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产业新体系构建的误区及其规避

2014-09-22 00:45彭荣胜
商业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现代产业发展的“潮涌现象”,但我国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构建陷入了五大误区。我国现有产业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层次不高,即构建目标趋同、构建路径本末倒置、不当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盲目崇拜高新技术与政府过度干预。因此,促进地区传统优势产业裂变或内涵式发展,加快城市群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合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视先进适宜技术的应用,建设因势利导型政府,是规避以上误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要素结构禀赋;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适宜技术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03-21

作者简介:彭荣胜(1969-),男,河南光山人,信阳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BGL015;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BJJ067;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AB790017。

现代产业体系是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而言的,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是我国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结构新调整、产业格局新变化和科技进步新趋势,而实施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来,各地都在竞相推动这一体系的构建,学术界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从国家与地方两个层面,围绕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影响因素、构建途径与政策保障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探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1-5]。但全国各地多是基于一种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在指导实践工作,这势必会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最终形成构成了不利影响。

作为“过程”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是用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过程”所形成的结果或状态,诸如协调度、集聚度与竞争度等多维度指标,对现代产业体系状况进行评价,而缺乏对这一“过程”本身(构建路径与方法)的评价[6]。显然,对路径与方法进行及时监控可以大大提高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成效,还能够有效避免不良后果出现时再进行纠偏所产生的高昂成本。因此,本文以我国各地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实践活动为考察对象,剖析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及其原因,旨在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状

由于理论研究的不足,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状况如何,或者说我国现有产业与现代产业体系之间还有多大差距等问题,目前还难以准确回答。关于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各个层面的解释并不相同。2010年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即“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陈建军(2008)认为现代产业体系可以被看做是产业体系的一个子集合或者子类,被纳入“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那些产业应该具有更多的“现代元素”,这些“现代元素”包括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两高两低一自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自主创新)的典型产业特征。刘钊(2011)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由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产业网络系统[7]。

本文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指农业基础比较稳固,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中居主导地位;工业化进程合理,工业增加值占GDP50%左右,装备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并逐步成为第二产业的主体;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现代服务业占有较大比重,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提升较快,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产业系统[8]。若以此为参照标准,我国现有产业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差距甚大。

首先,农业基础地位不够稳固,现代农业比重低。由于近年来农业比较收益持续下降,农业劳动力出现过度转移,农业兼业化、粮食副业化现象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季节性撂荒,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使得农业的基础地位正面临被削弱的危险。加之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我国主要农产品 “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正在被打破,粮食供求总体趋向偏紧(詹懿,2012)。农业现代化水平偏低,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产业链条短,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土地流转不畅,专业化与规模化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辐射能力差,整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其次,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层次低,装备制造业发展困难重重。2011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99%,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标准相差10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约为300%,远远没有成为第二产业的主体。此外,装备制造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严重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主要装备、关键技术依赖引进;高端制造业龙头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被外资大量并购,整个行业的关键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等环节被外资控制,国内相关企业被长期压制在产业链低端,制造业高端环节和高端制造业发展受阻(詹懿,2012)。

第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比重低。2000年以来,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400%左右,至2011年的12年时间里总共只增加了4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37个百分点,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比较,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低。从内部构成看,传统服务业占据主体,而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及以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显著不足。可见,我国现有产业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层次不高。

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误区

(一)构建目标趋同

新结构主义认为经济体在特定时点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与技术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不尽相同,应该有不同的主导产业与产业结构,但是多数地方政府并没有考虑这种空间的异质性,而是在产业选择与定位上确立了相同或相似的目标。例如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基本上都包括了国家所划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型,其中“全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城市都提出要建设成新能源产业基地,全国有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刘名远,2013)。这样,在目标导向与政策的激励作用下,各地出现了明显的现代产业发展的“潮涌现象”,即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都对现代产业抱有很高的回报预期,促使大量投资在较短时间内像潮水般涌向这些产业[9]。这种脱离或偏离区域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发展势必会导致“非理性繁荣”,将严重制约产业分工的深化和价值链的区域延伸,区域产业的规模效应和产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出现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趋同。

显然,对我国产业体系的现代性认识不够所导致的发展目标趋同,是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两方面的因素也对我国现代产业结构趋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在此情况下要素的相对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区域要素禀赋的相对丰裕程度,因而无法正确引导企业与地方政府做出正确的选择。由于我国在客观上存在“行政区经济”,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的“经济人”特征,加之现代产业是一种高投入的产业类型,能够在短期内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快速增加GDP存量;同时,现代产业也符合绿色GDP考核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为尽快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与区域发展目标,地方政府必然会更多地介入微观经济活动,不断建设见效快的项目,甚至不考虑区域要素禀赋结构状况,也不考虑市场需求大小、经济规模与长远利益盲目投资,力求进入所有可能获利的产业,从而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产业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产业发展对市场、技术、人才等要素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当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资本运营、信息共享等产业支持系统不完善时,现代产业的发展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规避现代产业发展中的高风险,各地很容易选择从产业链条中的低端环节切入,并采取外部引进与“羊群跟随”战略,从而造成各地现代产业发展定位趋同。

(二)构建路径本末倒置

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随着一个地方高端要素丰裕程度的增加,出于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就会自发地进行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孕育出现代产业,这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然而,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普遍关注的不是如何促进要素禀赋结构升级,而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的引进上,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快速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显然,这种超越要素禀赋结构层级的做法往往是事倍功半。

我国城市群现代产业的发展差异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不难理解城市群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条件最好的区域。因为相对而言,城市群不仅拥有数量更多的高端要素,而且还能够满足产业集聚发展的需要;同时,一个内部分工明确的城市群可以使区位、要素禀赋与产业层次不同的城市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从而有利于形成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现代产业体系功能圈。所以,各地都把城市群作为现代产业培育的先行地区。尽管如此,已有研究却显示现代产业在城市群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特征,表现为要素禀赋结构层次越高的地区,现代产业越多,反之则越少。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现代产业最为集中,而其他城市群则只有零星分布,更谈不上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了[9]。从源头上看,一些城市群的要素禀赋结构层次不高与其规划及建设不当有直接关系。

长期以来,出于对城市个数以及人口、用地与经济规模的追求(从各种类型的城市群实力评比即可见一斑),使得城市群的范围界定带有很强的行政干预色彩。例如组成城市群的地域“应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且必须是一个连续的区域,不能被非基本地域单元分隔”。因此,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只应包括郑州、洛阳、焦作、济源和开封五部分,而不是目前的9市(另外4市是新乡、许昌、漯河和平顶山);同理,武汉城市群应由武汉、黄石、鄂州和孝感市区四部分组成,而不应当包括其他5市(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这种人为“圈定”的城市群带来的结果是,除少数城市外(主要是首位城市),其他城市的实力较弱,吸纳高端要素的能力不强。另外,此类城市群不是以城市之间内在的社会经济紧密联系为基础,内部区域之间具有更多的竞争性而互补性不够,且缺乏合理的等级结构,经济活动效率不高,因而难以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对高端要素的集聚作用,也就不能为现代产业体系的生成提供必需的区域要素条件。

(三)不当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

各地在现代产业发展的浪潮中纷纷调整功能定位,加快催生以知识为内容的新兴产业,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即加快淘汰与迁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地区甚至在实践中采取了‘一刀切的办法,表现为把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外赶,要实现所谓的‘腾笼换鸟,大有彻底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势”[10]。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视作低技术的“夕阳产业”是产生这种行为的逻辑起点。实际上这种认识并没有科学根据,因为产业类型的区分是相对的,主要差别在于各种生产要素所占比重的高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只不过是劳动力因素占比较高而已,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就是低技术产业。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同类产业都已实现了劳动力与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从而演变为现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传统的纺织和服饰、家居产品等行业,在意大利表现为“先进的设计、低成本的投入、高质量的产品、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与高技术的控制过程” [8],法国时装高档次的产品、多样的花色品种与丰富的式样设计,也体现了充满智慧与创造的设计以及高超的制作技术。

应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发展不仅不矛盾,而且还能够助推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第一,无论哪种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一部分,因为产业体系本身就是由各个不同产业组成的整体。各个产业并非是平等的存在于体系之中,而是存在主与次、先与后、重与轻(重要性)之分,现代产业体系只不过是“现代因素”更多一些而已。此外,根据产业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的变动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类型不同罢了,并非是一种产业对另一种产业的完全替代。所以,多种密集型产业在同一地区并存是一种必然现象,使得产业类型总是呈现多元化的特征。需要强调的是在区域主导产业的顺序转换中,后者要以前者的充分发展为条件。“当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尚不充分时,如果强行布局现代产业,实质上就是超越发展阶段的‘拔苗助长,如果以政策手段驱离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在实践中出现产业‘空洞化现象” [10]。第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条件与创新环境。现代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由消费需求作为支撑,在全球经济总体处于颓势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外部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已经难以为继,而作为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内部需求的潜力巨大。大力发展现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增加就业,提高人们收入水平,减少贫困人口的比重,让内部需求的潜能得到释放,从而为现代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为发展现代产业提供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内部需求可以有效推动企业创新。

迈克尔·波特在其钻石模型中指出:“内需市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它会刺激企业改进和创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可以及早发现在国内市场中的客户需求,这是外国竞争者所不能及之处”。对于厂商和客户来说,国内市场中“文化和地缘的一致又使彼此间沟通过程中可能构成的误差降到最低” [11]。换言之,国内市场可以使企业的发展建立在客户的需求偏好与满意度之上,成为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从而有助于推动其尽快成长为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此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国情的现实需要。我国是人口与劳动力大国,就业永远是一件头等大事。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增加就业机会已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而是事关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因此,吸纳就业能力强是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鲜明特色之一。

(四)盲目崇拜高新技术

在理论上,现代产业具有“两高两低一自主”(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的特征,技术创新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据此不少人认为采用高新技术的产业才是现代产业,在实践中政府与企业也都特别强调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而陷入对先进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轻视适宜技术的应用。先进技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相对传统技术而言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先进技术的内涵在不同地方是不一样的。由于是否使用一项技术,不在于其有多先进,也不在于其研发投入有多么宏大,而在于其能否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华丽的技术在市场推广上遭遇重大挫折的例子不在少数,而采用适宜技术获得成功的例子则举不胜举。以当今世界现代农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模式为例,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农业技术进步侧重于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这是由于其地广人稀的缘故。日本偏向于生物技术和水利技术的综合运用,这与其人多地少的国情相适应。英国、法国、德国等劳动力和耕地面积均不足的欧洲国家对机械化和生物技术都比较重视,因为前者可以弥补农业劳动力的不足,后者可以提高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显然,上述国家的适宜技术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要素禀赋的结构形态决定的。我国地域辽阔,要素禀赋的地区差异性明显,各地的适宜技术不可能完全一样。这种“适宜技术”可能是高新技术,也可能是传统技术。也有人认为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因为使用高新技术才获得了成功,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日本的“丰田主义”即是明证,美国80%的工业研发也只是对已有产品的改进,而不是创造新产品[11]。

第二,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忽视先进生产模式与先进市场网络的使用。不少人甚至把先进制造业等同于技术先进的制造业。事实上除了技术先进外,先进制造业还包括生产模式先进与市场网络先进。技术先进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标志,而生产模式先进与市场网络先进则是先进技术发挥功效的保障[12]。先进的生产模式能使企业实现生产规模和速度合理化、产品质量优化与市场竞争力高度化,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先进市场网路能让企业更多地关注经济微笑的两端(附加值高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品牌营销与售后服务等环节),而不是中间部分(附加值低的制造、加工、装配环节)。就现实而言,在先进制造业培育中,技术落后、生产模式落后与市场网络落后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只注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而没有先进生产模式与市场网路组织的探索,现代产业体系还是无法建立起来。

(五)政府过度干预

如何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关键所在。作为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各个产业的基本单元,企业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起着直接、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政府也要适度发挥作用,在调控政策上有所作为。就现阶段我国多数地方政府的功能定位而言,缺位与越位兼而有之,更多地则体现为越位。按照刘易斯对政府失灵的解释,那就是“政府做的不是太少而是做得太多了”。目前,在目标导向的激励下,地方政府插手微观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行为非常普遍,甚至直接代替企业进行决策。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二:一是过度扶持。对现代产业进行“保姆式”的政策扶持,在土地使用上给予便利,对资金不足的企业给予电价补贴、担保贷款、甚至提供无息贷款,以投资额、年产值为标准,对申报项目规模越大的企业越扶持;二是深度介入。地方政府直接参与招商引资,甚至替企业选定设备的品牌、规格,期望通过照抄、照搬,把外地成功的企业在本地进行简单复制。这种政策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产能急剧扩张,供求失衡。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6年以来,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各地在短短数年内就先后建立了几十个光伏产业园,许多企业纷纷转型光伏制造,导致出现了明显的过度投资与产能过剩。其中全国2008年下半年就有17个省35个多晶硅项目在建,其产能达到12万吨,超过全球需求的两倍。尽管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多晶硅项目列入产能过剩行业。但在政府的盲目扶持下,至2011年7月,仍有上市公司公告上马多晶硅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当光伏产业出现危机、部分企业陷入发展困境时,政府又对落后产能予以保护,严重妨碍了市场的优胜劣汰。

三、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误区的规避措施

(一)传统优势产业裂变或内涵式转型发展

作为新型产业的代表,现代产业同样要遵循比较优势,它只会选择在高端要素集聚的地区先行发展。因此,在现代产业发展中要避免遍地开花、一哄而上,同时也要顺应空间异质性,以现有产业为依托,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培育与发展特色鲜明、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相匹配的现代产业。鉴于各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优势产业,而且这些产业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在稳定已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一方面,以裂变的方式促进产业分工的深化,另一方面以工艺升级、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品牌升级等产业内升级的方式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这样,各地区现代产业培育和发展就能依托其现有产业基础和产业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在所谓的高技术产业上陷入低端锁定,同时摆脱产业定位和选择上的跟随思维,降低现代产业的结构趋同程度。

(二)加快城市群要素禀赋结构升级

一是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针对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城镇化质量问题,减少“城市病”的发生,增加城市对各种要素的容纳力和吸引力;二是加快市场化改革,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为要素的流动和集聚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三是积极进行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在农村形成有利于要素向城市集中的推动力;四是要加快破除行政区域对经济往来的束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协作;此外,要通过积极调整,逐步健全城市群内部的等级结构,促进城市之间产业分工的形成,为提高经济活动效率与现代产业体系功能圈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三)合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现代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是限制而是促进其提高竞争力。第一,促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重点是拉长产业链条,逐步降低制造与组装等价值较低部分的比重,把更多的人力、财力投入到产品研发设计、品牌打造、销售渠道等高端方面,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逐步实现竞争手段多样化,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二,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密集区段。随着产品内分工的不断深化,高技术产业呈现出持续裂变的态势,其中的产品装配、软件外包等劳动密集环节正在逐步独立出来。应当促使这些环节(部门)向大都市的外围地区或者中西部地区迁移,并与其他功能部门形成企业内地域分工,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提高制造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第三,予以多方位的政策支持。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与升级中所需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及为了提高加工、储藏、包装水平而引进的先进设备,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二是健全评价机制,对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资金奖励,以激励它们创造就业岗位的积极性。

(四)重视先进适宜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产业发展中要摈弃对高技术、新技术的过度崇拜,应立足于本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进行技术选择。就现实而言,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除少数实力雄厚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研发与使用高新技术,其合理选择是关注与使用先进的适宜技术,从而避免在研发上的盲目投入,也能避免用复杂的技术方案来处理简单的问题。这样的适宜技术可能只是产品和制造工艺方面微小的改进与创新,但它的作用在于:或者能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或者能加快零部件的加工配送、减少库存量、缩短产品生命周期,或者能改变工厂布局,从而实现价值的增值并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学习与应用精益生产、清洁生产模式、柔性制造系统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国际上主流的先进生产模式,尤其是要结合所在区域以及企业的特点把其内化为具有自身特色的适用模式。此外,鉴于产品在全部循环过程中留在流通环节的时间超过95%,而留在生产环节不足5%的事实,要加快促进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把更多的要素投入到价值链两端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品牌营销与售后服务等环节,逐步建立起先进的市场网络组织。

(五)建设“因势利导型政府”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涉及三个内容,即产业群的培育、产业支持系统的完善与产业发展外部环境的打造。在产业群的培育上实践证明市场会比政府做得更好,政府的作用应主要放在市场机制的健全、产业支持系统的完善与产业发展外部环境的打造上来。

首先,建立并维系竞争性的市场制度,以确保要素的相对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区域要素禀赋的相对丰裕程度,籍此引导企业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实现产业和技术的动态升级;同时,政府要积极收集和披露市场相关信息,为各地的现代产业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以防止产能过剩。

其次,为研发创新创造条件。现代产业研发活动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由于技术创新的成本高、风险大,预期收益存在不确定性,企业难以独立承担,客观上要求政府进行干预。在具体方式上可以效仿欧盟与美国:一是引导公共组织参与研发活动,而不是直接对相关企业进行科研经费补贴,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企业利用政府给予的研发补助替代其自身的研发投入;二是为现代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提供项目特别合同(如欧盟的航空项目与美国的国防项目等),从而降低研发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增强创新的独占性;三是制定特定的行业技术标准,并要求行业内其他企业遵照执行,这就有利于防止资金投向低于行业标准的技术领域。此外,要加快产业发展软环境建设,为现代产业和先进技术提供自我生长的要素“土壤”。应向新加坡学习,努力打造国家与政府诚信品牌,树立高效、廉洁、诚信和法治的社会形象;同时,努力打造“亲商型”政府。坚持从商家的需求出发,从商家的角度看问题,千方百计为商家打造优良、便利的经营和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小平.现代产业体系与服务业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李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刘明宇,芮明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5):12-17.

[4]王国平.产业体系运行的新态势与发展新空间[J].学术月刊,2011(9):74-81.

[5]赵嘉,唐家龙.美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35-39.

[6]张翼新.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机理及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7]刘钊.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2011(5):160-162.

[8]彭荣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9]李超.比较优势、适宜性技术进步与中国现代产业发展[D].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0]张彩玉,卢克平,彭荣胜.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研究——一个改进的Hotelling模型分析视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12):14-18.

[1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2]顾松.关于“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若干理论解读和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5):36-42.

On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Countermeasure of Constructing Modern Industry

System in China

PENG Rong-she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China)

Abstract:The modern industry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bu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y system has often 5 errors.The difference between existing industry and modern industry are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internal structure is not high in our country,that is convergence of goals, order reversed path, to exclude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to worship blindly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and excessiv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Therefor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olving these problems are to accelerate int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advantage industry, to speed up the promotion of factor endowment structure in urban agglomeration, to develop rationally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to pay attention to appropriate technology, and to found the government in the light of its general trend.

Key words:modern industry system; factor structure endowment;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appropriate technology

(责任编辑:关立新)

[1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2]顾松.关于“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若干理论解读和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5):36-42.

On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Countermeasure of Constructing Modern Industry

System in China

PENG Rong-she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China)

Abstract:The modern industry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bu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y system has often 5 errors.The difference between existing industry and modern industry are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internal structure is not high in our country,that is convergence of goals, order reversed path, to exclude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to worship blindly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and excessiv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Therefor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olving these problems are to accelerate int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advantage industry, to speed up the promotion of factor endowment structure in urban agglomeration, to develop rationally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to pay attention to appropriate technology, and to found the government in the light of its general trend.

Key words:modern industry system; factor structure endowment;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appropriate technology

(责任编辑:关立新)

[1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2]顾松.关于“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若干理论解读和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5):36-42.

On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Countermeasure of Constructing Modern Industry

System in China

PENG Rong-she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China)

Abstract:The modern industry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bu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y system has often 5 errors.The difference between existing industry and modern industry are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internal structure is not high in our country,that is convergence of goals, order reversed path, to exclude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to worship blindly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and excessiv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Therefor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olving these problems are to accelerate int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advantage industry, to speed up the promotion of factor endowment structure in urban agglomeration, to develop rationally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to pay attention to appropriate technology, and to found the government in the light of its general trend.

Key words:modern industry system; factor structure endowment;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appropriate technology

(责任编辑:关立新)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
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情况实证分析及对策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研究
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去年突破8000亿元
贵州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0%
全省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6%
60余陶企入选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
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首次突破2000家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评价
关于加快高新技术贸易的若干思考
2013年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效益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