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虎之乱

2014-09-18 09:55白川静著吴守钢译
中外书摘 2014年9期
关键词:景公季氏齐景公

[日]白川静+著+吴守钢+译

孔子一再抛弃自己的祖国而亡命流浪。这不是单纯的启程去外国旅游,孔子的流亡短的数年,时间最长的一次竟至十四年。

有关第一次流亡的事情,据《孔子世家》的记载是在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昭公要从三桓夺回君权而进行政变,因失败逃亡于齐。昭公出奔以后不久,鲁侯成了空位,鲁国陷入了内乱状态,所以,孔子前赴齐国,当了高昭子的家臣,以谋接近景公。孔子说过:“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今译:“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见《论语·子路》)在准备答应公山弗扰的招请时,曾对子路如此说过:“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今译:“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建设一个东方的西周。”见《论语·阳货》)“苟有用我者”“如有用我者”,不管对方是谁都可以。对要侍奉的对象,应该有选择的自由。那是一个即便对世袭的君臣也谈不上需要殉节的时代。所以,流亡是孔子自身的缘故。

流亡齐国,大概是在阳虎专制时期(前505年)。在此,我们有必要先对鲁国的政情加以一瞥。当时鲁国的君权已经走向衰弱,历代的君王以昏君居多,所以,桓公(前711年至前694年)之后的孟孙、叔孙和季孙“三桓”长期把持政权,国土和军队大部分都掌握在他们手中,但同时,陪臣们也立即掌握了实权,和其他列国一样,以下犯上的风潮特别强盛,政局上经常孕育着危机。虽说昭公19岁已经即位,但是依然童心未泯,即位后马上去朝贡楚国和晋国,持续着屈辱的外交,招致了内外双重侮辱。即使是“如有用我者”而求官心切的孔子,也觉得难以侍奉。

那时候,贵族之间盛行着斗鸡和赌博。季平子和邱氏偶然为斗鸡的事情发生了争执,这连锁性的纷争不断扩大,甚至使昭公也受到了牵连。结果,季氏被挫败,暂求降服,而邱氏态度强硬,谈判陷入了僵局。预感到危机的三桓相互联合,使得昭公不得不亡命出走。接受了昭公流亡的齐国,在第二年攻打鲁国,攻取了郓城,并让昭公留在了那里。值得注意的是,并没有史迹显示孔子前往过郓城。

昭公就成了齐国的人质,齐国还对鲁国内政进行干涉。于是,就有了计划赶快让昭公归国的运动,或者让昭公迁往晋国的设想。不过,这些举动不仅都以失败告终,而且,与此相关联的人也都先后神秘而死。在这背后可以想象存在着阳虎的一双无形之手。昭公后来被迁往乾侯的地盘,流亡七年之后,在这块土地上去世(前511年)。随行的是鲁国大夫仲孙氏的族人,叫子家驹。据《左传·昭公五年》的评说,昭公失政,原因之一在于没有重用这个子家驹。《左传》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并没有谈及孔子。昭公流亡他乡时,孔子才刚36岁,还没有因为这次政变不得不决定去留那样的实力。孔子的流亡生涯还要在这后面,理由也完全不同。

有关孔子在齐国的流亡生涯,《论语》里有数条记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见《论语·述而》)

今译: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并说:“想不到音乐之美竟有如此境界。”——译者注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见《论语·颜渊》)

今译:齐景公问政。孔子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粮食再多,我能吃到吗?”——译者注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见《论语·微子》)

今译:齐景公谈到对待孔子的礼遇时,说:“要我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我做不到,我可以用季氏和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孔子了。”于是,孔子便离开了齐国。——译者注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年)的周朝,王子朝多年的叛乱终于告一个段落。

景公(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五十八年,年少即位,从年龄上来说,应该是孔子的长辈。当时的齐国,崔杼专制,杀了庄公,扶持庄公的异母兄弟景公为帝,不久庆封又灭了崔氏夺回了政权。就是这个庆封又被田氏和高氏追逐逃往吴国,接着高氏被灭,成了田氏的天下,被称作贤相的晏婴(平仲)于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去世。

如果孔子是随着昭公一起去齐国流亡的话,那时是景公三十一年,孔子36岁,而景公大概还没有到五十岁的年龄,晏子也还健在。景公肯定不会以和三桓的季氏、孟氏一样平等的待遇来迎接这个年轻流亡者孔子的。

齐景公把尼溪一带的土地赐给孔子以迎接他的到来,但是,遭到了晏子的反对。这个故事在《墨子·非儒篇》及《晏子春秋》第八卷有数条相关记载。《孔子世家》里也有类似的文章。这个时候的晏子论及儒者,称其妄自尊大,无资格作为政治指导者;那礼乐说不过是奢谈,厚葬久丧有害民事,只注重外表而无实际内容。据《墨子·非儒篇》说,孔子因为在齐国没有受到重用而愤愤不平……

那么孔子到底是什么时候去往齐国的呢?也许,孔子前往齐国与阳虎的专制(前505年)有关,孔子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是在这个时候。曾经是季氏家臣的阳虎,却囚禁了季桓子,强迫季桓子与己盟誓,专了季氏的政。这就是《论语》里记载着的阳货(阳虎)这个人物。他以前就已经知道了孔子的名声,一直想召见孔子,打算收在自己的麾下,但是,孔子总是躲开,避而不见。有一次,阳虎把一头蒸熟的猪送到了孔子的家里以求一见。从礼仪上来说,收到了有地位的人的礼物应该去拜访还礼,而孔子趁对方不在家的时候,前往拜谢。然而,不巧,在半路上和这个人照了面。马上被阳虎喊住:

“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今译:“来,我有话要跟你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endprint

今译:“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明智的吗?”

对此,孔子又不得不回答说:“这是不明智的。”于是,阳虎道: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今译:“时间一天天过去,年岁是不等人的。”

阳虎用这诗一般的语言来劝孔子走上仕途。孔子作了模棱两可的回答:“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说完以后,就急忙离开了。这则能在《论语·阳货》篇里读到的故事在《孟子·滕文公下》里也有记载,所以说,孔子受到这个人邀请是确有其事的。

阳虎专制统治是在定公五年(前505年),孔子这时候是48岁。不仅已经有了能干的弟子,而且在政治批判和对知识社会的影响力上,都使为政者觉得诚惶诚恐。阳虎说的“好从事而亟失时”,就是指孔子至今为止一直在寻求仕官之途,却始终未能得以实现的事情吧。孔子当时还没有做过官。

孔子对这个专制者没有什么好印象。然而,和阳虎同样据费邑反叛的公山弗扰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引起了子路不快的故事,在《阳货》篇里可以找到。两人相比,阳虎倒是一个非常有为的人物,教养很好,他和孔子对话时,使用的词语都是押韵的,如“宝”“邦”“事”“时”之类,优美有如诗歌一般,那“日月”的一段话也如诗篇一样。《孟子·滕文公下》里记载着阳虎的一句格言:“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出现在《左传》中的是三年以后失势下台的阳虎,偷盗了象征鲁侯地位的宝玉大弓逃往齐国,以后又活跃在宋、晋等国之间,是个很有政治手腕的人。听说后来孔子在流亡中,在匡遭到围攻也是因为被当地人错认是阳虎的缘故。阳虎是一个与孔子之间有着理不断的缘分的人物。可以想象,这个人对孔子多少是抱有一点儿幻想的。

《春秋》里记载阳虎失势亡命一事是“盗窃宝玉、大弓”。阳虎失势以后,离开了鲁国的都城,来到了被齐国归还了的郓城和阳关,从那里发号施令。后被齐国逮捕,又逃脱,出奔宋国,并投靠晋国的赵氏时,孔子说:“赵氏其世有乱乎”(译文:“赵国恐怕又要遭受阳虎的祸乱了。”见《左传·定公九年》),把他看作是一个危险人物。这以后,阳虎大显身手之事在《左传》里屡有出现,其中,在“哀公九年”的一条里,赵氏为出兵救郑,与史墨、史赵等一起占卜,阳虎根据《周易》,力说不利。

从与孔子之间的一问一答所使用的韵语及使用卜筮来看,阳虎也许也是一个以儒为重的人。《孟子》里能引用他的格言,其意大概也在此吧。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有一条写道:“阳虎议曰:‘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之;不肖,则饰奸而试之。逐于鲁,疑于齐,走而之赵,赵简主迎而相之。左右曰:‘虎善窃人国政,何故相也?简主曰:‘阳虎务取之,我务守之。遂执术而御之。阳虎不敢为非,以善事简主,兴主之强,几至于霸也。”(今译:“阳虎议论说:‘如果君主贤明,就竭尽心力来侍奉他;如果庸碌无能,就隐蔽邪恶试探他。他在鲁国当官,被驱逐出来;在齐国又受到了怀疑;最后投奔赵国,赵简子让他做了宰相。左右大臣劝谏说:‘阳虎最擅长窃取国政,为什么要让他担任宰相?赵简子回答说:‘阳虎会尽力窃取国政,我就会尽力保住国政。于是,用权术控制阳虎。阳虎不敢为非作歹,一心为赵简子做事,使赵氏强盛,几乎称霸天下。”)他是以难以受旧有世臣模式束缚而闻名的人物,而且,阳虎在鲁国和齐国时分别提拔培养了三个人。在他从鲁国逃亡时,这三个人加入了搜捕他的队伍;当他从齐国出奔他乡时,他提拔的齐国的三个人也对他弃而不顾,这一段他对赵简子谈起的故事也在同一篇里。看来他也有自己的门下之徒。

由此,我们多少可以推测到孔子之所以要避开阳虎的原因。当时,也存在着有如孔子一样生活的人物。尽管并不一定如孔子那样高高地举着理想主义的大旗,但是生活方式却是一样的。不仅具有古典的教养,有着门下桃李,而且,还挑战世族政治并夺取政权,以四海为家,失败之后四处流亡被称作盗贼。孔子在第二次流亡生涯的时候,阳虎正活跃在北方,而孔子却在南方寻求着自己的归宿。可以说这是一对竞争对手。因为阳虎在鲁国成功地独当一面,也就没有了孔子的立锥之地了。《列子·杨朱》篇就明言说,孔子“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孔子流亡齐国的理由及时期了。不过,两年以后,当阳虎也流亡来到齐国时,孔子又不得不离开齐国,再回到鲁国去了。所以,我把去齐国流亡的时间放在了公元前505年至前502年之间,也就是在孔子48岁到51岁之间。景公这时大概在六十岁左右。这样故事才显出其逻辑性。被评定为阳虎的对立者的孔子,在阳虎亡命出走之后,当然成了鲁国上上下下引人注目的存在了。不过,孔子再怎么春风得意也没能持续三年,孔子为什么会失败呢?我认为,孔子虽然是革命者,但是难以被称为革命家。孔子不具备阳虎那样的政治手段。endprint

猜你喜欢
景公季氏齐景公
有话如是说
季氏姐弟:华人中的翘楚
晏子劝戒
被嫌弃的齐景公
千虑一得
晏子施妙法救了齐景公
忠直不迂
——晏婴(二)
探究“称谓”背后的深意
——以称谓为教学切入口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中不可忽视的三个细节
甘为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