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运用课堂讨论 切实推进高效课堂

2014-09-19 12:16王宏明陈金凤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内容课堂教师

王宏明 陈金凤

近日,笔者参加了一个同课异构公开课的评比活动,深感滥用讨论、无端合作的现象在有些课堂上已经成灾,很有必要纠正一下。

一、课堂讨论流于形式的表现

1没有疑问却滥用讨论

一位教师的公开课上的是诗歌鉴赏复习的习题课,教师课堂上主要讲解作业。在分析一首诗歌的时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对诗句中的表达技巧回答得不太流利,而事实上当时坐着的学生中已经有好几个准确说出了答案。但教师对这些正确的声音听而不闻,依然安排学生进行讨论:大家看看都有哪些表达技巧?结果是学生叽叽喳喳交谈了一番。答案自然超不过之前几个学生的见解。

教师在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时先不要去开导他;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美表达出来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学生群体中仅仅一两个人对某个问题不敏感,而不是全不懂,这种情况下根本无需讨论。教师此时应该发挥的是引导作用,对学生迟疑之处稍加点拨就可以了,何必要浪费所有人的时间呢。

2有讨论却无呈现机会

有位教师分析诗歌《塞鸿秋·浔阳即景》,学生对“淮山数点青如淀”一句的表达技巧有疑惑,有的说用了比喻手法,有的说没有,还有的说是用了夸张手法。教师就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争论很热烈,不知不觉间就快下课了,教师一看势头不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迅速终止学生的讨论,自己亲自上马,直接分析,把一帮急切地要发言的学生晾在一边。可以想象长此以往,学生讨论的热情一定会消散。

3讨论不能契合问题的关键处

有位教师在讲解贾岛的《雪晴晚望》一诗时,分析:“这首诗妙在写景,请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之妙。”教师没有直接讲解问题,而是先投影出一个学生的答案——诗人写自己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看到云朵、樵夫、夕阳,听到寺院的钟声,有听觉有视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孤苦——让大家讨论点评。

然后学生就看着答案大加讨论,几分钟后,教师让各小组起来点评。于是有学生说:“还看到了山峰和野草,他没有写出来。”有学生说:“还用了白描手法,他没有写出来。”还有学生说:“他对诗人的情感把握不准确。”

大家都能看出来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期望差距甚远。但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恰恰就出在教师身上: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下该生的答案和问题之间的错位关系。学生的思维跑野马是因为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

二、课堂讨论不恰当的根源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动起来,但怎么动,往哪个方向行动,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以上种种课堂讨论不能让人满意,其实都与教师有关。

1教师不理解课堂讨论的必要性

何时需要讨论?应该是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尚不够深入,对问题的理解多样并且对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思考得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彻,就可以设置讨论环节。当学生在自己坚持的路子上走得更加远了,问题暴露得更加彻底了,理由想得更加充分了,达到“愤”“悱”交加的时候,学生进行想法的呈现,教师再做适当的指导,这样的讨论才是有价值的,也才是必要的。无疑而讨论,对概念名词、识记成分比较多的内容进行讨论,是无价值的讨论,没有必要。

2教师不能驾驭讨论的过程

有位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塞鸿秋·浔阳即景》的手法技巧时,也走下讲台,东转转,西转转,偶尔也去听听学生讨论了什么。课后交流时他说:当时看看时间不多了,头脑中就想着怎样迅速结束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讨论内容已经听不进去了。这就是教师在讨论时间的把握上出了问题。但更多的时候,往往是教师死抱住教案不放,对讨论中生成的新问题视而不见,结果是讨论后学生的生成与教师的预设平行发展,不能形成碰撞交汇。

3教师不能高屋建瓴地总结

学生讨论后,必然会呈现自己的思考,这时候教师就要敏锐地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或者准确点出学生答案中的问题,以四两而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迅速走出错误的泥沼。如果在课堂讨论时出现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应该用精简的话点明该答案的关键所在,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

三、开展课堂讨论的关键

恰当开展课堂讨论,要在如何布置讨论话题、把握讨论进度,怎样总结等方面下功夫。

1讨论话题要合适

课堂讨论话题应根据教学内容实际,因时、因材施论。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学生事前对话题经过了一定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体会和感悟,才会有与组员交流和讨论的基础,发言才会踊跃而切题。也正是有了思考的储备,才讨论得深入,才能达到认识的趋同。教师要精心、合理设计课堂讨论的话题。一般来说,概念性和记忆性的学习内容简单易懂,没有讨论意义和价值。而那些属于比较玄而难懂、不大好处理的问题,也不应设计讨论。话题的设计应放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习的难点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讨论,新知识、新观点也就不断涌现和迸发,学生对学习内容才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

2主动介入学生讨论

课堂讨论成败的关键就是教师如何去“导”。讨论不只是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投入,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及时启发、引导。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介入进去,要注意观察与辨别:哪个小组的嗓门最大,争论最激烈。这表明这一组里形成了对立性比较强的观点,思考比较深入了,可以拿出来展示。哪个小组的学生面有难色了?那说明这个小组集体陷入了困境,需要教师去点拨一下,推动讨论的继续进行。哪个小组讨论不热烈甚至没有什么交谈?那说明这个小组的学生比较被动,需要去弄清楚原因。教师在主动介入各个小组讨论时,要把学生的想法及时与自己的预设进行碰撞,提前构思好应对策略,甚至修改自己的课前预设内容。

3课堂讨论不应过度

讨论过度,一是会影响教学进度,有的课堂讨论,学生对问题已有了正确理解,但教师听而不闻,依然安排讨论。二是会导致学生失去对课堂讨论的参与兴趣,有的教师把不需要讨论的内容也搬出来,学生哪里还有获得新知识的乐趣?课堂上的讨论,应根据学生对教材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需要讨论则讨论,切忌为追求形式上的完美,为迎合听课者的心理,不管内容是否需要,刻意安排讨论的做法。

总之,讨论问题是为了深入思考问题,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要把握课堂讨论的度,精心设计课堂讨论问题,积极指导和参与学生的讨论,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上,放在易混淆处。这样的讨论,才是恰如其分的课堂讨论,这样的课堂,也才是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225500)

猜你喜欢
内容课堂教师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主要内容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