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石油地质类型的研究

2014-09-22 03:46李平辉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年15期
关键词:石油勘探层序勘探

李平辉

摘 要:当前,全球资源日趋枯竭,加强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深入研究石油地质类型,分析储油层及生油层的特征,有利于提升我国石油勘探能力,提高油气产量,避免资源浪费,从而确保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概述石油地质类型、探讨石油地质类型的进展以及研究创新点。

关键词:石油;地质类型;研究;创新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1 石油地质类型概述

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对石油地质类型进行深入研究也越来越被重视。在分析一个地区的含油气情况之前,需要着手研究区域构造条件和形成条件等控制作用,以及研究地壳运动沉积的周期性、旋回性及基底结构等,最终判断出有利的含油区与生油区。一般来说,石油地质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生油层。能够生成并提供具有价值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气岩,而由烃源岩结构组成的底层就叫做生油层。生油层一般可分为泥质岩和碳酸盐岩。二是储集层。它具有两个特征:具备孔隙,以容纳流体物质;具备孔隙间的联通性,可渗透和过滤流体。储集层一般分为碎屑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层。三是盖层。即封隔储集层以防止油气上溢的岩层,其主要的结构特征是:孔隙度低,可明显抑制流体的渗透,并及时阻碍油气溢散。

就生油层的沉积环境或岩相来看,最有利于产生石油的区域是有利于生物繁衍、保存以及有利于石油岩发育的环境。而油层分布集中且广泛的区域,除了碎屑岩类和碳酸盐岩类之外,还包括火山岩、变质岩、泥岩等。另外,一般的盖层岩石类型包括盐岩、泥页岩、膏岩、致密灰岩等,对于盖层的勘察,是石油地质勘探的重要依据之一。

2 石油地质类型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在石油地质类型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形成一些较先进理论,如烃源岩研究、湖相层序地层学、金属-有机质相互作用原理、基底构造对圈闭的控制等。这些研究成果指导着石油地质类型的研究方向,具有较高的石油勘探应用价值。

2.1 烃源岩研究

评价沉积盆地的油气潜力,需要深入了解烃源岩的分布状况。层序底层学方法和气候模型都有利于判断及预测烃源岩。首先,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可以了解盆地演化、有机物分布、沉积环境序列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运用气候模拟及地理变化知识,可以检验气候资料、有机质产量及保存的对比关系;可验证模型能否模拟一些关键性的变化;可评判过去及现在不同的气候预测条件;可通过对比地质资料来进行不同阶段气候模型的修正。

2.2 湖相层序地层学

层序底层学发展至今,已经具有研究陆相沉积环境的趋势,可利用钻井相关资料,结合沉积或侵蚀间断面以及特殊的岩相段,来确定各个湖相层序。具体来说,在海相沉积环境中,海平面变化和沉积补给是控制层序发育的两个主要因素,而构造和气候则影响着湖相层序的发育过程。

2.3 金属与有机质相互作用原理

目前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金属的沉积与有机质有关。金属与有机质相互作用理论应用于石油勘探之中,尤其对于石油地质类型的研究意义重大。这一关系有利于勘探人员判断出:有油气的地方矿化作用发生的温度,与卡林型金矿的矿化温度相比要低很多,这有利于捕集石油的保存;寻找卡林型金矿的勘探技术适用于“卡林型”油田的发现;导致油气迁移和捕集的热液系统,与引起金矿化作用的热液系统属于同类;石油捕集和金矿化的空隙均是由热液碳酸盐溶解作用造成的。

2.4 基底构造对圈闭的可控性

通过对由基底控制的油气圈闭进行分类,可划分20类,由此提出基底断块模式这一概念,即油气圈闭大多是由一定地质环境下的基底控制。通过这一理论可以寻求油气开发的途径,并相应降低成本。

3 石油地质类型研究的创新点

3.1 可膨胀套管技术研究

可膨胀套管技术诞生于80年代初,用扩管器将异型管扩张成圆形再使其依靠井壁,下入井内,至遇到水层或破碎带而无法正常钻入时,可达到封堵水层或破碎带的目的。割缝膨胀管,则是90年代末由美国研制出的新型产品,具有更好的封堵破碎带效果,同时它比异型管更容易扩径,可减少上部井眼的尺寸及套管层数,有利于便捷解决复杂井段的井壁稳定问题。而当前,膨胀式割缝管和实体套管的开发,也已经应用于钻井勘探工作中。

3.2 新型技术研究

在石油地质类型研究基础之上,实现创新型的技术研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岩石复杂构造及非均质速度建模及成像技术,储层及流体地球物理识别技术,多次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井地联合勘探技术等等。技术链要从勘探向开发延伸,通过研究石油地质类型来全面提高石油勘探的水平。由此,多种石油勘探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可形成一条完整的物探技术链条,进而提升我国的石油勘探竞争力。

结语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多学科协同研究及渗透的综合性勘探体系由此形成。我们知道,石油地质类型研究是提高石油勘探水准的关键之处,而且地质类型在不同的地质区域内有着不同的组成及特征。当前,建立在石油地质类型研究基础之上的石油勘探技术,正在向集成化、精细化、多领域渗透化方向发展,从研究区域构造条件等控制作用入手去探究一个地区的含油气情况,最终确定纵向上各因素的相互关系,以便明确有利的生油层及含油层。无疑,了解这些变化规律可以促使我们追求更好的石油勘探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志,李燕承,周冕.探讨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9).

[2]傅家谟,史继扬.石油成因与石油勘探—关于当前石油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地质地球化学,1978(02).

[3]罗永.关于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作用的思考[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6).

[4]姚达因.石油地质类型研究对勘探的作用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05).

[5]郭峰,陈世悦,王德海,胡光明,纪友亮,任国选.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沉积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01).endprint

猜你喜欢
石油勘探层序勘探
油气勘探开发三年滚动计划编制的思考
《中国石油勘探》投稿指南
“V-C”层序地层学方法及其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应用
白云凹陷SQ13.8层序细粒深水扇沉积模式
勘探石油
《中国石油勘探》投稿须知
《中国石油勘探》投稿须知
高分辨率层序随钻地层对比分析在录井现场中的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投稿须知
沁水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划分与聚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