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技术在经S1骶髂螺钉置入角度设定的应用

2014-09-18 19:47李钰军陈锦玉郭云峰余谦
右江医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三维重建

李钰军 陈锦玉 郭云峰 余谦

【摘要】目的利用CT技术重建国人正常骶髂关节,测量S1骶髂螺钉在冠状面和水平面上置钉角度,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共30例患者,进行成人骨盆64排螺旋CT扫描,利用CT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在冠状面及水平面上测量S1骶髂螺钉最佳头偏角、腹偏角及安全置钉角度,比较不同性别(男性16例、女14例)和侧别(左、右)因素的差异。结果经S1骶髂螺钉钉道最佳头偏角、腹偏角以及两者允许角度,按左右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男女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T技术可术前测量骶髂螺钉植入角度,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术者可忽略患者性别、侧别差异,依据健侧的数据可确定患侧置钉角度。

【关键词】骶髂关节;骶髂螺钉;CT;三维重建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4.04.003

骶髂螺钉为骶髂关节提供足够稳定性,生物力学性能优于其他常用内固定物。但置钉术中易损伤重要血管神经,国外学者报道穿钉术造成血管、神经损伤率高达15%。为提高置钉精准度、减少手术并发症,我们通过正常国人骨盆CT扫描图像获取骶髂螺钉置钉相关数据, 探讨此法对骶髂螺钉植入角度设定的应用价值。1材料与方法1.1数字化模型建立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本院行骨盆64排螺旋CT扫描资料,患者因腰腿痛、髋部病变及骨盆髋臼骨折等原因行CT扫描,已排除骶髂关节骨质病变及扫描中体位异常者。研究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共获30例结构正常骨盆CT扫描数据,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6~64岁,平均42岁。扫描条件: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50 mA,层厚为1.0 mm。扫描结束后行间距1 mm重建,重建阈值为300 Hu,重建骨盆三维图像。

1.2骶髂螺钉钉道设定采用CT后工作处理台图像处理,取经S1椎弓根、骶翼与椎弓根连接部中轴的冠状面和水平面图像。在相应图像上取一定位线使之与S1椎弓根中轴线相重叠,该线即为骶髂螺钉在冠状面和水平面最佳钉道方向。定位线与髂骨后外侧面交点为最佳进针点。定位线在冠状面和水平面上与骶椎体左右轴线的夹角即为钉道最佳头偏角、腹偏角。冠状面、水平面上经过最佳进针点作S1椎弓根最窄处两边缘两点的切线,两切线夹角即头偏角、腹偏角允许角度(如图A,图B)。

【摘要】目的利用CT技术重建国人正常骶髂关节,测量S1骶髂螺钉在冠状面和水平面上置钉角度,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共30例患者,进行成人骨盆64排螺旋CT扫描,利用CT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在冠状面及水平面上测量S1骶髂螺钉最佳头偏角、腹偏角及安全置钉角度,比较不同性别(男性16例、女14例)和侧别(左、右)因素的差异。结果经S1骶髂螺钉钉道最佳头偏角、腹偏角以及两者允许角度,按左右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男女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T技术可术前测量骶髂螺钉植入角度,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术者可忽略患者性别、侧别差异,依据健侧的数据可确定患侧置钉角度。

【关键词】骶髂关节;骶髂螺钉;CT;三维重建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4.04.003

骶髂螺钉为骶髂关节提供足够稳定性,生物力学性能优于其他常用内固定物。但置钉术中易损伤重要血管神经,国外学者报道穿钉术造成血管、神经损伤率高达15%。为提高置钉精准度、减少手术并发症,我们通过正常国人骨盆CT扫描图像获取骶髂螺钉置钉相关数据, 探讨此法对骶髂螺钉植入角度设定的应用价值。1材料与方法1.1数字化模型建立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本院行骨盆64排螺旋CT扫描资料,患者因腰腿痛、髋部病变及骨盆髋臼骨折等原因行CT扫描,已排除骶髂关节骨质病变及扫描中体位异常者。研究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共获30例结构正常骨盆CT扫描数据,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6~64岁,平均42岁。扫描条件: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50 mA,层厚为1.0 mm。扫描结束后行间距1 mm重建,重建阈值为300 Hu,重建骨盆三维图像。

1.2骶髂螺钉钉道设定采用CT后工作处理台图像处理,取经S1椎弓根、骶翼与椎弓根连接部中轴的冠状面和水平面图像。在相应图像上取一定位线使之与S1椎弓根中轴线相重叠,该线即为骶髂螺钉在冠状面和水平面最佳钉道方向。定位线与髂骨后外侧面交点为最佳进针点。定位线在冠状面和水平面上与骶椎体左右轴线的夹角即为钉道最佳头偏角、腹偏角。冠状面、水平面上经过最佳进针点作S1椎弓根最窄处两边缘两点的切线,两切线夹角即头偏角、腹偏角允许角度(如图A,图B)。

【摘要】目的利用CT技术重建国人正常骶髂关节,测量S1骶髂螺钉在冠状面和水平面上置钉角度,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共30例患者,进行成人骨盆64排螺旋CT扫描,利用CT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在冠状面及水平面上测量S1骶髂螺钉最佳头偏角、腹偏角及安全置钉角度,比较不同性别(男性16例、女14例)和侧别(左、右)因素的差异。结果经S1骶髂螺钉钉道最佳头偏角、腹偏角以及两者允许角度,按左右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男女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T技术可术前测量骶髂螺钉植入角度,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术者可忽略患者性别、侧别差异,依据健侧的数据可确定患侧置钉角度。

【关键词】骶髂关节;骶髂螺钉;CT;三维重建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4.04.003

骶髂螺钉为骶髂关节提供足够稳定性,生物力学性能优于其他常用内固定物。但置钉术中易损伤重要血管神经,国外学者报道穿钉术造成血管、神经损伤率高达15%。为提高置钉精准度、减少手术并发症,我们通过正常国人骨盆CT扫描图像获取骶髂螺钉置钉相关数据, 探讨此法对骶髂螺钉植入角度设定的应用价值。1材料与方法1.1数字化模型建立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本院行骨盆64排螺旋CT扫描资料,患者因腰腿痛、髋部病变及骨盆髋臼骨折等原因行CT扫描,已排除骶髂关节骨质病变及扫描中体位异常者。研究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共获30例结构正常骨盆CT扫描数据,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6~64岁,平均42岁。扫描条件: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50 mA,层厚为1.0 mm。扫描结束后行间距1 mm重建,重建阈值为300 Hu,重建骨盆三维图像。

1.2骶髂螺钉钉道设定采用CT后工作处理台图像处理,取经S1椎弓根、骶翼与椎弓根连接部中轴的冠状面和水平面图像。在相应图像上取一定位线使之与S1椎弓根中轴线相重叠,该线即为骶髂螺钉在冠状面和水平面最佳钉道方向。定位线与髂骨后外侧面交点为最佳进针点。定位线在冠状面和水平面上与骶椎体左右轴线的夹角即为钉道最佳头偏角、腹偏角。冠状面、水平面上经过最佳进针点作S1椎弓根最窄处两边缘两点的切线,两切线夹角即头偏角、腹偏角允许角度(如图A,图B)。

猜你喜欢
三维重建
互联网全息位置地图迭加协议与建模制图技术
品析“飞利浦公司”基于单目视觉的三维重建技术专利
无人机影像在文物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光编码技术在犯罪现场重建中的应用
大规模壁画拼接:使用moving DLT的新尝试
一种脑切片图像分割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