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路径

2014-09-15 22:51刘纬纬刘洋王茱
价值工程 2014年22期
关键词:秦皇岛区域经济京津冀

刘纬纬+刘洋+王茱

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本文介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理论及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历史演进,分析秦皇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秦皇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路径。

Abstrac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has been put into an unprecedented strategic heigh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evolvement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l economy,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Qinhuangdao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path.

关键词: 秦皇岛;京津冀;区域经济

Key words: Qinhuangdao;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al economic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2-0012-02

0 引言

区域经济是指在经济上有密切相关性的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是以一定的地域为范围,按照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区域发展实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区域经济的提出和发展有相关理论作为基础。

1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支撑

1.1 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 1955 年提出增长极概念,基本思想就是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一些地区,对周边地区产生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所有地区并不是同时出现同时增长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布代维尔发现了增长极的地域性,将佩鲁的增长极概念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增长极是可以通过自身对周边的影响而诱导区域经济活动的发展,增长极的空间结构决定了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空间模式。利用增长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全局的发展。

1.2 “大都市圈”理论 “大都市圈”理论又叫城市群理论。“大都市圈”理论是区域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戈特曼教授在1957年提出这一概念,后来在全世界得到广泛运用,并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谓“大都市圈”理论,通俗的说法就是在一定地理或行政区域内,以一个城市为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一定范围内的中小城市,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区域城市群。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发现如果某一地域内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并且其中有一个以上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核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借助通达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城市之间就会形成比较密切的经济、社会、生态等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使整个区域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1.3 地域分工理论 地域分工是指在广泛的地域内,按商品分工实行生产的专门化,各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类产品的一部分。地域分工理论的主题是“比较优势原理”。经济利益是决定地域分工的动力。

2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历史演进

无论是按照增长极理论还是大都市圈理论,京津冀都可以被划为一个区域,经济需要协同发展。京津冀区域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环京津地区的城市群,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被认为是我国第三大增长极。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河北省积极地与京津两地携手,统筹规划,合力共赢,推动了唐山、石家庄、廊坊、秦皇岛等地的发展;第二阶段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算起到2013年,北京奥运会大力推进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奥运期间,京津冀三地通力合作,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秦皇岛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协办城市综合实力得到提升;第三阶段可从2014年算起,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这被视为习书记经济方面的“一号工程”。“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到,“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3 秦皇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问题

3.1 区域竞争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首都周边城市均跃跃欲试,争取发展先机。北京周边城市保定、唐山、廊坊、张家口、承德、沧州等都在积极筹划、缩短与北京的交通距离,融入“一小时都市圈”。比较北京周边的几个城市发现,秦皇岛的城市优势会在其他城市都或多或少的体现,承德同秦皇岛也是旅游城市和避暑胜地,唐山、沧州都有港口,保定、廊坊高校云集,廊坊、唐山经济发达,制造业不逊于秦皇岛。这些河北省内城市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争相发力,表现出要承担北京疏散产业的强烈意愿。

3.2 行政障碍 结合“增长极理论”和“大都市圈理论”,京津冀从地域上无疑可形成“首都经济圈”,但北京、天津、河北分属于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经济圈必须要跨过行政区域的阻碍,否则京津冀还会是三个不相容的圈。秦皇岛要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取得先机,必须跨过行政区域阻碍。目前,京津冀一体化研究较多的是如何解决北京的城市病,分散北京城市功能定位,转移部分产业和人口,其中,最为突出的难点在于如何产业调整,那么必定会影响地方经济和地方财政收入,北京肯定不会轻易将对经济贡献较高的产业转移出来,选择相对落后的产能进行转移。京津冀一体化肯定会涉及产业转移和企业外迁,尤其是从北京市外迁。日前有报道称“北京第一批外迁公司名单已确定,涉及化工、建材、铸造等门类的207家公司”,虽然北京市发改委对此否认,但北京外迁较高污染、较高能耗、较低技术的企业应该是一个原则。这种形式下,地方政府如果注重政绩,就有可能注重能够带来GDP的产业或项目,忽略其他因素包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能。

3.3 地理偏远 任何都市圈都要有便捷的交通作为发展基础,较保定、唐山、廊坊、张家口和承德,秦皇岛位于河北东北部,距北京的地理位置较远,即使乘坐高铁,秦皇岛到北京也要近两个小时,交通本身还没有形成可以支撑一小时都市圈基础设施的基础。

4 秦皇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路径

4.1 突出优势,把握发展机会 按照“区域分工理论”秦皇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必须找准扮演的角色,唯有突出与竞争城市间不同的优势,定位好自身角色,才能争取到更多的发展机会。秦皇岛的城市优势必须把握和突出以下几点:①秦皇岛生态优势明显,素有“夏都”之称,有优质的海域资源,是著名的旅游胜地。②秦皇岛各类疗养院众多,仅北戴河区就有疗养院近200家。③秦皇岛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大学科技园等3个国家级园区和12个省级产业园区,有13所高等院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4.2 保护环境,需找可持续发展路径 秦皇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优势,但由于行政区域障碍和政绩考核等因素,秦皇岛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GDP,当政者必须要树立这种意识,跨过这道关,坚决不能引进对环境有破坏的产业,可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养老、休闲、医疗等服务业,发展养老和健康产业。北戴河新区的正在开发建设,可在新区规划出专门的区域,承接中央和国家机关附属机构以及首都行政、医疗、教育、文化、养老、体育等领域的项目或产业转移,构建以绿色健康产业为特色的国家养老休闲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建设医疗、健康、养生、养老、休闲基地。利用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科技优势,可承接高端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建设北京科研院所转移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和成果转化基地。

4.3 加强建设,大力发展交通 秦皇岛要大力发展交通,加快推进京唐秦城际铁路、环渤海城际铁路和承秦铁路项目,加快京秦高速建设,加快北戴河机场建设,实现到北京时空距离由3个小时缩短到1小时,着力缩短与北京时空距离,实现京津秦“一小时交通圈”。

参考文献:

[1]贲鸿雁,赵洁琼.基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河北省产业集群和产业布局优化研究[J].区域经济,2013,20.

[2]涂英柯,司林波,孟卫东.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J].区域经济,2013,26.

[3]王翔宇.京津冀区域经济错位互补研[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3,4.

[4]白永秀,任保平.区域经济理论的演化及其发展趋势[J].经济评论,2007,1.

猜你喜欢
秦皇岛区域经济京津冀
秦皇岛煤炭价格行情
秦皇岛煤炭价格行情
孙婷婷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