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清照的感怀诗

2014-09-21 05:01梁明英
关键词:李清照情感

梁明英

摘 要:李清照作为古代的一位杰出女子文人,她的作品一直为后人传诵。李清照的感怀诗,其独特的志趣、理想的世界、景仰的高人和忧伤的情感,彰显了她对现实和政治的独特看法以及她丰富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李清照;感怀诗;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165-02

李清照作为古代的一位杰出女子文人,她的作品一直为后人传诵。她的作品流传至今的不算多,特别是诗歌作品。一般读者比较熟悉她的词作,都能吟咏几句,但对其诗作,相对而言比较生疏。李清照在《词论》中,认为词与诗不同,词主情致,诗在言志。因此,她的词取材范围比较窄狭,而她的诗歌取材范围则非常宽广。如果把诗的内容作简单分类的话,大体可分为咏史、忧国和感怀3类。这三者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①本文主要分析李清照的感怀诗,分析李清照对现实和政治的独特看法,走进她丰富的情感世界。

一、独特的志趣

有独特的志趣会收获别样的财富,这就是精神的充实。《感怀》这首诗作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八月。②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屏居青州10年后,丈夫出守莱州,诗人在莱州作此诗。诗中表现了李清照夫妻二人独特的志趣及廉洁的品格。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诗的开头两句“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首先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寒窗败几,空无所有。“无书史”连诗人最爱读的书都没有。只有“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每天忙于公务,酬酢频繁。“孔方兄”“喜生事”表现了诗人对酒与钱这类世人皆为之吸引的东西的轻蔑,在轻描淡写中将酒与钱的弊端作了深刻的揭示。诗人直接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厌烦和无奈。此二物与诗人的志趣大相违背,但她并不大加指责,也不著力消除,只是“作诗谢绝”轻轻推开罢了。其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情状,跃然纸上。诗人所追求的是“聊闭门”谢绝俗事的纷纷扰扰,在填词赋诗中追寻“佳思”,这是一种超俗之举,但这种超俗,不是自视清高,而是一种洁身自好,一种闲适恬静的生活态度。诗的最后两句“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再次写空无所有,诗人在空与静中“得至交”,她的这种独特的志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清照所喜爱的是书史,所厌恶的是官场。她所以有超人的识见,是与她博览群籍、关心历史分不开的。她这种超人的识见在其咏史诗《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二首》表现的特别明显。她不同意张文潜把杨贵妃说成是“妖孽”,而是肯定杨氏姐妹都是“仙才”,她们姿色艳丽,能歌善舞,不能把政治的失败归罪在妇人身上。这种超前的妇女观在当时无人能及。李清照的这种厌酒与钱、嗜书喜静的独特志趣,值得当代人学习。曾几何时,读书已经逐渐被各种电子产品取代,书籍已不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为了钱尔虞我诈,为了酒伤身害命,此类已数见不鲜,当代人需要思之悟之!

二、理想的世界

《晓梦》是一首记梦诗。李清照的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而记梦诗仅此一首。与诗人那些充满了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作相比,此诗那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令人遐想无穷。前人评价此诗“笔意亦欲仙”。③

此诗前两句“晓梦随疏钟,飘然蹑入霞”写渐入梦境;诗人轻轻踏着云霞,伴着隐约可闻的稀疏钟声,进入了一个新奇的世界。自“因缘安期生”至“何必归故家”,写梦中所见:诗人本以为在仙境会见到仙人安期生的,没想到却遇上了仙女萼绿华。她们乘着秋风一起来到了太华山巅,看那花开十余丈的玉莲,那巨如小舟般的鲜藕,一起品尝那神仙食用的如瓜巨枣。漂亮的仙女们翩翩起舞,言谈举止都是那么优美,她们口齿伶俐,思想敏捷,相互之间无拘无束,或互谑逗趣,或煮茶品茗,生活得那么自由自在,真可谓其乐无穷。看到仙境这番景象,诗人不能不发出感慨:“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在这里,李清照流露出来的眷恋向往之情确是十分深挚的。最后4句记梦后情状:一梦醒来,对仙人生活不禁肃而敬之。然而现实世界却远莫如仙界纯净,尘世纷杂,令人生厌,不得不掩耳避之。“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诗人知道梦中景象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再看到了,在念念不忘之中,只有一再叹息。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求,也只能在仙境中访求。

《晓梦》诗里所描摹抒写的玄风仙趣并不是李清照的首创,而是一种渊源久远的文化传统和积淀聚会而成的,虽复杂却相对稳定的艺术与人生的境界,包含着理想和现实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之间又渗透交杂,常常出现亦幻亦真、幻中含真的情况。屈原的《楚辞》,庄子的《逍遥游》,郭璞的《游仙诗》,李白的《游泰山》,都可与李清照视作情趣投合。此类游仙实质上即是隐遁,由于在现实政治或事业上遇到挫折,感叹于仕途坎坷、建功立业的夙志难以实现,文人便会顺着历史传统和社会习惯力量形成矛盾心理,这样他们就会有弃世捐俗之思、作远归山林或退返田园之计,以昭洁身自好。若追根溯源,这来自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游于海”④的处世立身态度、庄子愤世嫉俗、全身远害的人生哲学。因此,透过《晓梦》那五色斑斓、七谲诡幻的表现,看到的正是那出入于儒道两家的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意识。“助帝功”她已不满足于只以文辞名世,或许渴望着有一些辅佐帝王、振衰救弊的令际功业,看来她的用世之心也很迫切。但这种壮举,在古代社会,是很难由女子担当的,此种无法排遣的精神苦闷也只能沿着形神双寂的隐遁生涯的方向去寻找心灵寄托,追求新的生活乐趣,结果只是期待与神仙畅游的憧憬了,充斥着一种无奈之感。

三、景仰的高人

高人一直是人们膜拜和赞美的对象。在我国古代,不为名利所吸引、洁身自好的著名隐士,历来深为人们所称颂,东汉严光即为其一。严光(字子陵)早年与刘秀为好友,刘秀称帝后,严光本可飞黄腾达的,然而他却躲到富春江边隐居起来了。刘秀几次请他做官,他都拒而不出,终日垂钓为乐。名和利,古往今来,为之追逐终生的人,为之耗尽心血的人,甚至为之丧尽天良的人,不计其数。古人因而称其为“名缰利锁”,把它对人的束缚作用,对人性的扭曲作用,作了形象的比喻。李清照这首《钓台》诗,又名《夜发严滩》,写的是往来经过严子陵钓台时的情形,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女诗人的名利观。这首七绝约作于宋高宗绍兴四年至五年(1134- 1135年)⑤之间。当时李清照曾为躲避金兵,由临安逃至金华,往返都曾经过严子陵钓台。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诗人只用28个字,却把当时临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自私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时,词人也没有饶恕自己的苟活苟安,竟以为无颜对严光的盛德,所以“特地通宵过钓台”,既生动又深刻地表达了愧疚之心。“往来有愧”,是李清照这首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看来,女诗人是承认自己挣脱不开名缰利锁,同时也是不愿为名缰利锁所羁的。如芸芸众生一样,她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她不能像严光那类隐士一样去生活,但她对严光那类隐士却表示钦敬,对自己感到惭愧。这种崇敬和愧疚之情已实属难得。在封建社会,一个女子能具有这样的名利观念,实属不易。现在的人身上背负的名利观太重,何不卸下这种负担,做真正的自己,活出意义。

四、忧伤的情感

情感的世界是微妙的,是感人的,是丰富的。诗人在经历了生离死别、流离失所的创伤后,谱写了一曲曲悲歌。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以后,生活中虽然也经历过坎坷和波折,但总起来看,还是美满幸福的。无论是在东京,在青州、莱州,还是南渡后在金陵,夫妇二人和谐相处,情趣高雅,不仅感情融洽,而且志同道合。建炎三年(1129年)⑥赵明诚的猝死,对李清照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她不仅由此失去了物质上的依靠,更主要的是失去了精神上的寄托。《偶成》这首七绝,诗人因眼前景致触发了情思,不禁追忆起当年与丈夫在一起的美好生活,并由此发出了感慨。

诗的前两句“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首先倒叙昔时,后两句“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以今昔对比来抒情。现在的景致与15年前的非常相近,但李清照此时与彼时的心情却大不相同,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诗人正是揭示这一对比,来让读者体察她今日的“情怀”。诗人“今日的情怀”如何,诗中没有写出,但让我们看一下李清照晚年的生活状况,这种情怀自可呈出。自南渡以后,国已不国,家已不家,四处辗转流亡、接二连三的打击、贫困和疾病等等,对一位妇女来说实在是不可承受之重。这一切,诗人不忍道出,这一切深沉的悲痛,无法与人诉说,只能默默承受!积淀成一首首感人的诗作。

李清照于靖康之难以后,避乱南下,从此开始了她的流亡生涯。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⑦八月,李清照的丈夫因病早逝。国难与家愁给李清照在心灵上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她在一连串重大打击面前,终于因难以承受而病倒了。《春残》所记的,就是诗人在病中所思所感。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孤单、多病、国难当头,对诗人来说,在千愁万绪中,最难承受的还是思乡之苦。由于思乡之苦无法排遣,使诗人感到,一向是女性引以为傲的秀发,也成了一种累赘。梁头的栖燕终日无休止地互相倾诉着心曲,帘外的蔷薇被细风送进一缕缕清香。这些本应给病中之人带来慰抚和欣喜的景象,此时带给诗人的却是苦涩的情思。景依旧在,而心情却不同。昔日在故国与丈夫浪漫美满的夫妻生活已不复存在,今日思念往昔的美好更是愁上加愁,此愁如海,无法排遣。

李清照的一生虽有绚烂和甜美的爱情,但更多的却是一波三折的打击、颠沛流离的苦难,这些苦难积淀了她深挚的情感。这种情感均来自真实的生活,悲剧的命运。她用感怀诗诠释了这种情感,谱写了余音不绝的悲歌。

与诗为友觅安静,避过严滩念子陵。

颠沛流离思故国,谁人能解此种情!

——————————

注 释:

①宋景冒.试论李清照诗歌的思想意义.河南大学学报,1985,(2).

②⑤⑥⑦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2.184, 181,178,183.

③赵世贞《古今女史》诗集卷二。

④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4.136.

参考文献:

〔1〕济南市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李清照情感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点绛唇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如梦令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