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校行为文化的引导和塑造

2014-09-17 19:18胡娜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职校文明师生

胡娜

如何加强职校校园行为文化的引导和塑造?行为文化是职业学校德育的支点,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层面,也是职业学校可以与产业文化进行对接的最直接的要素。但在目前职业学校德育中,行为文化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还只是停留在制度文化(管理条例、规章制度)的建立和物质文化(校园建筑、硬件设施)的完善,对于行为文化的解析不足,是职业学校学生不能深度理解企业文化、产业文化和行业文化的深层原因。

一、目前校园行为文化的生态分析

行为文化,源于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的构成之中,行为文化处于第二层,通常是指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能够充分体现企业的经营风格、精神面貌、人际关系,是一种动态的表现,也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折射。将之移植到职校校园文化中,既是学校师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之体现,也是校企文化对接的重要内容。

校园行为文化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但又不局限于精神文化的建设。行为文化体现的是一所职业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行为表现,更多地反映出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成果。我们所做的一切德育工作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其目标指向和表现形式往往从行为文化中体现出来。从这一层面上讲,行为文化更能体现德育工作的成效,也是检验职校师生综合素质的一项指标。然而在目前职业学校中行为文化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师生的处事风格、言行举止中,往往不能折射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精神,似乎缺乏一种强烈的“气场”。

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关键

在《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范》和《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试行)》中,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内容已经得以明确。

(一)如何理解职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内容

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与学生常规管理紧密相连,制度和规范是依据,关键是如何内化成师生行为。

一是思想认识。一所学校,需要有一种“校魂”,它能指导全校师生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不懈努力。这个“校魂”,其实就是这所学校行为文化的中心,是全校师生围绕它去开展各项工作、举办各种活动的标杆;这个“校魂”的作用还在于能让一所学校的师生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旦学校的“校魂”确定并起作用,身为学校的一员在做每一件事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依据一种原则,知道什么样的事能做,什么样的事不能去做。

二是日常行为。思想决定行动,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判断:这所学校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好,那所学校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不好。这是为什么?是不是以点概面?其实,这是我们接触一所学校的个体而得出的一个整体性的印象,也就是用行为文化的相关内容和标准去检验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当文化成为一所学校的“习惯”的时候,我们说,这所学校行为文化的建设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二)如何检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成果

说来容易做时难,要让广大师生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把校园文化和德育理念内化成自己的行动,不是件容易的事。反之,如果一所学校把平时的日常小事归纳为做人、做事的“大事”的话,这种正能量带来的成果就会十分丰硕。

要检验一所学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成果,其实不难,可以在一些小事上得到体现:一是学生的礼节。表现在语言上,是不是常常使用文明用语而摈弃粗言秽语,遇到师长是不是主动打招呼而不是视而不见;表现在行动上,不争抢过道,能主动让遇到的师长和同学先过,等等。二是学生的生活习惯。表现在不随手丢弃垃圾、不践踏花草、走路靠右行;在食堂、图书馆、电化教室要主动排队、不大声喧哗等等。三是学生的做事风格。主要表现在讲究团队精神,自觉维护团队荣誉、维护学校形象。

三、职校行为文化的引导和塑造

从笔者所在职校来看,行为文化的建设可以从实施“修身教育”小事工程入手。“修身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不宜定得太高、太大,否则只讲理想不讲功利、只讲超越不讲现实、只讲“应然”不讲“实然”,容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在学校德育活动中难以达标。

(一)“修身教育”的内涵

“修身”主要指自我修养、自我教育,修身一方面强调自我约束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强调,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主体能动的道德修养。因此就道德教育的意义而言,“修身”不在于规范的灌输,而在于强调“外在”向“内在”的转化,在于“自修”即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能力。

“修身教育”是一个系列工程,它包括“讲究卫生”“爱护公物”“勤俭朴实”“文明语言”“孝敬父母”“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友善”等内容,具体实施时,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细化为“文明就餐”“文明充水”“文明午休”“文明行走”“文明集会”等等。

(二)开展“修身教育”系列活动的步骤

学校实施“修身教育”工程,要充分结合新生军训、入学教育等活动,让学生理解《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范》和《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试行)》。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做一名有“德性”的合格公民。

活动一般分为四个步骤:1.活动动员。每开展一项活动,我们可以利用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这一机会,进行该主题活动的总动员,结合目前学校相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全校师生提出具体要求。2.宣传贯彻。学生管理部门将国旗下讲话(有的还附有讨论题)印发给各系部、各班主任,班主任利用班会或晨会的机会,组织本班学生学习国旗下讲话内容,针对本班实际,制订实施计划;各团支部组织出好与活动主题相应的黑板报;校广播站及时宣传报道活动中的先进个人及先进事迹,鼓励同学争做合格公民。3.组织实施。各班团支部、班委会根据制订的活动计划,有序地开展修身活动;学校及各班精神文明监督岗对与本主题有关的情况进行检查记载;班主任随机抽查,并随时关注班级量化考核得分情况,发现共性问题,及时召开主题班会或专题讨论会,澄清学生的思想认识,发挥学生内在积极因素的作用,努力规范学生行为。4.总结表彰。从活动动员到活动总结,往往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各班写好活动总结由各系部汇总到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学校根据导护记载及书面总结材料,召开总结大会,表彰一批在“修身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

(三)实施“修身教育”工程的成效

“修身教育”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丰富且不宜生搬硬套。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某一活动。比如发现一段时间后学生中又出现了浪费现象,我们便有目的地开展“勤俭节约”的养成教育。一般来说,两至三年一个周期,使每一个在校学生都能在系统的“修身教育”活动中得到教育和启发,自觉养成做合格公民、做文明人的习惯。

在学校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实施“修身教育”工程的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1.“文明做人”的理念得以形成。校园内使用“请”“你好”“对不起”等文明用语成为习惯,边吃零食边丢垃圾的行为得到遏制,购餐自觉排队、用餐桌面清洁的风气随之形成,师生在校园内能自觉做到走路右行、不占道、不抢道,教室能够保持卫生、整洁,学生宿舍内务整齐划一……这一切的一切,无不透露出一种信息、显示出一种文化。2.“团队意识”成为师生做事的一种标杆。在升旗仪式、集会等集体活动中,学生能自觉维护团体形象:不喧哗、队伍整齐、活动场地不留垃圾,展现的是“班风”;校外活动中师生的这种行为常常给人留下“文明集体”“训练有素”的印象,展现的是“校风”。

(四)行为文化建设的规律和途径

笔者通过“修身教育”实施的效果,总结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一种规律和途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首先,学校需要确立和推广“文化立校”的思想。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得到思想熏陶,能够说文明话、做文明事,这只能说是学生的文明行为,还不能说是一种文化。怎样才能由“行为”而“文化”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师生在某种理念的影响下自觉地规范自我言行,二是师生的行为能够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由此可见,要建设校园行为文化,必须首先树立某种“文化立校”的思想,全校师生在这一思想的指导和影响之下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广泛的、持久的宣传,使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与之相配套,让这种“文化立校”的思想在师生的脑海中扎根,从而逐步认同这种思想,并自觉地进行弘扬和传播。

其次,需要有“修身教育”之类的配套活动加以推进。只有当师生参与到类似实践活动之中,不断地从中感悟和体会,才能对学校文化建设投入真情实感。笔者所在学校推行的“值周”制度是与“修身教育”相配合的教育活动。学生在值周过程中,通过“管理”而亲身感受“文明行为”的光荣和重要,当一个学生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时,他(她)就会减少自己随手丢垃圾的次数;当学生帮同学重新排放自行车的时候,就给他(她)今后在公共场所有序排放车辆留下了概念。

再次,在活动中要不断进行宣传和深化。要让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成为“文化立校”的践行者,还需要对活动进行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氛围,扩大活动的效果。我们在活动中进行民意调查,从而加深师生对活动的理解;我们表彰活动中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让做得好的个人和集体得到肯定,也让其他人感受到正能量的气息,并加深对活动的感悟。宣传和推广使得相关活动的内涵得以延伸,正气得到弘扬,行为也随之固化、深化。

在这种“文化立校”思想的指导下,教职员工全员参与,把日常小事都当作“辨明道理、修身做人”的大事,“播种的是习惯,收获的是品格”,“播种的是行为,收获的是文化”,通过一段时间一个战役式地开展相关活动,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得以落实,优良的校风得以彰显。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职校文明师生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