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用粘虫胶的防治原理

2014-09-18 16:10苗力吴继文唐菁菁宋伟峰3肖杰李娟
吉林农业 2014年9期
关键词:防治原理

苗力+吴继文+唐菁菁+宋伟峰3+肖杰+李娟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加剧,逐渐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往药物防治虫害造成的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方面。林业用粘虫胶会取代一部分化学药物防治虫害,效果显著。本文介绍了粘虫胶防治原理。

关键词:粘虫胶;防治;原理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7-86-1

林业有害生物中的虫害是影响林业生产的主要危害之一。以往防治虫害方法上应用常规化学防治技术,效果虽“立竿见影”,但在消灭森林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生物天敌,还造成空气、土壤和水体污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良好与身体健康的辩证关系,无公害防治虫害方法便应运而生。利用粘虫胶防治林业虫害便是一个好方法。

该项防治技术使用的是北京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粘虫胶和引诱剂。防治地点位于长春市苗力苗木花卉绿化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

1防治具有沿树干上下爬行转移的害虫

1.1防治害虫种类

包括为害杨、柳、榆等树种的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choff);为害栎、桦、槭、椴、云杉、落叶松等和多种蔷薇科果树的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为害杨、柳、核桃和苹果等树种的杂食性害虫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 Kuwana)等。

1.2防治原理

上述这些害虫有的秋季到树下越冬或春季隐藏到地面产卵,它们的共性是在其生活史中都有沿树干爬行转移的习性。根据这些害虫发生习性,人们研究了阻断害虫行走路径并将它们全军覆没的树干用粘虫胶。防治时间是“清明节”前后,防治对象是被以上虫害侵扰过的乔木树种。

1.3防治方法

在距地面1.2~1.5米之间,最好选择表面光滑的树干,当老树皮特别粗糙或裂缝较深时,要将老皮(含裂缝内的)刮掉,先用宽度为4厘米的白色透明胶缠绕此处2圈,然后在透明胶带上均匀地涂一圈上下宽度为2~3厘米的闭合胶环。此时需要注意的是:防止将枯枝败叶和尘土等粘在胶环上,以免降低胶环粘性,影响防治效果;防止垂枝接触地面,应将垂枝剪除;支有架杆的胶环应涂于架杆与树干接触点上部;若虫口密度大,粘到很多害虫时,必须及时将它们清除并重新涂胶。

2防治具有颜色趋性的飞行害虫

2.1防治害虫种类

蚜虫(Aphididae)俗称腻虫,是等对黄颜色有趋向性的害虫。蚜虫为害多种树木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枝叶,使叶片卷缩,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直至整株死亡。蚜虫繁殖力极强,一年能繁殖20代左右。

2.2防治原理

人们利用蚜虫具有趋色性的特点研究成粘虫板。方法是准备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厚1毫米的硬质正黄色塑料板,用夹子夹住一角悬挂于蚜虫虫口密度大的位置。将胶体均匀地涂在正反两面,这样粘虫板就做成了。放到蚜虫虫口密度大点,效果十分明显,等到粘满时须更换新的,防治时间在蚜虫繁殖期。

3防治气味趋性的飞行害虫

3.1防治害虫种类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ary)、落叶松鞘蛾(、松梢螟(Dioryctria rubella)、白杨透翅蛾(Parathrene tabaniformis)等害虫。

3.2防治原理

某些害虫体内分泌并释放产生出带有气味的化学物质,如松梢螟(Dioryctria rubella)、白杨透翅蛾(Parathrene tabaniformis)等害虫,能够引诱同性或异性的化学物质称为信息素,人工合成物(除趋避作用的)称为引诱剂。利用粘虫胶与引诱剂相结合防治害虫,防治时间一般在成虫高发期。

3.3防治方法

准备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厚0.5厘米的白色塑料板,将粘虫胶均匀涂在单面上,分别沿2条长边每6.3厘米取2点,然后对边2点相连,将该板折成3张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与第三个长方形相连,形成一个三角柱体,引诱剂悬挂在中间,这样粘虫胶诱捕器就做成了。

根据害虫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应用粘虫胶或与引诱剂相结合防治虫害,能够避免使用化学农药,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对环境和人畜友好、安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该胶无渗透现象,无刺激性气味。践行“预防为主”的防治理念,改变以往“灾后治理”的被动局面。各地推广速度很快,发展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作者简介:苗力,本科学历,北方绿化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及生物防治技术;通讯作者:唐菁菁,长春市南关区园林管理处,研究方向:园林技术。endprint

猜你喜欢
防治原理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基于电力系统备自投实现功能原理概述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