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字江湖

2014-09-15 04:49郭远辉
创作评谭 2014年5期
关键词:校刊江湖乡愁

郭远辉,男,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江西万安,省作协会员,供职媒体。至今已在《散文》《散文选刊》《海燕》《读者》《青年文摘》等刊发表作品数十万字。2011年入鲁迅文学院学习。获各种奖项二十余次,作品多次选作全国中高考阅读理解题。出版散文集《农业里的乡愁》。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江湖。在这个波涛汹涌的江湖里面,你无法知晓哪个人是侠,哪个人是客,我们用自己的一招一式,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演绎着一个无解的人世。

我的江湖里,涌动着的水,是文字做的。我别无长物,杖着几个锐利、刚健、无形、无极的文字,行走江湖。从这世纪元年开始,我走上了这条天涯孤旅。更准确地来说,是从少年时起,我日渐突起的喉结里,就时不时地发出一些呓语,潮湿的内心暗暗为一些字句澎湃。上高中二年级时,才敢将这些青春里的暗物质,转化为青涩的文字。那时候的校刊《五云青年》是全县最有影响的校园刊物,我们一大帮热爱写作的同学,以能在上面发表习作为荣。以文结社,以文交友,成了那时最意气风发的事。语文老师胡明波,首先是以一个校刊责任编辑的身份引得我们倾慕,他的文笔、脸庞,以及发表在全国各地的文学作品,还有他不远千里追随而来的山东妻子,成了我们对文学最形而上的指认。那时,有两件事让我怦然心动:一件是暗暗喜欢一个爱诗的女孩子,总渴望在教室外的走廊或校园的小径上与她相遇,总渴望每学期才能轮到一次的座位调换,恰好可以与她坐在一起;另一件是在《五云青年》上看到自己发表的新作,全校人手一份,每次校刊到手,大家都忘情地朗读了起来,全校数千学生齐阅校刊的情景,至今仍是留在心里关于文学最盛大的仪式。情感的湿度、文学的温度,就那样笼罩着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一个人一生的路都与少年或青春的心迹有关。那个爱诗的女孩子的品貌和气质,影响了我此后对异性的审美趋向;对文字的那份独特感情,也造就了我一生的性格秉赋和命运遭际。读高中时,先是由此而选择读文科,后来一心想读大学中文系,未能如愿,进了一所中专学校学新闻和播音,聊以慰藉的是,毕竟没有远离文字,反倒是有声的文字,让我收获了另一种华丽蹈虚的表达方式。那几年里,我都在为锻造我未来的职业工具而努力,吊嗓练声、规范语音、培育新闻敏感等等,然而我的心里始终有一小团文学的火苗在跳动,我做的足可以写入校史的一件事就是与另一位爱文字的同学创办了校刊《晨曦》,并任主编,我在创刊词中引用了泰戈尔的一句诗:“摘下这朵花来,拿了去罢,不要迟延!我怕它会萎谢了,掉在尘土里。”诗虽小,它的诗意却点燃了我的文学梦。校刊的每一期校对稿,我都收藏着,那一个一个用心写下的字,也许如苔花般细小,但它们却像牡丹一样开放。

参加工作后,我在媒体单位上班,身兼数岗,一边扛着摄像机,满县跑素材,然后回到办公室烹炒最鲜活的新闻。再正襟危坐在播音桌前、聚光灯下,噼哩啪啦地把新闻稿件转化成新闻节目,传至千家万户,被众人审视、打量、品评。白岩松说,“即使是一只狗,老在中央台晃,也会成为名狗”,这就是公共媒体的效应。可是这样的效应,并不是我内心想要的东西,除了一些虚名,电视带给我的就是虚幻。让我感到弥足珍贵的是,我懂得了如何在浮华的纷扰中,坚守内心的沉静。我始终把写作,视为人生众多表达方式中最贴近内心的一种。这一点,我很欣赏同是媒体人的青年散文家江少宾先生,他做了多年的记者,写了更多年的散文,他行走在新闻和散文之间,像一个走钢丝如履平地的人,他手中紧握着的笔,就是他保持与这个世界良好关系的平衡器。我写散文,大概也是缘于它是一种善于斡旋各种关系的文体,我需要借助于它来调和我内心的矛盾,像一帖调情理性的中药。

我一直认为,用声音表达的姿势是外向的,而用文字表达的姿势是内向的,内外之间包蕴着一种相对丰满和平衡的人生态度。我选择散文,或许就是想通过一种与声音走势相反的方式来纠正我内心的某种失衡和偏执。所以,相对于站在舞台上恣意诵读,我更喜欢在幕后为朗诵者提供转化为声音的内容,我更愿意用自制的芒硝去点燃更多人思想的热情。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喜欢站在暗处,看别人的明眸;喜欢蜷在静处,听世事的扰嚷。

关上门,打开灯,外面的世界便被心潮淹没,内心的大陆慢慢地浮出了水面,我真正从事文学写作是从广播播音桌上那盏老式台灯下开始的。直到现在,我的脸颊上似乎还留有那盏老式台灯的余温。县城的逼仄和青春的落寞,使我习惯于在孤独中窥探内心的隐秘,眺望人生的未来。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一个耐不住孤独的人,最好不要去写作;一个排斥孤独的人,很难写出好文。

正如真正的武者立于江湖靠的是强大的内功一样,长期以来,我倚重于内力来抵抗外部的冲撞,不改本色。我不怕黑暗,不怕孤独,不怕清贫,就怕精神的盐碱和荒芜。每一个人的心板上都隐匿了生活的刻痕,写作的过程就是借助文字的显影液,让生活显形的过程,这既是一个让世俗脱壳的过程,也是一个让江湖趋于湛蓝的过程。一名信徒静静地坐在内心以内的某个角落,展读自己精神的原乡,看时光燃成灰烬……也许,哪怕我们在《散文》《散文选刊》《读者》这样的刊物上发再多的东西,也不会产生电视媒体所能带来的那么直观的名人效应,但我深深地体会到,当我们的心灵遭疾时,散文就像是一味中药,会在我的体内慢慢释放它的药性,帮我们康复。

当我的散文作品多次被用于全国各地中高考阅读理解题时,在庆幸的同时,也有一种微微的惶惑,庆幸的是我的作品成了一台检验中学生汉语成色的“检测仪”;惶惑的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因为对我的文字在理解上产生了困难,在分数上受到影响,他们的命运也因之而变。由此,我对自己的每一个文字都多了一分责任感。从我心里流出的那些文字,最终对读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是好感,还是反感?我没有勇气去做一回自己的考生,那些用我的文章考别人的题目,我至今没有认真做过。要别人以一种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我和我的文字,我于心不忍。

2011年,我来到北京,在一个叫八里庄南里27号的小院里,我度过了一生中与文学的关系最为庄重的一个月。文学以这样一种形式,揽我入怀,我在大师的铜雕前剃度、受洗。

2012年,我告别电视6年后,再次回归电视,这样的机缘,不是源于我对电视的热爱,而恰恰是因为我对文学的坚守。与其说是向电视的回归,不如说是文学的另一次出发。电视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一种新的印证。两种表达形式,互为证词。

2013年,我从写了十多年的近50万字的文字仓库里,抽了一部分出来,归结成了一本散文集,取名《农业里的乡愁》。原因在于,农业是我散文写作最厚实的根基,是我生命最初的源头,我用了全部情感把日渐荒芜的田园筑成了我最无法走出的梦乡。我由此走向城市,才发现我的根并不在繁华里,而是在那一片挥之不去的乡愁里,这也许就是我文学的根。我在《农业里的乡愁》后记里这样写道:“不管怎么样,走在这条路上,我要真心地感谢一些人,是他(她)们伴我一起感受文学的苦累和快乐,帮我培植了对文字的忠心和良心。几枚果子熟了,我摘下它们,赠给爱我的和我爱的人,赠给给了我精神力量的人,谢谢您的鼓励,谢谢您的目光,谢谢您与我一路同行。”

这是我的真心话,也是我告别昨天,开启明天时,留给自己的临行赠言。

相忘于江湖是一种境界。

沉浮于江湖是一种真实。

猜你喜欢
校刊江湖乡愁
乡愁
我的江湖
乡愁
如何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好作文评语
江湖儿女
用文字贮藏教育深情
微信公众号对校刊影响分析
回头一望是乡愁
乡愁
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