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吕端的政治智慧

2014-09-21 06:26晏建怀
公务员文萃 2014年7期
关键词:赵光义寇准宰相

晏建怀

毛泽东曾诗赠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里面所提到的吕端,是北宋有名的宰相。

宋朝是文人的天下,士大夫历来瞧不起考不上进士而靠祖上的荫德入仕者。吕端靠父亲的关系当上小官,步步高升,领导满朝状元、进士出身的文人士大夫,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不拘小节大智若愚

据宋代僧人文莹《玉壶清话》记载,赵光义决意任吕端为宰相之前,曾在一次宫中宴会上,特作《钓鱼诗》赠吕端,诗中有“欲饵金钩深未到,磻溪须问钓鱼人”之句,把吕端比作周文王身边的姜子牙,暗示将拜他为相,可见赵光义对他的倚重和信任。然而,吕端却和诗道:“愚臣钩直难堪用,宜问濠梁结网人”,以钓鱼无术来比喻自己不堪宰相重任,请求赵光义另访贤达。后来,当赵光义把这个想法对近臣说出来时,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赵光义却斩钉截铁地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至道元年(995年),赵光义最终拍板,提拔吕端为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算是正式拜他当了宰相。

吕端的“糊涂”主要是不和人计较。有一年,枢密使李惟清被赵光义从掌管全国军事的位子上换下来,去当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虽然是平调,但实际权力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是吕端在中间使坏。于是,趁吕端有病在家休息没上朝,找机会告了一个恶状。事情传到吕端耳中后,他既没有对皇帝诉苦,也没有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直,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风言风语呢?”

对于吕端,赵光义比别人看得更准——不拘小节,大智若愚,是一个可以放权、放手、放心的能臣。他任副宰相后,比他年轻20多岁的寇准随后也被任命为副宰相。吕端钦佩寇准的能力,不讲资历,请求排位时居寇准之下。吕端升任宰相,寇准仍为副宰相,他又请求赵光义下诏,让寇准和他轮流掌印,一同处理国家大事。赵光义虽然采纳了吕端的这一建议,但规定凡大事都先由吕端定夺、再上奏,实际上是再一次明确了吕端的最高权力。而吕端又总是谦让,许多大事均与寇准有商有量,从来不专横独断。

稳妥处理改朝换代的大事

最能体现吕端过人之处的,还是在他牵头处理改朝换代这一惊心动魄的大事上。赵光义选择皇位继承人,因长子赵元佐既疯,次子赵元僖既逝,便选择了三子赵恒,这为宫廷斗争埋下了伏笔。赵光义一过世,因为赵元佐依然在世,朝廷大臣便开始各为其主针锋相对,甚至磨刀霍霍了。太监王继恩牵头,组织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一班实力派,决定拥立已经被赵光义贬为庶人的赵元佐,理由是他是赵光义长子,废幼立长,名正言顺。

眼看就要兵戎相见,赵光义的皇后李氏赶紧安排王继恩快步流星去请吕端来拿主意。这里,李皇后使了个小计谋,没安排其他太监去请吕端,单单安排“造反头子”王继恩亲自去请,其用意不言自明。吕端一听赵光义去世,李后有请,知道情况有变,当机立断,让身边人赶紧把王继恩扣押,专人看管,同时跑步入宫。

到达后,皇后对吕端说,如今皇帝刚刚驾崩,大臣们要立长子,你说如何是好?吕端镇定自若地说,当时皇帝确定寿王(赵恒)为太子,就是为了今天能继承大统,如今先帝尸骨未寒,怎么能违背他老人家的遗愿呢?他一边耐心说服其他大臣,一边让人把太子赵恒侍奉到赵光义的棺材前,明确其为皇位继承人,是为宋真宗。

赵恒登基后,第一次坐殿召见诸位大臣时,因为垂着帘子,吕端担心宦官们以赵元佐冒充赵恒,便站在殿下不拜,请求皇帝卷帘。赵恒卷帘后,吕端走上前去仔细辨认,确认是赵恒后,才走下台阶,率领群臣跪拜新皇帝。随后,赵恒与吕端商量,对阴谋另立赵元佐为皇帝的几位大臣,一一做了处置。继位之争,终于没有酿成同室操戈的苦果,就此来说,吕端功莫大焉。

赵恒接见大臣时,对吕端都是恭恭敬敬,而且从不直呼其名。因为宫前台阶高,吕端体胖身高,行动不便,他还命人制作较矮的木阶梯,给予吕端特别的优待和照顾。在官位上,继续任吕端为相,不断为他加官晋爵。直到吕端退休后,赵恒还时时派人问候赏赐。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因病去世,享年66岁。吕端实现了高位善终,得到了一个做大臣的最高礼遇。

(摘自《环球人物》)

猜你喜欢
赵光义寇准宰相
“溜须”典故的来历
大宋第一疑案: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眼中钉”的由来
大宋第一疑案: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唐朝吃饭那些事儿
宰 相
烛影
猫宰相识破谎言
赵匡胤离奇死亡之谜
背后说人“好话”的王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