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书编辑的美学修养

2014-09-16 06:57邓丽萍
现代出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图书编辑途径

摘要:图书编辑不但应有专业知识、商业头脑、开阔的眼界、扎实的功底,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美学修养,而美学修养不仅仅缘自于编辑对所学专业的准确把握、所受教育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编辑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

关键词:图书编辑;美学修养;途径

目前是一个出版繁荣的商业时代。作为文化消费品的图书,品种繁多,时代特色鲜明。然而繁华背后隐藏着浮华,精品之中穿插着滥造之作,菁芜并存。人们反复研究书肆的种种表现形式以期为文化的真正繁荣提供良策,最终还是透过书业的外在表现走向对图书生产关键环节的承担者——图书编辑的关注。他们才是决定图书质量的重要关口,是引领图书走向的先锋。图书从业者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出版行业产业化以后,社会对图书编辑应具有的素质提出种种要求:开创精神、扎实的文字功底、敏感的政治性、较强的沟通能力以及精明的商业意识等。然而纵观人类的图书发展史,凡是打造出杰出图书的著名编辑除了必须具有以上方面的诸多素养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美学修养,这是出版从业者绝不可忽视的“软标准”。

一、图书编辑拥有美学修养的必要性

1.图书编辑从事的是创造蕴含美之精神产品的活动

图书编辑活动是一种自由的、个性化的“艺术生产”过程。这种艺术生产的直接产品是图书,因此在美学的理论视域中,图书无论内涵还是外在都应该是具有艺术品性的精神产品。

从内在价值方面看,图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组成部分,蕴含了人类思想情感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内容,是人类社会所有文明成果最集中的体现。优秀图书引领人类前行和探索,伟大的书使人类的精神生活绚丽多彩。

而丰富多样的开本,自由浪漫的版式,集个性化、现代化、艺术化于一体的装帧等是书籍外在美的表现。

图书柔软的纸张所承载的印刷装帧等工艺之美和句读之中思想情感的释放都会使读者产生精神的愉悦。出版大师张元济开展版本学研究时,面对负荷着美的古籍作出这样的评价:“睹乔木而思故乡,考文献而爱旧邦”,他称古书是“东方古国文化之所托”。中国汉代学者刘向也曾感慨“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日本著名设计家杉浦康平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一本书就是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不是静止的,它是流动的,它要有丰富的生命力,这样才能打动读者。”

总之,图书有着其他产品无法取代的内在价值和外在美。

图书编辑直接参与了这种蕴含着美的精神产品的创造过程,他们在图书出版过程中正是遵循了审美活动的规律、通过审美关系的构建来处理稿件、版面并进行语言加工。其中,编辑除了要保证书稿内容的准确外,还要确定封面风格、调整体例、斟酌版式、筛选纸张等。最终使书稿以上乘的内容配以精良的装帧形式,将作者的智慧、创造、情操和优美的文字流传下来。优秀的图书凝聚了著述者和编者共同的心血,因此“编辑是艺术家之一种,图书文本即艺术作品,编辑活动是一种丰富多采的艺术活动;或者形象地说,编辑活动是一种导演艺术活动。编辑活动具有丰富的美学蕴涵。”①

2.美学修养是使审美关系和谐并使图书内涵的美得以充分表现的必备条件

编辑主体(编辑、作者、读者)与编辑客体(作品)的关系构成了图书的审美关系。图书编辑是主体中的最主要角色,他的使命是改造作者的作品,对于读者来说编辑又是创造作品的,因此编辑具有双重性。图书编辑用其审美活动在人类精神文明再创造及最终传播出去的过程中架起一座桥梁。在“架桥”过程中,图书编辑的美学修养是其进行审美活动的必备“工具”。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美学修养,编辑才能够借助美学的形式法则来创造符合审美特点或艺术属性的产品。

能够出版的图书,都应该具备美的内涵,而其内涵的美能够得以淋漓尽致的表达也离不开编辑的审美修养。图书编辑之所以不平常,就因为他们与作者一起,创造了被广大读者热爱的各种文化作品,在创造文化作品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情感、想象、才华等个性特点。正是编辑们不同的个性风格才有了丰富多彩、林林总总的图书形象,也正是这些仿佛驾驭了时空的能动的生命体——图书,使读者领悟了深邃的思考、生命的脉动、智慧的启示、情感的流露。

总之,在这一系列付诸情感的图书编印过程中,编辑自身的美学趣味、深厚的美学素养、成熟的美学风格既是图书思想内容和文化价值得以有力体现的保证,也是编辑主客体之间关系和谐的润化剂。

图书编辑的美学修养体现在辛苦、琐碎、幕后的种种操劳运作之中。图书编辑具备什么样的美学修养应该成为当代编辑素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没有深厚美学修养的人是做不出优秀图书来的。这一修养不会因为时代的更替而被削减,更不会因为图书商业化势头的迅猛发展而被弱化。相反,要想成为编辑队伍中的皎皎者,必须强化自身对美的感受和表达。

二、图书编辑美学修养的主要内容

1.图书编辑美学修养的基本要素——感知美

编辑的工作对象——文稿,容纳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编辑如何准确及时地去发现美,使得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得以弘扬,并剔除庸杂之作,抛弃偏颇之见,这就要求编辑有意地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对编辑客体的美的感受能力,在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认识方法,对工作对象中形形色色的美具有职业敏感性。老一代的编辑家们在感知美方面给我们作了典范,人民文学出版社龙世辉在接到《青春之歌》书稿时,作者杨沫还名不见经传,书稿文字朴简,且已遭遇过出版社退稿。龙世辉独具职业慧眼,发现这是块朴玉,背着稿子到了杨沫家,进行精心指导,甚至连标点符号、遣词造句都与杨沫进行讨论修改,遂使《青春之歌》得以出版,且以其精典之美影响了中国几代年轻的心灵。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我是从“莲池”里扑腾出来的》文章中记录了《莲池》杂志社编辑毛兆晃对他最初创作的扶持与提携,文中说“1979年秋天,当我从渤海湾调到狼牙山下,在一个训练大队里担任政治教员时,便写小说往《莲池》寄。寄过去,退回来,再寄过去,又退回来。终于,有一天,收到了《莲池》的一封信,说希望我能去编辑部谈谈。我激动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一大早,就搭上长途汽车赶到保定市,见到了我永远不敢忘记的毛兆晃老师。”在毛兆晃的指点下,莫言几经修改,他还略带稚嫩笔法的作品《春夜雨霏霏》问世,莫言的名字开始出现在文坛上。

编辑毛兆晃具有对美的感知,他才能捕捉到莫言文章中美好的东西,发现了莫言创作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从而培养了那个获得巨大成果的作者。如果编辑达不到一定审美高度,必然让优秀作者淹没在历史的岁月中,同时也使众多的“和氏璧”被无情地埋没。

2.图书编辑美学修养的最终体现——创造美

摆在编辑面前的任何精神产品都是有所侧重的,因而也有缺憾,编辑在感知美的基础上,要有驾驭书稿的能力,超越那些偏颇和不足,透过个别看到整体,使缺憾走向完美。将隐含的美的价值挖掘出来并发扬光大。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并不仅仅是挑挑错别字,划划版式,编辑要在自己的劳动中“圆满”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正如黑格尔的从“外在事物之中实现自己”一样,马克思所说的“在他所刨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所以编辑创造出的精神产品应该是编辑的智慧结晶,其劳动体现着个人的境界和才华。

“编辑大家”全是具有大美修养之人,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的文化景观浓缩于纸墨之中,使其编辑的图书蕴藏着脉动的生命。张元济在整理古籍当中,会从古籍版框的宽紧去领悟古人的人生观。他强调在影印古书时要注意“书板上下左右俱宜宽展,否则蹙紧眉头,令人一见烦恼。此于人生甚有关系,不仅系于书之格式也。”他反对出版界的粗制滥造,不讲究形式之美并斥之:“今之为是业者,借口与推广文化,谓出版之事不惟其精而惟其廉。于是方寸之册,字盈亿万,纸粗墨垢,触目生厌,装制陋劣转散落……此直划灭文明而返于草昧之途耳。”他编印的《续古逸丛书》开本为大三开,采用厚质精白宣纸,书面为染古色纸,外套深蓝色布函,精致典雅,真正做到了“为古书续命”。

编辑真正具有真善美的创造性劳动,深刻影响着著作的质量。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江晓天抓创作,推出《红日》《红岩》《创业史》《李自成》;工人出版社的何家栋加工整理《我的一家》《刘志丹》;群众出版社的李文达加工整理《我的前半生》等。这些优秀的作品得以出版传世、教育一代代青年人,都是长久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典型例子。

有人把出版好的作品比作采金,他们形象地比喻:作者工于采掘,编者善于洗炼;作者熟知矿藏的部位,编者深谙洗金的艺术。正是作者与编者共同努力,才采掘出闪闪发光的纯金,出版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图书。

三、提高图书编辑美学修养的途经

一名优秀编辑所具备的美的修养,工作中蕴含的美的创造都不仅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自我修炼完善,即坚持自我美育方才达到的。

美育的途径有粗括的,也有精细的,但汇总起来却有共性。

1.培养高尚的人生境界和高远的职业理想

人生境界应包括思想境界、精神境界、道德境界、治学境界、人格境界等等。王国维谈论诗词创作时说“有境界自成高格”,人生如此,编书更是如此。对于编辑来说,每一部佳品力作的完成都是其高尚人格的延伸。当代编辑面对的是一个纷繁的世界,尤其是图书编辑,经常面对着的是经济利益的冲击。高速度快节奏的鞭挞,难免会使人心力交瘁,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书永远都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功能要求编辑无愧于文化传播者的称谓,做到心地澄明,为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呕心沥血、孜孜不倦,这需要有高尚的人生境界做底蕴。首先应抛弃功利之心,把高品位的人格作为一生的追求,日常生活中应胸怀博大、言行磊落、心灵真诚、脚踏实地,对读者具有责任心,对作者具有爱心,对事业具有信心。

高尚的人格与高远的职业理想是相辅相成的。凡是那些在图书出版事业中创造出卓然成绩的人,都必须同时具有高尚的人生境界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如开创我国近代出版宏伟事业的第一代编辑家张元济,他曾放弃“南洋公学”显赫的地位和收入,加盟商务,以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国的图书大业中,并始终把“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作为事业的出发点,用图书实现他以教育救国救民的理想,为实现远大理想,他奋斗一生,从未动摇。在他的努力下,商务印书馆由小变大,终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化机构。他本人也成为出版界的一座丰碑,其才学和成就达到的高度后人难以企及。

2.积累渊博的学识,向优秀的前辈学习

作为一个图书出版工作者,我们理应接续中国出版人的优秀传统,从编辑大家群体中汲取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的知识分子。笔者一再选择近代的商务印书馆作例证,是因为当年的商务印书馆确实拥有一支实力很强的编辑队伍,许多编辑就是著名学者,乃至学富五车的宗师,他们直接著纂图书,并以主动姿态积极参与学术文化构建,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领军者:张元济就是那一代学养深厚的知识分子的代表,矛盾评价他“是一个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人”,“与史学文学都有很深的修养”,又是杰出的古籍校勘专家和版本学家,他带领高梦旦、蒋维乔、庄俞等主持编纂《新编国文教科书》《新字典》等。亲自辑印了价值难以估量的《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庄俞是当时一流水平的学者代表;杜亚泉曾与陈独秀进行中西文化论战,才华横溢;孙毓修率先编纂和翻译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翻译了《灰姑娘》《小红帽》等名篇,成为中国童话的开山始祖;俞颂华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几年间写了近200篇论文,研究国际方面的问题,成为那个时代的国际问题专家;杨端六留学归国,得到张元济的重用,他是金融专家,他编撰的货币、金融史料至今一直是此方面研究教学工作者的必备资料和教科书;陆尔奎费时八载编写出最权威的辞书《辞源》......这批“商务人”有很多是边工作边学习最终成为大家的:著名的编辑家胡愈之中学未毕业到商务当练习生,经过坚持不断地自修,能顺畅地应用几种外语,在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张元济被点翰林后才开始学习英语;杜亚泉自修日文、研习科学……可见不断地学习,才能开阔视野,才能与社会高端人物对话,才能引领潮流,才能有卓识。他们取得的渊博的学识使他们乘上了达到至美至善境地的舟帆。

3.培养美好的心境提高自我文化修养

编辑工作的特点是把那些人类精神文明沉淀的成果,经过殚精竭虑的辛苦操作、精妙入微的构思、大刀阔斧的改造,使其变成美好的精神食粮。但是当今经济大潮中,编辑工作不可避免地具有功利性。当今书市竞争激烈,各类选题几乎穷尽了人们思想所能及的范畴,商业的侵扰、利益的纠缠,使绝大多数编辑陷入困境。面对市场尖锐的挑战,出现焦虑、厌倦的心态,这些都会影响编辑主动性、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更谈不上创造美的作品了。创造良好心境,首先要有稳定的、愉快的情绪,充分认识且认同这项工作,保持豁达的心胸,把追求精品作为目标,不完全被金钱所左右。我们应该确认,功利思想与艺术追求是两回事,编辑的劳动创造出为大众喜爱的图书,自然就会有一定的效益,这与功利主义、功利思想不能同日而语。而作为编辑工作的本质,仍应不能离开艺术追求的本质,应力求超越功利,创造出人类优秀的作品。有成就的编辑不是书斋编辑,书斋编辑只会呆板地看稿或冷冰冰、干巴巴地签订合同;急功近利的商人也创造不出好的图书,他们热衷于挖空心思算成本、统计码洋、拉关系搞销售。优秀的图书编辑应该总是洋溢着自由与浪漫,他们是爱书者,能把全部生命的意义赋予在文化的普及及文明的推广上。

编辑美学修养是审美主体本身需要所决定的,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能力,从而影响读者,逐步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水准,最终使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此做出应有的贡献。

(邓丽萍,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注释:

① 李金正,张健.论图书编辑活动的美学意蕴.《中国编辑》2011.3.

参考文献:

[1] 黄伊.金子一般的心——和大学生谈编辑[J].编辑学刊.1996.4.

[2] 张荣华.张元济评传[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3] 张世海.论诺贝尔文学奖得住与编辑出版业[J].中国出版.2013.5(下)

[4] 李金正,张建.论图书编辑活动的美学意蕴[J].中国编辑2011.3.

猜你喜欢
图书编辑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几个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试析阅读危机下图书编辑的努力策略
万方数字出版下的科技图书编辑业务素质研究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