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化经验的发展沿革:吉化经验研究之一

2014-09-22 08:20冯立波于万夫何长海李尚帅周伟游光辉
化工管理 2014年22期
关键词:吉林省经验企业

文/冯立波 于万夫 何长海 李尚帅 周伟 游光辉

吉林石化公司的前身是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简称“吉化”),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以“三大化”为标志的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1954年开工建设,1957年建成投产。1978年由化工部直管转为吉林省管理,1998年上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截至2013年末,已发展成为拥有原油加工能力10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85万吨、燃料乙醇生产能力60万吨,主体装置67套,生产主要炼化产品115种,总资产317亿元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60年来,吉化为国家出产品、出技术、出人才、出经验,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800多亿元,取得科研成果700多项,先后为全国各地输送和培养各类人才6万多人,获得国家级荣誉100多项,创造享誉全国的“吉化经验”,为我国化学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8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吉化视察,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吉化开工建设60周年之际,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组织的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调研组,到新中国化工长子——吉林石化公司就“吉化经验”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吉化经验,产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吉化在治理整顿、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管理实践,是吉化人“跑步学大庆”,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个时期不断丰富发展,是石油和化工行业乃至中国国有企业的经典案例,为中国现代工业文明宝库提供了宝贵的管理和精神财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吉化经验的理论根源,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鞍钢宪法是它的思想来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集团是它的实践来源,吉化经验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革命性和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统一,集中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环境建设的统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吉化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吉化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吉化的建设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1957年10月25日吉化投产,薄一波副总理代表国务院专程为其开工剪彩,《人民日报》专门发表社论《我们要建设强大的化学工业》,由此奠定了吉化新中国化工长子的地位。

创业时期的吉化不仅为新中国生产了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而且也创造了朴素的、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企业管理经验——“开门办好十件事”:到工厂要先到现场,问问工人工艺条件好不好,再看看操作记录,同工人说的对照对照;要检查设备,听听、看看、摸摸,发现有没有滴、漏、跑、冒等毛病;要检查备品配件有没有,缺不缺;要看看产量计划完成的怎样;要看看产品质量合不合规格;要看看材料够不够,消耗定额高不高;要查查包装好不好,问问运输有没有问题;要查查分析化验的工作,看看分析得及时不及时,准确不准确;要把听到的、看到的事情,随时记下来;回到办公室后,要想一想,算一算,大家碰碰头,把发现的问题立即解决,把好的经验及时推广。

1961年1月30日,《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了解情况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充分肯定了吉化的生产管理经验,社论指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最近总结生产管理经验时,提出直接指挥生产的第一线干部和技术人员每天必须做好十件事”。“这条经验普遍意义在于:做任何工作,都要经常地充分地了解情况。”

文革十年,吉化受到了严重创伤。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吉化领导班子带领广大职工“跑步学大庆”,从建章建制入手,开始恢复正常生产秩序,806个化工岗位建立责任制,实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开展四次设备整顿,大幅提高设备完好率,把文革“重灾户”变成了管理“排头兵”。1978年5月,在全国石油化工第二次学大庆会议上,康世恩副总理在工作报告中盛赞吉化“大干大变”的经验。1978年12月19日,吉林省和化工部召开大庆式企业命名大会,号召全省工交战线和全国化工战线认真学习吉化“跑步学大庆”经验。《吉林日报》、《江城日报》和吉林省、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连续报道和介绍吉化所取得的成绩。《吉林日报》1978年10月14日头版头条发表长篇报道:《吉林化学工业公司跑步前进,真学大庆,一年大变》。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吉化抓住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成功实现了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实现了从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转轨,实现了从图生存向谋发展的转变,创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宝贵经验。

吉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形成的经验

1978年开始,用4年时间,吉化开展了创无泄漏工厂、创清洁文明单位、创六好企业的“老三创”活动。1982年又用5年时间,开展了“新四创”活动,即创一级计量单位、创设备优秀管理奖单位、创全面质量管理奖单位、创无事故工厂,进入全国企业管理先进行列。

1982年,吉化年产250万吨炼油装置和年产11.5万吨乙烯及其配套装置全部建成投产,成为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并举的特大型国有企业。

1983年,吉化从改革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机制入手,先后出台了36项改革措施。实行“三大包干”,完善了经济责任制;建立健全了奖惩制度,从上到下建立了各级岗位责任制;实现了向二级厂放权,搞活生产经营;发挥产品、技术、人才优势,实施行业联合。

1984年,吉化创造性地开展“认识王凤山大讨论”,一个典型引起十万人思索,并由此引发了具有吉化特色的主旋律教育活动。在全国工业企业中率先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全面解决文革后行路难、入托难、吃水难等十大难题,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这期间,全国各地工业企业到吉化参观学习络绎不绝。1986年7月至1987年6月,吉林省和化工部分别在吉化举办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通过现场参观、经验介绍与专业讲座的办法,成建制地轮训企业的各级党政干部。其中,化工部在吉化举办7期,有318个大中型化工企业1578名干部参加了学习。吉化也多次派出人员到全国许多企业传授经验、咨询服务、帮助工作。

吉林省对吉化经验的总结和学吉化现场会的召开

1986年,吉林省委、省政府由领导带队,两次派调查组深入吉化,调查研究,总结吉化经验,并于1987年4月16日下发了《关于印发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经验的通知》(吉发[1987]16号),称赞吉化公司“为我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全省工业企业的标兵,两个文明建设的样板。”同时,《吉林日报》从1987年5月开始,连续六篇报道“吉化公司的基本经验”。同年7月30日至8月2日,吉林省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会议在吉化召开,吉化精神典型事迹演讲团向大会作了演讲。

吉林省委、省政府总结吉化经验为:坚持深化改革,充分调动基层单位、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不懈地抓基础工作和基层班组建设,不断强化企业管理;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努力把买卖做活;坚持抓产品上水平,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竞争能力;抓当前想长远,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增强发展后劲;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新搞活,全面提高职工素质;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改革和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1989年7月,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吉林省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在吉化召开吉林省学习吉化经验现场会,吉化作了《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中建设发展吉化》经验介绍,会上宣布了《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向吉化公司学习活动的决定》,会议强调:“通过有计划地、系统地宣传报道,使全省人民了解吉化,认识吉化,增强吉化经验的感召力,使吉化精神扎根于群众之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吉林日报》等16家新闻单位对会议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吉林省委、省政府再次总结的吉化经验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改革开放方针,以改革促发展;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职工队伍;立足企业、放眼全局,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职工与企业的关系;严格、细致、科学地抓管理,以现代管理科学指导现代化大生产;抓紧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实行集约化经营;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吉林省学习吉化经验现场会议之后,立即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学吉化的热潮。从原来的一般性号召发展到有组织、有领导地学习;从过去单项学习发展到全面系统地学习;从工业战线上的学习发展到各行各业都来学习。仅一个多月,吉林省内企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就有3000多人到吉化学习。全省从上到下都把学吉化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把“做吉化式职工、创吉化式企业”作为奋斗目标。为了使学吉化的活动更广泛深入扎实,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吉林省委、省政府制订了三年长远学吉化的规划,提出学习标准、学习步骤和具体措施,采取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级负责、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统筹安排、搞好结合的方法,全面开展学吉化活动。

1991年5月,吉林省委、省政府在吉林市召开全省学习吉化经验交流会,吉化汇报了学先进、找差距,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集团步伐的做法。与会者进行了现场参观指导。会议指出,全省学吉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了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依靠科技进步的意识,促进了企业素质的提高及各行各业的进步,推动了全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

化工部对吉化经验的总结和开展学吉化活动

1989年,顾秀莲同志接任化工部部长后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召开全国化工系统进一步学吉化经验现场会。9月4日,李鹏总理在听取顾秀莲部长关于全国化工系统开展学吉化的汇报时说:吉化工作搞得不错,主要经验是思想政治工作抓的好,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没有丢掉,也就是基本功好,不管大事、小事都严肃认真,特别是小事也严肃认真,企业管理搞得比较扎实。总理在谈话中,肯定了吉化的政治优势和基础管理优势。

1989年9月,化工部在吉化召开全国化工系统进一步开展学吉化活动现场会,顾秀莲同志作了题为《学习吉化经验,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加快化学工业的发展》的报告,会议做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学习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活动的决定》,提出重点学习吉化的“五条经验”和“四种精神”。

化工部总结的吉化经验是:坚持改革开放,增强企业活力;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强化管理;坚持自力更生,推进技术进步;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四有”职工队伍;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化工部总结的吉化“四种革命精神”是:苦干实干,不怕困难的艰苦创业精神;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从严治厂精神;不甘落后,争创一流的不断进取精神;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的积极奉献精神。

全国化工系统进一步开展学吉化活动现场会之后,化工部成立学吉化领导小组,顾秀莲任组长。各地区、各单位也相继成立学吉化领导小组,均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吉林省内外许多单位纷纷到吉化参观学习。从1989年7月至12月,先后来吉化的有吉林、天津、湖南、北京、上海、陕西、新疆、内蒙古等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58个单位8337人。1990年,到吉化参观学习的各地、各行业人员达3万多人。1991年5月,来自全国12个省、22个地、市的党政领导330人,再次到吉化考察学习。化工部、吉林省政府、国务院企业指导委员会、中质协等10多个行业、部门在吉化举办学吉化学习班28期。化工部学吉化办公室将吉化经验拍成电视片,送至各单位;把学吉化现场会材料汇编成册,出版发行。还大力组织宣传报道吉化经验,造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增强了吉化经验的感染力,使吉化经验成为整个化工行业的共同财富。

吉化经验的推广,在全国化工系统引起巨大反响。通过传播吉化经验,促使一大批企业上了等级,改变一批后进单位的落后面貌。吉化精神、吉化作风逐步成为全国化工系统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职工队伍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991年4月,化工部召开全国化工系统学吉化总结表彰大会,顾秀莲充分肯定“各地各行业贯彻部里学吉化决定,领导是重视的,工作是扎实的”,并从10个方面总结所取得的成绩。

《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对吉化经验的系列报道

吉林省和化工部学吉化现场会之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播发多篇报道,连续介绍吉化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经验和做法。

1989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记者和《人民日报》记者联合撰写的通讯《活力的源泉—记“吉化精神”》。同时,刊登《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稳稳掌住舵,高高扬起帆》,高度赞扬吉化精神,讴歌吉化职工的坚强信念和崇高理想。

1990年5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吉化显示社会主义企业蓬勃生机》为开篇,并发表《从吉化看社会主义》评论员文章,之后连续刊登6篇系列报道,全面系统地介绍吉化经验,标题分别是:《合金般的凝聚力—吉化公司思想政治工作纪实》、《大企业大作为—吉化公司不断开拓进取纪实》、《坚持科学的“优化”—吉化公司劳动优化组合纪实》、《搞好不投资的基本建设—吉化公司强化企业管理纪实》、《大企业里的“小社会”—吉化公司从国情出发办社会纪实》和《“麻袋毛”的连锁反应—吉化公司艰苦奋斗过紧日子纪实》。5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访谈录《让吉化精神在全国开花结果—访化工部部长顾秀莲》。这一系列文章的发表,进一步彰显了吉化的政治优势和基础管理优势,在全国各地和吉化职工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吉化人事迹报告团对吉化经验的传播

为了推动学吉化活动的进一步开展,1989年8月吉林省总工会组织了吉化人事迹报告团,用1个月时间走遍了省内8个地、市,做了27场报告。

1989年10月到1991年4月,化工部重新组成吉化人事迹报告团,以化工部原副部长贾庆礼为团长,4次组团,先后到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30多个地、市,报告370多场,直接听众达46万人次,使吉化精神、吉化作风传遍全国。

吉化人事迹报告团的活动,当时曾在全国各地引起轰动效应。中央和地方的很多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介及时宣传报道了吉化人事迹报告团的活动及部分成员的报告。1990年5月,吉化人事迹报告团有3名成员参加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全国劳模报告团,两次来到人民大会堂,登上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和全国劳动模范报告会主席台,受到江泽民、李鹏、乔石、姚依林、李瑞环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吉化人事迹报告团打破了只作报告的老规矩,在报告吉化经验的同时,专门组织既有实际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专业技术管理干部搞企业“诊断”和设备管理讲座,对160多个企业按吉化的标准和做法找问题、挑毛病,手把手地教,硬碰硬地干,实打实地帮。在对企业讲评时,不讲假话,不兜圈子,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一丝不苟,敢于较真,不只说“不能这样干”,而且告诉人家“应该怎么干”。许多被检查、讲评的企业领导干部说:“吉化人工作就是实,标准就是高,要求就是严,作风就是细,办事就是快!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吉化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期形成的经验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掀起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高潮。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995年6月和1996年5月,江泽民同志两次就搞好国有企业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吉化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1992年,组建吉林化工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1995年“吉林化工”H股、A股股票三地上市,创新了产权制度,实现了与国际经济接轨。

吉化紧紧抓住国家鼓励发展乙烯工业的战略机遇,1993年11月开始建设30万吨乙烯工程及其配套装置,经过土建年、安装年、投产年的艰苦奋战,于1996年9月和1997年10月分两批建成投产。从此吉化乙烯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达500万吨/年,吉化全面进入了以石油化工生产路线为主的新时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6年8月16日,为了加快搞好国有企业步伐,推动全省改革和建设事业发展,吉林省委、省政府再一次作出《关于深入开展向吉化集团公司学习的决定》,总结推广了吉化面向市场、全面转轨的新经验:深化改革,重在转换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严格科学管理,加速管理转型,着力构建面向市场的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的适应力;把发展作为企业的生命线,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促进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传统,一要发扬,二要发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建立一个好的领导体制,形成企业克难制胜的合力。

时任吉林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全省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吉化紧紧围绕如何由长期习惯了的计划经济环境成功地进入市场经济环境这一课题,立足自身,向改革找出路,靠转轨求发展,全面推进‘三改一加强’,使企业活力明显增强,面貌焕然一新,走出了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成功之路。吉化创造的面向市场、全面转轨的经验,有力地证明,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有大中型企业虽然遇到了困难,但前景是光明的。”

与此同时,时任化工部部长顾秀莲同志批示:“吉化是化工战线的典型,又有新的发展,研究国有企业如何搞活,抓住此点做文章。”时任化工部副部长贺国强批示:“吉化既有传统经验,近年来又创造一些适应改革开放的新经验,应加以总结并大力宣传。”按照化工部领导的要求,由化工部组织调研、编写、出版了《今日吉化》一书,书的序言《国有大企业的成功典范》指出,吉化的根本经验是: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机制和制度,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公司彻底转变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集团公司,把改制、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探索了一条新路。吉化经验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二级单位自主经营和集团调控的运行机制;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以股份制改造为契机,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配置新的效益增长点;依托老基地建设新项目,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发挥企业管理优势,强化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和质量管理;以再塑吉化人形象为主线,培养造就“四有”职工队伍。吉化经验既是传统经验的继续,也是新形势下的丰富和发展。

吉化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期的经验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吉化与东北其他国有大企业一样,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历史性、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日益呈现,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设备和技术老化,冗员多、债务重,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自有资金严重缺乏,企业连年亏损。

1998年5月,按照国务院对石油石化行业重组的规定,吉化由吉林省省属企业划归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管理。面对企业巨额亏损的严峻形势,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强有力支持下,吉化广大干部职工围绕扭亏脱困中心,以转变观念和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三改一加强”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从严精细管理,采取超常规、革命性措施,统筹推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集约管理,2003年一举结束了连续多年亏损的局面。

上划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以后,吉化淘汰98套落后装置,“一五”期间建设的煤化工生产装置基本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同时,完成了30万吨/年合成氨、22万吨/年丙烯腈装置建设,实施炼油和乙烯扩能改造,使炼油能力达到75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达到85万吨,实现了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历史性跨越,企业经济规模和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4年5月,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同志应邀参加吉化成立50周年庆典,对吉化人面对困难不退缩、头顶压力不气馁,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并委托《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就吉化扭亏脱困、重振雄风的经验进行调研,形成了《从吉化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调查报告,温家宝总理对报告作出了批示。

调查报告系统地总结了吉化创造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行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竞争机制;按照市场化要求,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提高集约化水平;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把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有效增强;与时俱进,重塑吉化精神。

2005年3月,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也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吉化进行调研,形成了《奇迹在这里发生》的调研报告,总结了吉化“下猛药严抓细管,提人气凝心聚力,谋发展分秒必争”的做法,提出了搞好国有大型企业的四点启示:核心在于有个齐心协力的好班子;前提在于转机建制赢得市场的主动权;关键在于提高管理层的执行力;优势在于“严细文化”深入人心。

吉化历史、吉化经验是吉化人创造的。在60年的风雨历程中,形成了严细实快的吉化作风,吉化人在国家和企业需要的关键时刻勇于担当、埋头苦干;在企业创业发展的各个时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迎难而上、求实创新;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梦想的征程上敢为人先、忘我奉献。形成了干部有志气,党员有正气,科技人员有骨气,职工群众有士气的队伍面貌。

猜你喜欢
吉林省经验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经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