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成长新路径

2014-09-22 18:59姜华帅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

姜华帅

摘 要:微信作为一款即时语音通信软件,以其免费快捷等优势,吸引了大量学生。微信平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途径,为大学生的互动学习提供了良好平台。对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社会认知的确立也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9-0088-02

基金项目:2013年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微博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构建研究”(SCG127)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即时通信的语音软件。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智能手机都支持使用该软件。用户通过微信可以免费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并且还可通过网络将信息分享到腾讯微博和QQ空间里。微信以其免费、便捷、开放等优势,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使用。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3年上半年我国微信用户超过4亿户。在个这庞大的群体中,作为新生力量的大学生用户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为利用微信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微信服务于大学生成长的特点

第一,具有免费功能。微信免费功能是指用户在用微信聊天、传递文件和图片时不收取服务费。虽然微信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流量,但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很多手机卡套餐里都包含着一定的流量,并且很多地方的wifi都是免费的,所以与传统的电话或短信沟通方式相比,微信更灵活、智能和节省资费。

第二,具有“扫一扫”功能。微信里的“扫一扫”功能,支持二维码、条形码、封面、街景和翻译的扫描。现在很多高校因为教学资源紧张,学生找自习教室经常要在教学楼里到处找。如果利用二维码设置教学网格,学生用手机扫一下即可下载教室安排表,非常简单实用。学生遇到不认识的英语单词也可以通过翻译扫描很快速地了解单词的意思,方便快捷。

第三,支持朋友圈功能。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搜寻微信号、QQ号和手机号添加好友,建立朋友圈,在朋友圈里可以分享链接给好友,也可以推送自己的信息,查看好友信息。同时微信还可以搜索附近人,融合了很多社区的功能,可以扩大用户的交友圈。

第四,微信具有准实名制。微信是与手机号码绑定使用的,手机号码已符合实名制要求,微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准实名制特征。微信的通讯录好友是以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为核心来源,QQ号码积累了非常多的个人资料和个人网上活动痕迹,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个人身份。微信软件中个人信息一栏有二维码名片、头像等项目,鼓励实名交友。

二、微信给大学生成长带来的困扰

(一)因沉迷而引发的问题

微信作为一种新潮的聊天软件,因其本身的娱乐性特点,用户很容易出现过度使用的情况。据调查,现在部分学生一睁眼就开始查看微信,甚至有的学生在上课期间不认真听课不断地使用微信聊天;还有的学生晚上11点以后还在通过微信聊天,严重地干扰了宿舍其他学生正常的作息,很容易引发宿舍矛盾。有的学生因长时间沉迷于微信的社交娱乐功能,忽略了与周围同学的联系,慢慢开始脱离现实人际的交流,引发种种心理问题。所以说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微信,控制上网时间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网上交友带来的潜在危险

在网络信息时代,由于信息的传播是开放的、自由的,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微信的“摇一摇”、“一起按,加朋友”、“附近的人”等功能扩展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但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辨别是非能力弱,防范意识不高,在网上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欺骗。另外软件本身个人隐私保护方面还不完善,学生的个人信息很容易泄露。网上曾多次报道有大学生微信交友被骗的情况。高校应加强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和正确的思想引导,引导大学生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注意防范网络诈骗及一些不良的信息。

(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微信的广泛使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起着主导作用,微信分散传播的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变为平等的参与者,如何在互动中发挥引导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微信“裂变循环式”传播的特点,使微信的信息量非常庞大,加大了大学生信息选择的难度,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的迷失。另外其娱乐性、个性化特点也使校园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增大。

三、微信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一)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变化很快,我们一定不能以旧的眼光、老的思路来思考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利用微信平台,使用“微”语言,进行“微”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利用校园公共微信平台发布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将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用图片、语音、视频等媒体形式进行传播,解答学生疑问,实现互动式教育。实现“微信”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对接,将法律知识、文明礼仪规范、职业道德等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校园微信平台发布。

(二)为学生互动学习提供良好平台

微信为大学生的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中的朋友圈发起群聊,可以针对共同的兴趣或者学习中遇到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通过发送消息实现学习内容的快速分享。教师可以在微信上建立虚拟课堂,也可以利用微信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传送视频、音频、文本等学习资料给学生。学生也可以留言给教师,随时随地向教师提出问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积极性和效率。教师可以在寒暑假、重大节假日通过微信向学生发布交通安全注意事项、节日祝福等信息,提醒学生注意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师生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使师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促进教师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三)有助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虽然高校里有明确的作息时间,但有部分学生会出现晚上熬夜打游戏,上课时旷课、迟到等现象。吉林大学研发了一款“还睡呀”微信平台,通过早起签到激励学生按时起床,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高校也可以通过微信建立“曝光台”,对寝室脏乱差、上课带早餐、随地吐痰等校园不文明现象进行曝光,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同时,也可以建立“光荣榜”宣传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寝室卫生、义务献血、立志成才等方面的先进人物,引领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四)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

现如今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以面对面、电话、网络交流为主,微信的出现给大学生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同学之间可以通过朋友圈分享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也可以通过关注同学们发布的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材料,了解周围同学的兴趣爱好,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对其发布的信息进行评价,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在寒暑假及法定节假日期间,同学之间可以通过微信传递重要通知,发送祝福,展现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开阔彼此的视野,利用微信建立和谐共进的同学关系。

(五)创新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如何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把握时代脉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育人氛围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已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微信的出现给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带来了契机,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为了使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推出了“学长帮帮团”;针对大四“跳蚤市场”每年非常火爆的二手书交易推出了“书归来书屋”微信交易平台;建立了“我的大学”留言板,让毕业班同学回忆四年中最难忘的事和人,增进同学、师生之间情谊;发挥微信的“随手拍”功能,增强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还通过微信平台开展了“三分钟微演讲”、“微展示”、“微辩论”等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增强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六)培养正确的社会认知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正确的社会认知对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微信具有社区功能,一方面能搜索好友将熟知的朋友加入朋友圈,另外还可以通过“附近的人”、“摇一摇”、“一起按,加朋友”等功能添加好友。微信这些富有趣味性的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广泛的社交需求,为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社会认知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大学生在微信平台中也扮演着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角色,如何增强信息获取和发布的判断能力,承担社会人的角色,提升网络文化素养,对大学生自身来讲也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七)与家长合力促学生发展

现在大学生因心理问题、情感问题自杀的报道屡见报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家长和高校间不能良好地沟通交流也是产生此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进入大学以前,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居住地附近上学,有的还是走读生,父母能比较清楚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另外开家长会也可以通过老师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进入大学后学生大部分离家较远,远离了父母,刚上大学部分学生因自制力较差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可以通过微信将自己所负责班级的家长加入到微信圈,定期的跟家长群聊,通过开网络家长会的方式跟家长互通信息,共促学生发展。

大学生作为新生代,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我们要本着“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态度,积极探索和利用微信服务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微信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自身技术不成熟的一面,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合理规避这些风险,将微信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推进高校教学育人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

[2]严莹.论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J].中国报业,2013,(10).

[3]李玉峰.基于微信的大学生道德教化信息的传播与优化[J].中国电化教育,2013,(9).

[4]赵倩影,郭跃军.“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报业,2013,(18).

[5]朱慧娟.“微”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创新探微[J].理论导刊,2013,(7).

endprint

猜你喜欢
微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