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南京城墙

2014-09-18 03:58沈安娜
新青年 2014年9期
关键词:台城城门城墙

沈安娜

南京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廓四重城墙构成。其中,南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亘达35.267公里,比首都北京的古城墙还长出2.267公里。最近笔者来到南京采风,专门对城墙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才发现南京城墙分为好多段,最为著名的是台城。还有像中华门,清凉门到国防园的一段,是南京人最长游览的地方。台城位于玄武湖南岸,鸡鸣寺之后,东端与明都城相接,西端为一断壁,这段城全长253.15米,外高20.16米,下以条石为基,高7.36米,基石上的城砖高12.8米。走在台城,能全揽鸡鸣寺,古寺宝塔,巍然耸立,不愧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台城之北乃是玄武湖,是历代帝王的后湖。站在台城玄武湖尽收眼底。台城实在是观南京之不二选择。据史料记载: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历时21年之久。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所以,现在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

南京的城墙,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我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

早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企图进一步吞并楚国,他看中了位于现在南京中华门的长干里一带,召见他的谋士范蠡监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当时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占地面积也只有6万平方米,称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又在南京清凉山(又叫石头山)筑城,称为“金陵邑”,这也是南京又称“金陵”、“石头城”的来历。到了公元前211年,孙权又在金陵邑故址构筑“石头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历史遗存“鬼脸城”,这是当时的军事要塞,它依山为城,因江为池,地势十分险要。在南京,随处可见高大的城墙,这都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城墙高得令我叹为观止。在城墙根下行走,人的身影就显得非常渺小。

南京明城墙初建时一共开了13个城门,后来历代各有所堵塞或新开,因此在地图上留下了许多城门的名称。如果不仔细地梳理一下历史,还真说不清楚各城门的来由、建立的年代和最后的结局。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把南京的13座城门按逆时针方向编成了顺口溜:“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依照这个顺口溜的顺序,我从三山门开始为大家介绍吧。

从水西门大街出发,向东行驶,通过护城河后,即到了第一个城门:水西门(原名三山门)。三山门位于城墙西段,现水西门大街东端护城河内侧,明初13座城门之一,俗称“水西门”。该门原为南唐都城以及宋、元金陵城的“龙光门”,也称水西门、下水门。明洪武初年直接利用了这座旧有的城门。洪武19年(1386年)重新建造,并改名为三山门。该门有内瓮城三座,四道门垣。城下南侧建有水关一座(即西水关,现已拆除)。该门及附近的城墙已于1958年被拆除。我拍好水西门的遗址后,沿凤台路南行,当一段数百米长的城墙展现在我眼前时,我几乎完全被城墙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的气势所震慑住了。在我眼前,是一条威武的长龙,以其强壮的身躯护卫着生活在这城里的老百姓。墙体高大完整,仿佛望不到尽头似的朝南延伸,蔚为壮观,颇显南京帝王之都的气魄。

走到集庆门大街时,便可见到第二个城门了。集庆门位于城墙西段,现集庆门大街东端护城河内侧。1991年8月至9月,因城市建设和城内小区交通需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东南大学建筑系潘谷西教授设计建设。这是南京最新的一座城门,也是建国后开的第二个城门。该城门具有宋代“过梁式”城门的风格。该城门不对外开放参观。由凤台路行至西干长巷折向东行,城墙亦折向东。继续向东,就到了著名的中华门(原名聚宝门)。聚宝门位于城墙南段,现雨花路北端护城河内侧。该门原为南唐都城至宋、元金陵城的“南门”,洪武初年直接利用了这座旧有的城门。洪武19年重新建造,并改名为聚宝门,其名源于城门外有座聚宝山(今称“雨花台”)。1928年改称“中华门”。该门有内瓮城三座,四道门垣。在13座明城门中其气势最为恢弘。如果是第一次来南京,那中华门则是必去不可的景点之一,可见中华门已成为南京人心目中城门的代表与象征。城门上原有城楼,在1937年毁于日军的炮火。2002年有关部门进行了修复城墙的破损处,并复建中华门城楼。

中华东门、中华西门位于城墙南段,在中华门城门两侧。1931年为改善城南交通状况,以不破坏中华门内瓮城为前提,在该城门东、西两侧设城门开辟车道而成中华东、西两门。中华门东侧,城墙沿着东干长巷向东延伸,到江宁路路口西侧结束。该段城墙保存完好,环境也得到了整治,风景优美。

雨花门位于现江宁路南端护城河内侧。1931年建设宁省铁路时,铁轨由此开门出城至养虎巷口与江南铁路贯通,1958年被拆除。城墙从江宁路东侧处恢复,一直到长乐路路口南侧结束。沿着江宁路北上,城墙与路平行,但因路边建筑遮挡,无法看见城墙。在一个铁门拦着的小路路口,我看见远处城墙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门洞,《南京明代城墙》这本书上没有提到过这个城门,也没有人能告诉我这个城门的名称。我只好自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无名门。继续北上,到长乐路时转向东,即到武定门遗址。

武定门位于城墙东段,现长乐路东端护城河内侧。1933年开此城门,1958年被拆除。虽然看不到城门了,但城门边的城墙仍清晰可见。长乐路路口北侧,城墙恢复,一直延伸到东水关遗址处结束。沿着龙蟠南路北上,即可到东水关。由于路边建筑遮挡,也无法看见城墙。不过,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白鹭洲公园,在那里可以欣赏到该段城墙。东水关位于通济门南边数十米处。现已建为遗址公园,对外免费开放。南京原有两座水关,西水关已全部拆除,所以东水关是仅存的再现明城墙水关建筑的实物,很是珍贵。水关有三层,底层通水,中层和上层是藏兵洞,其中上层的藏兵洞已坍塌。东水关北侧不远处即是通济门遗址。endprint

通济门位于城墙东段,现龙蟠中路通济门桥北端护城河内侧。公元1386年建成,有内瓮城三座,四道门垣,是13座明城门中占地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通济门的瓮城呈船形,造型独特,全国罕见,可能包含了理想主义色彩,气势上也不亚于中华门瓮城,被拆除实在是很可惜的。民国时曾一度改名为共和门,后于1958年拆除。

在挹江门城门内的南边有座小山,据说海拔只有43米,明城墙沿着山势蜿蜒,那就是我曾经在小桃园里欣赏过的城墙,还有那高高耸立的一座古典八角亭,那正是我即将去游览城墙上的一座免费公园。

公园地处挹江门南面,走到挹江门前,映入眼帘的,是公园入口处卧着的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八字山公园”五个大字,周围花草扶疏,还有那里郁郁葱葱的花花草草透过树丛看到的八角古亭。这座山原来叫四望山,它的来历说来话长。在清同治《上江两县志》中记载道:“东吴大帝孙权尝与仙者葛元(玄)(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句容茅山上供奉的那位道家做神仙)共登涉之,“山势崭绝,足供远眺,故名四望矣。” 1932年,为了迎接孙中山的灵柩从中山码头经过此地,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用石头在山腰垒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字,人们就改称此山为“八字山”。

八字山公园地处下关,与绣球公园、小桃园相邻。占地面积约8.5公顷。市规划中,八字山公园是为挖掘和展示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配合内秦淮河风光带风貌区景观建设,而开建的四望山军事要塞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之一。公园有2万平方米绿地向市民免费开放。并且与小桃园景区、绣球公园连为一体,成为“姊妹景区”。沿着山路登上城墙,城墙上面可供游人行走的道路。走在用石头铺设的台阶可直达“四望山”的最高处。一座花岗石牌楼赫然写着“四望山”,山顶上有座八角的四望亭和远处狮子山上的阅江楼遥相呼应,果然是四望山,名不虚传!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建造这座旷世城垣,先后动用民工百余万,开创了明代大规模筑城的先河。城墙根据道家堪舆术、依照天象的南斗六星与北斗七星的聚合形状而建。在被人格化的南斗斗勺内设置为民居;在北斗斗勺内设置皇宫,既符合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民心向背,又保护了元末明初南京城最繁华的区域。更重要的是,道家隐喻在南京城墙建筑语言中的设计思想,满足了朱元璋秉承的封建帝王皇权“至高无上”、“永为人主”的欲望。

南京城墙是南京地面建筑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也是全国乃至世界最长、规模最大、最为奇特的都城砖石构造的城墙。被誉为“学识渊博、著作精核”的明代学者顾起元曾惊叹道:“吾行天下,未见有坚厚若此者也。”600多年来,南京城墙以其独特、无声的建筑语言,向世人昭示着昔日的辉煌和历史的沧桑。如今,南京城墙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南京城墙,已被列入南京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endprint

猜你喜欢
台城城门城墙
城门城门几丈高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残破的城墙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虞山城门
东汉城门校尉略论
关于“台城之炬”的双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