能够证实对手味之素公司在专利申请和调查启动前存在不当行为,公司随之调整了案件应对策略,从“被动防御”逐步转为“积极进攻”。

(四)立足自身根基,以强大的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为支撑

芯邦公司长期坚持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注重建立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在诉讼前已拥有8项关键专利,当时在申请10项重要专利技术。芯邦公司凭借其技术创新过程所积累的资料从容应对,通过反复分析双方的专利特点,核对公司的原始研发资料,全面比对软硬件代码,证实了双方产品的设计思路相差很大,获得了胜诉结果。广东生益曾花费60万美元从美国购买原始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进行技术创新,在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创建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充分开发并利用了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获得胜诉。

(五) 加强各方联动,构筑“企业联合、协会组织、商会协助、政府支持”的应对模式

在双鹿电池案中,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多家企业统一协调,共同应对,探索了“企业联合、协会组织、商会协助、政府支持”的应诉模式。对此案,中国商务部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协助企业决策,并精心帮助企业优选律师事务所,帮助企业坚定了积极应诉的决心。中国机电商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动员和组织全行业的力量联合应诉,共同支持电池企业的应诉,为我国行业组织积极应对国外知识产权争端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相关电池企业协同应对,达成了共识,共同进行协同应对,联合了多个国家的律师事务所,组成了一个联盟,分享交流信息资料,共同找出原告的弱点。

三、中国企业在美国遭遇知识产权争端应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中国企业在美国遭遇知识产权争端应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1—2014年,遭遇美国“337调查”的中国企业约200多家,涉及的下游企业多达上万家。中国企业在应对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应诉的比例较低,不到80%;二是应诉的企业中,败诉的比例较高。问题的存在,使中国出口企业遭受严重损失,包括:由于中国部分企业不应诉,加之美国知识产权诉讼的成本不高、门槛条件低,助长了“专利流氓”“版权蟑螂”等恶意滥用知识产权行为的干扰,使中国企业在整体上都受到了负面影响;中国企业由于败诉而必须支付巨额知识产权费用;由于败诉而不得不退出美国市场;由于败诉而产生了不可挽回的巨额诉讼成本。

中国企业在“337调查”中败诉的原因主要是:知识产权人才缺乏,没有应诉的信心和决心;应诉不积极,被美国方面单方面采取措施;创新能力较弱,以“打擦边球”的方式侵犯了他人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不知晓;专家团队专业能力仍显不足,对国内外规则使用不充分或使用策略不科学。

(二)中国企业在美国遭遇知识产权争端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应诉问题和主要原因,在知识产权争端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有必要构建包括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争端应对体系。

政府部门最根本的应对之道是,坚定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制定政策全面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指导下,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促进集成创新,激励原始创新,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相关政策,引导优势产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进行知识产权布局。要建立类似于美国“337条款”的知识产权保护反制措施和国家利益平衡机制。推动企业参与国家知识产权立法和各类标准制定,推动出口企业积极运用知识产权制度,重点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优势出口企业。建议政府部门成立或支持一些知识产权争端应对的研究咨询机构。

行业组织的应对之道是,利用自身对国际上各相关行业发展情况熟悉的优势,协助企业开发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行业协会要树立行业的整体自主创新声誉,防范整体性的对外贸易知识产权争端,要整合整个行业的力量,协助本行业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托民间力量,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方面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密切关注国内外知识产权发展动态,并适时协助政府机关和行业企业调整国家和企业的相关应对机制;积极整合积聚相关资源,倡导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争端应对研究机构,依靠整体的行业力量来应对知识产权争端;制度化地收集、整理、研究、发布相关进口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掌握知识产权动态,指导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收集研究国内关于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和意见,并向有关知识产权机关提出修正议案;通过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资源整合,组织国内外的相关专家、学者成立关于知识产权争端应对的咨询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使应对决策更加科学化、专业化;组织行业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建立本行业知识产权争端的专家团队,为行业企业提供智力支援和保障。在具体应诉流程中,行业组织在事前应组织行业相关知识产权辅导,进行行业知识产权侵权预警,提出行业应对知识产权争端的处理预案;事中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及时研究并采取合理对策,提供行业智库支持;事后积极协助企业消除知识产权争端的不利影响。

企业应对的根本之策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知识产权防范知识产权争端。企业要制定并实施企业的创新发展战略,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以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为依托,构建知识产权的创造、实施、管理和保护体系。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团队,对美国等相关国家的知识产权及其保护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寻求争端诉讼提起国家或地区知识产权争端的应对之道,制定企业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即将出口国外的产品进行可能面临知识产权争端评估,在产品出口之前设计好预防知识产权纠纷的措施。企业应及时将名优产品、创新成果、核心技术等,在国内外申请相应的知识产权,并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组织,尝试使核心专利成为相关专业标准,以取得更大范围的有效保护。企业要依托内部知识产权团队,建立企业自己的知识产权争端预警机制,制定知识产权争端处理预案,让企业的知识产权团队认真研究产品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法律以及国际公约,掌握相关技巧,设计相关策略,在科学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做好快速反应的准备。相关涉案企业应对争端过程中要科学判断,充分合理利用国内外资源,做好充足的应诉准备,第一时间成立专家团队,重视借力于国外知识产权组织机构和专业人才,仔细研究相关的法律及程序,仔细对比相关案例,吸取以往胜败案例的经验教训,努力寻找对方的弱点;要全面收集相关有利数据减轻自身责任,采用合理的程序积极行动。诉讼之后要积极消除知识产权争端的不利影响。如果败诉,要积极消除知识产权争端的后续不利影响;同时,要吸收前车之鉴,进一步夯实企业自身知识产权工作基础,避免类似侵权行为的再次发生。

猜你喜欢
争端知识产权企业
《种子法》修改 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解决中印领土争端要打“持久战”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