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的何宽知县

2014-09-19 07:33冯锡煌
源流 2014年9期
关键词:更夫平远县为官者

冯锡煌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为官者的职责所在。从古亘今,不少清正廉明、勤政爱民、关注民生的好官,都受到后人的赞颂,勒碑悬匾,建祠祭祀而流芳千古。平远县清代知县何宽就在其中之列。

据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版《平远县志·宦迹》:何宽,号勿斋,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县)人,江南经魁(举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任平远县知县。到任时,平远正遇旱灾,赤地千里,禾苗枯萎,百姓纷纷外出逃荒。何宽到任后,立即带上幕僚下乡了解灾情、荒情,稳定人心。仔细询问百姓的生产、生活以及各种作物的收成情况。当他知道当时平远只种水稻,还没有小麦,百姓也不知道如何种植小麦后,马上想办法从外地组织采购小麦种,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种小麦可增加一造收成,解决粮食不足问题,并向大家讲授种麦技术。为了排除阻力,迅速推广小麦种植,又发出告示,对不愿种麦和推广不力者处罚之。从此,平远各乡村开始种小麦,晚稻收割后,整地种植冬小麦,至来年春耕前可收获,每年种两造水稻、一造小麦,增加了粮食产量,增加了百姓的口粮,逃荒者纷纷返乡耕种。为感谢和纪念何宽为百姓引进小麦的恩典,大家把小麦称为“何麦”,一直延续至今。

平远到处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但何知县却不辞劳苦,经常翻山涉水,深入乡间访贫问苦,了解民情风俗,兴利除弊。当他得知民间重男轻女,不愿养女孩,如果产下女婴,就将其溺死这一情况后,便发出告示,严禁溺婴陋俗,一经发现,给予严惩。还下令严禁迷信风水、为求吉地而掘冢暴棺的恶习。

何宽为政清廉,关心群众疾苦,他常说:“县令与民最亲,吾视所当者为之而已。”自己日常清贫节俭,把一半的薪俸用于救济贫困疾病者。还倡捐俸银,在县衙后山建更楼,购置田亩一石,幕招民丁两名为更夫,每人耕种五斗,其收成为更夫的报酬。从而,县城有了更楼和固定的更夫,一改过去由城内外八甲轮流值班打更、报酬难于落实等问题。

何宽满腹经纶,能诗善文,以其任平远知县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还有当地的民情风俗为题材,著有《割麦》等诗篇。

康熙四十六年(1707),何宽辞职,全县百姓再三挽留却留之不得,何宽作《别诸父老》诗两首,与平远百姓依依惜别。

竹马来迎日,便想出门时。

直道民何古,家声我未堕。

有田须早种,可忍莫兴词。

去矣毋相念,新侯甘雨随。

何宽在平远为官短短一任,却随时关注民生问题,深得百姓的拥戴和怀念,平远人民年年种植何麦时,就会想到他。于是在县衙的后山建何公祠,年年焚香祭祀,同时把他的政绩记在《平远县志》上,流芳后世。

封建时代的知县何宽关注民生的事迹,也可作现代为官者的借鉴。endprint

猜你喜欢
更夫平远县为官者
广东省平远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古代为什么要打更?
闲话旧时打更声
闲话旧时打更声
从儒家政治文化中观为官之德
为官当戒“三气”
为官者的“从头到脚”
为官者的“清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