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的“中国边地三部曲”之内蒙古

2014-09-17 20:29李伟
大众摄影 2014年9期
关键词:内蒙古摄影

李伟

我在呼和浩特长大,儿时生长在城市而不是牧区,对草原的印象并不深。大学时开始喜欢摄影,那个阶段对摄影的认识,也还是光影啊、构图啊这些。当时互联网交流出现,在fotoyard上认识了木格、张晓等这些朋友,大家那个时候能做的就是互相发照片看看,分享一些有限的资讯,拍照拍得挺来劲儿的,欲望很强。

《大地》是2008年开始的,那年我辞掉工作去拍照,就想拍两年看看吧,第一想法就是拍内蒙古,乡土这种东西,年龄稍大一点,更多是对自身认识的一个需求。当时我时间比较自由,每年出去拍摄的时间比较多,去年我开始上班,拍的时间比较少,但还是在用假期出去拍摄。

内蒙古在中国北方狭长的地带,地貌差异也很大,呼伦贝尔那边有大小兴安岭,内蒙古西部更荒凉一些,中部则有呼和浩特和包头这种工业城市。走到更远的、很小的地方,才能看到一些表演性少一些,自发性多一些的活动。其实草原的变化是这个时代本身具有的,我们以为一些地方很偏远,少受现代社会文明影响,其实经济发展已经让这些周边的地方都很繁华,没有所谓“原生态”的地方,尤其是近几年,变化速度是很夸张的。内蒙古这么大,我不是在每个地方分配同样多的时间,而是跟随不同地区的民族活动,有一定规划,又不是那么严格。我面对的更多问题是:这是一个我不那么熟悉的文化,我要看很多这方面的相关书籍,查一些地理资料,希望把它做得丰富、厚实,不仅仅是一个视觉的堆砌。我希望《大地》能成为内蒙古这些年的一个见证。

最开始的时候我拍的肖像很多,我喜欢桑德的东西,在摄影记录的方面,肖像确实带有非常直接的人的气息,我在力图避免特别的民俗化。因为人们习惯浪漫化、民俗化的影像,他们会搞得很夸张,采风团会雇牧民赶着马从山头上跑过去,不行的话再跑一遍,年轻一些的摄影人会觉得,这种拍摄方法挺不可思议的。

影像的呈现方式,我的视觉方式肯定还是偏向于年轻人对当代摄影的理解和经验,认识世界的方式与传统的方式不同。我放弃所谓的视觉冲击力,以一种比较平实的方式,这是自己想过的。我的这个方式也不是个讨巧的路子,因为看起来它也不是观念性的,也不是叙事性的,而且拍内蒙古的人也非常多,所以我能出的就是时间,有足够多的投入,这样对内蒙古这个区域的观察才有可能达到一个深度,那我就坚持拍下去。

现在人们手里都有相机和手机,但我以为,摄影是对人们不了解的地带或空间的探索,无论是新鲜感还是其他,你觉得我拍得内蒙古会有点不一样,说明那个地方有你未知的东西,人人有相机,创作者是否能看到、或是试图更深的去发掘。我们对蒙古族真正的生活方式和形态、里面包含的精神和人的东西,根本不了解,我希望更多人可以从摄影以及摄影之外的角度更多地来看、来讨论。

对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兴趣,我开始拍新疆,也计划拍西藏,以后十年如果说我自己有规划的话,我希望是中国边疆三部曲,内蒙古,新疆,西藏,也许后面这十几年就规划出去了,这是我的爱好,也可以说是我的事业。如果再过十年我还在做,它最终会有一定的档案性,但这个档案不是一个完全科学意义上的档案,它不是一个小的项目,我对它期待很大,我希望它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猜你喜欢
内蒙古摄影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