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并发症分析

2014-09-16 09:13简国庆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栓塞分级动脉

简国庆

河南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新乡 453000

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对患者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1]。目前,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血管外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两种方法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较少的并发症,但具体采用哪种治疗方案,仍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2]。本研究观察血管外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和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04—2012-09在我院诊治的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97例,行血管外显微手术46例为显微手术组,男20例,女26例,年龄41~63岁,平均(51.26±8.34)岁;行血管外介入栓塞51例为介入栓塞组,男22例,女29例,年龄41~64岁,平均(52.03±8.79)岁。所有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瘤2个,后交通动脉瘤48个,前交通动脉瘤26个,脉络膜前动脉瘤3个,大脑前动脉动脉瘤13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9个。均经CT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主要表现出头晕、头痛和呕吐等症状,其中11例出现意识障碍,8例出现单侧视神经麻痹,首次发病82例,二次发病及以上者15例。临床Hunt-Hess分级:Ⅰ级27例,Ⅱ级24例,Ⅲ级36例,Ⅳ级10例。有糖尿病史10例,高血压史41例,心肺功能不全6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要求,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血管外显微手术治疗:经翼点入路,术中开放侧裂池和颈动脉池,使脑脊液释放。沿着颈内动脉进行逆解剖,采用钝性分离法分离动脉颈瘤并夹闭[3]。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前应全身麻醉,并于一侧股动脉进行穿刺,根据动脉瘤直径选择合适的微弹簧圈。对于窄颈动脉瘤,可选择单纯栓塞;对于宽颈动脉瘤可选择双微导管栓塞或支架辅助栓塞[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介入栓塞组恢复良好率82.36%,明显高于显微手术组的69.56%;介入栓塞组偏瘫率9.8%,明显低于显微手术组的19.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植物生存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n(%)]

2.2 2组并发症比较 2组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脑积水、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和精神障碍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因此,及时发现和及时治疗是首要原则[5]。目前,血管外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两种主要方法,血管外显微手术是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最常用治疗方法,而血管内介入栓塞不采用开颅,降低了动脉瘤二次破裂出血的风险,但在不同医院就选择方法的原则上还一直有较大的争议[6]。一般而言,血管外显微手术血管适应证:(1)Hunt-Hess分级为Ⅰ~Ⅱ级;(2)动脉瘤的部位较浅;(3)采用介入栓塞失败者。血管内介入栓塞适应证:(1)Hunt-Hess分级为Ⅲ级和Ⅳ级;(2)显微手术夹闭失败者或患者不适合手术,风险较大者;(3)动脉瘤的部位较深[7]。

血管外显微手术具有术野清晰等特点,能够较清显露动脉瘤的具体位置,且一次夹闭率较高,后期效果既持久又稳定[8]。对于Hunt-Hess分级较低的动脉瘤和颈内动脉瘤,血管外显微手术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对于微导管无法直接到位、颅内出现水肿或瘤体直径<3mm的动脉瘤,也要考虑把血管外显微手术作为首选方法。另外,处于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由于分支较多,在解剖结构上往往不适合血管内介入栓塞,但其部位较浅显,因此,血管外显微手术治疗亦是首选方法[9-10]。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具有无需开刀的优点,降低了动脉瘤二次破裂出血的风险,较适合于病重患者[11]。对于手术耐受性差和Hunt-Hess分级较高的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是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12]。总体而言,血管外显微手术创伤大和住院时间长,但瘤颈剥除干净,经济负担小;而血管内介入栓塞无手术创伤,住院时间短,但瘤颈残留较多,经济负担大。因此,选择哪种治疗方案,应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13-14]。本研究发现,介入栓塞组恢复良好率高于显微手术组,偏瘫率低于显微手术组,但在并发症方面,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脑积水、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和精神障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各有自身的优点、均有良好的疗效和较少的并发症,都可作为临床上的治疗方法。

对于治疗多发性动脉瘤,只要在各种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既可采取一次性血管外显微手术夹闭,也可采取一次性血管内介入栓塞;而对于一些复杂的动脉瘤,在不适合采取一次血管外显微手术夹闭或一次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时,应仔细阅片,预测后期危险因素,在合适的时机考虑联合应用血管外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综上所述,血管外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各有自身的优点,对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较少的并发症,应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单发性或多发性、临床分级水平和医生的操作经验等综合考虑,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1] 王洪生,赵佩林,殷尚炯,等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16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3,36(1):91-93.

[2] 李建明 .弹簧圈栓塞“真正”后交通动脉动脉瘤一例[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4):361-361.

[3] Robinson WP,Baril DT,Taha O,et al.Simulation-based training to teach open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 to surgical residents requiresdedicated faculty instruction[J].J Vasc Surg,2013,58(1):247-253.

[4] 武志超,郑永日,田瑜,等 .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手术疗效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8):5 568-5 570.

[5] 孙正辉,许百男,王芙昱,等 .单侧入路夹闭双侧复杂大脑中动脉瘤[J].中华外科杂志,2013,51(4):377-378.

[6] Negus AC,Occleshaw C,Gentles TL,et al.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 in a four-year-old child:a diagnostic challenge[J].World J Pediatr Congenit Heart Surg,2012,3(4):525-527.

[7] Sridhar A,Tripathi RR,Sundaram M,et al.Mycotic aneurysm complicating a covered stent implanted for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in a child[J].World J Pediatr Congenit Heart Surg,2012,3(3):379-381.

[8] 徐渭,石会,熊叶,等 .不同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比较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3):245-249.

[9] 李宏宇,杨彦吴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体会[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29(6):518-520.

[10] 高岩升,宋来君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对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脑损伤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3):275-277.

[11] Deva R,Peters P,Hall T,et al.Simultaneous repair of a sinus of valsalva aneurysm and a bicuspid aortic valve[J].Heart Surg Forum,2013,16(3):147-149.

[12] 任光阳,王玉玉,李刚,等 .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早期显微手术治疗[J].重庆医学,2012,41(36):3 847-3 848.

[13] 周玮,刘科,朱政鸣,等.CT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1,40(24):2 418-2 419.

[14] Lee PT,Yap KH,McBride K,et al.Intercostal artery aneurysm with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J].World J Pediatr Congenit Heart Surg,2013,4(1):128-129.

猜你喜欢
栓塞分级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三位一体的浙江分级诊疗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256层CT容积扫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