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综合性大学中文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对策探究

2014-09-22 17:55刘军李秀华
关键词:中文综合性大学科研能力

刘军+李秀华

摘要:长期以来普通综合性大学的中文学生科研能力普遍较弱。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普通综合性大学要在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多措并举,共同推动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中文;科研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9-0071-02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普通综合性大学中文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2009044)

自从20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就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中小学应试教育养成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的缺乏,社会人文环境急剧恶化和从宏观到微观教育理念的偏误,种种因素叠加,使得二本、三本类大学生整体素质不断下降。

正是意识到了新世纪对人才需求的变化,201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给高校的发展勾画出了清晰的路线图。而创新型人才培养落实到实处,就是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学科先天不足的劣势,高校的文科类特别是一般普通综合性高校的中文专业,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依然举步维艰。

面对种种制约科研的羁绊,学者们的建议不可谓不多,也不可谓没有见地。有建议建立激励机制,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也有建议进行学术交流或学术报告,营造学术氛围。这些建议不可谓不好,但看上去很美,并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目前大学行政化不可避免,一般普通大学经费短缺、学生学习意愿与热情普遍低迷的情况下,要摆脱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停留在口号的现状,需要顶层设计、中层贯彻、基层实施并举,共同推进。

一、将科研能力训练纳入培养方案

中文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一般包括搜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几次科研讲座或者几轮科研评奖就可以解决的,同时中文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有一个不断深入与扩展的过程,因此最好从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开设,以利于随后几年中有充足的学习、成长空间与时间。制定科研培养方案还要注意有步骤、循序渐进,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也不同。大学一年级为第一阶段,课程的主要内容一是学习中文专业文献资料检索知识,制定文献资料的检索策略,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二是对所搜集的资料提炼基本观点,初步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二年级为第二阶段,一是研究方法的学习,二是论文撰写规范和方法的学习。二年级下学期或三年级开始第三阶段,自己确立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或者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在真刀真枪的实战中形成初步科研能力,完成大学设定的培养目标。在科研课程的设置上,要注意教学时数与教学内容,不要过于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教师要少讲,留下更多时间给学生多练,避免重走过于追求课程体系完整全面,课时设置压缩、膨胀、再压缩的老路。

二、加强专业课程与科研能力培养课程的衔接与引导

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文学类课程,因为涉及对人生、社会、婚姻爱情的思考,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容易互动交流。课堂上多采用研究性、探索性、讨论性等教学法,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角,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发现探索结论,从而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此外,学生要能够参与讨论,就必须潜心阅读原作,一定程度上可以扭转大学生必读作品乃至经典性作品阅读量的不足,只关注当下流行作品,消费快餐文化,文化底蕴稀薄的现状。

教学内容的改变,还应该包括文学类课程中理论与实践内容比重的调整,语言类、文学理论类课程中一般问题与难点、重点课堂讲授比例比重的调整。文学类中的文学史部分,语言类、文学理论类中的一般问题与不太难理解的重点问题,基本上都属知识性问题,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学解决。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另一方面,由于与之相应平时成绩的约束,可以锻炼其自学的能力。

三、改革现行学生学习效果评定方法,建立更适合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手段多样灵活的评价新机制

当前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最重要最常用的就是期末闭卷考试。但从试卷考查的内容看,仍然是知识复现的能力与程度。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考试不是考查思考能力,而是记忆力的大比拼。科技的发展使学生有了将图书馆带在身边的可能——知识性的问题绝大多数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百度或者谷歌出来,而且结果往往更全面,这种情况下仍然还在考查学生的记忆力实无必要。

改变这种陈旧的评价模式,首先可以采用将成绩采集分散到平时,最后累加的方法。而平时成绩的采集,一来自于课堂经过学生思考过的对教师提出的具有研讨性质问题的发言,二是对教师布置的知识性材料与内容阅读的检验。其次,成绩采集的渠道要多样化。除了采集上课期间成绩,还可以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等纳入到成绩考核中。这些活动不仅加强学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巩固了所学,而且还能从没有问题、没“事”找“事”过程中,培养进取意识和敏锐发现问题的能力。科研工作由于是向未知领域发起的探索与挑战,其艰巨性、复杂性远远超出平时上课认真听讲。学生正处于由单纯记忆积累学习向思考研究转变的过渡期,科研经验不足,很容易在课题的选择与方法的选用上存在盲目性。而参与已有科研经验教师的研究项目,近距离一点一滴接受指导,可以少走弯路。

四、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小班授课

这项措施能否实行,是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能否有效展开的关键。为解决高校扩招师资紧张和经费短缺问题,特别是长期以来中文专业教学效果主要在于教师的“讲”的认知定式,因而一般大学中文类专业都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但这种大班制授课,由于学生的惰性和不会再次点到心存侥幸,回答课前、课上教师的问题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给师生互动、学生平时成绩的采集带来困难。而班额小回答问题的频率与概率大大提升,成绩压力的存在,拉动学生能力提高的效果才会更显著。

五、建立科研活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对学生首先要制定各种奖励政策,提高大学生科研的参与度及动力,建立大学生科研成果立项及分级评定制度,作为其获得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奖项的依据,贫困生资助级别的依据,保送研究生的依据。其次,设置科研学分,学生只有修满足够数量的学分方能毕业。只有将科研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让学生充分重视科研,积极投身科研。第三,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的遴选制,对比较优秀的选题给予资助。由于学科的劣势,中文专业有实用性的研究项目比较少。不能及时地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基本不会有外部科研资金的资助。而资助优秀项目,一方面弥补劳心费神的损耗,避免科研流汗又流泪,另一方面科研的小有收获,也可以激发有专长学生的热情与动力。

对教师来说,除了对毕业论文指导普遍计算工作量外,对参与到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的教师,在岗位津贴的发放,在职称评定、先进评选、学术骨干与教学名师的遴选中,也要将其列为指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劳动得到尊重,更心情愉快、更心甘情愿地承担指导学生科研实践的工作。

六、改变“只抓教师、不抓学生”的管理错位状况

近些年教师的事情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无休止的各级各类表格、计划、会议、活动、评比,耗费了相当的时间与精力,教师们苦不堪言。但实际上相当多的工作指向都不是最根本的落到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促进学生学业成长的措施并不多,这与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南辕北辙。相反在学生管理方面,一味膜拜赞美式教育,或者过高估计学生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的自理、自立能力,只一味抓上课出勤率,除对打架斗殴造成恶劣影响的学生出重手外,对惰怠者、逃课者、游戏者只极个别不予毕业、极少数降级外并无良策。

将教师从繁重的看似意义重大实际却毫无意义的活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休养生息,腾出时间、精力,充分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指导学生科学研究上来非常有必要。而在学生管理上措施要更严更重,只有如此才能对学生的怠惰产生威慑,在扭转个体学习风气的同时,从根本上带动校园学风的扭转。

中文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在贯彻“产、学、研”一体化思想上不能与理工科相提并论,也注定了科研过程的艰难。但只要管理者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有强烈责任心与使命感,从地方院校占全国高校的94.2%、占本科院校85.7%的数据中意识到,普通地方院校中文专业的学生数量远远多于重点大学,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才能造就出一大批社会所需人才,那么所有问题将都不会成为问题[3]。

参考文献:

[1]2013年各地高考录取率排行 部分省市超90%.新浪教育.2013-08-27.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3-08-27/1755393440.shtml.

[2]潘云鹤.抓住机遇,培养中国的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科技奖励.2011,(9).

[3]李雪林.地方大学成长空间广阔.[N].文汇报,2008-04-30.

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文综合性大学科研能力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