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汉学家林雅翎:莫言背后的“翻译女神”

2014-09-22 04:55王丽
分忧 2014年9期
关键词:红高粱莫言法国

王丽

从小祖母就给她讲中国神话

林雅翎(Sylvie Gentil)出生在巴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在她孩提时,就从祖母那里接触到了中国文学。“多亏了她,我在学会读书识字之前,就知道了中国那些传说。”林雅翎说。

林雅翎还在巴黎东方语言学院学中文的时候,就读了郁达夫《春风沉醉的夜晚》,她觉得特别的美,感动地跑去念给妈妈听。

1981年,二十来岁的林雅翎来到北大深造。第一次坐进北京的出租车,自然少不了要和的哥简单攀谈。对方得知这位洋美女来自巴黎后,情不自禁地说道:“噢!法国啊。维克多·雨果、巴尔扎克、左拉……”这件事着实让她吃了一惊。

林雅翎没有想到,“在那自行车大军和蓝色制服中”,很多中国人竟然对《茶花女》、《悲惨世界》、《约翰克里斯朵夫》、《红与黑》、《小王子》等法国名著耳熟能详。

两年的留学生活转眼过去,林雅翎恋恋不舍地回到法国。林雅翎在巴黎东方语言学院完成了硕士论文,翻译了何其芳的《画梦录》。然后开始做国家硕士学位DEA,题目是中国散文。

DEA做完后,父母原以为女儿会留在巴黎大学任教,可是魂牵梦萦林雅翎和她的德国丈夫却果断地做出决定去中国工作。1985年,到中国后夫妻俩落户北京,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可能我天生就是中国文化的追随者,我太喜欢中国文学了,除了翻译中国作家的小说,我不知道自己还会干什么工作。”

第一个将莫言作品介绍到法国

从此,林雅翎就开始了中国文学翻译,最早翻译的是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是和Pascale Guinot一起翻译的。

1989年,因为电影《红高粱》在法国热映,出版商找到林雅翎要翻译这本小说。“我非常喜欢莫言的文笔,就接受了这个请求,并马上和作者联系。”

其实莫言对林雅翎并不了解,只是看了她用中文描述自己家乡的一段文字后才颇感惊讶。“我来自巴黎,我可以在这个城市几小时几小时地走路,惊喜不断——巴黎,她是那么美,每一次漫步她都承诺给我新的发现。我也来自海边,大西洋海岸,那里有潮起潮落,暴风骤雨,还有冬天里铅色的天空;法国是一个面朝大海,百舸竞发,热爱冒险的国家。”

第一次应邀到林雅翎家里做客,莫言吃惊不小。一迈进林雅翎的家门,他怔了一下,这哪像一对外国夫妇的居所,倒像是一间中国民俗文化展室。墙上、角落里、餐桌上、客厅中央,到处可见中国的老物件:鼻烟壶、木匣子、中国结、木碾子,朱漆的供桌上有红烛台,书柜旁是落地的双面绣,仿古的雕花屏风做了厨房门……

没想到二人坐下来一聊,竟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翻译《红高粱》一书虽然是首次合作,但两人都非常愉快。“读小说是一种很愉悦、很充实的享受,可是翻译它却是件很苦的差事。要耐得住寂寞,要不停地潜入作者内心和他对话。”就这样,林雅翎成了第一个将莫言作品介绍到法国的人。

林雅翎说,《红高粱》这部小说的写作手法非常新颖。当然,那时她虽然非常看好这本法文译著,却根本无法预料到后来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接着,她又翻译了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以及他的其他小说。就这样,林雅翎艰辛并愉快的翻译历程就一直在延续。当时,法国南部的好几家出版社都致力于把亚洲文学,特别是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法文。这其中包括Olivier出版社等,这些翻译作品也取得了市场上的巨大成功。尤其莫言的《红高粱》,仅在巴黎一地就创造过一个月销售超过5000册的记录,林雅翎更是成为出版商眼中的红人。

然后她又回到莫言作品上来,开始翻译他的《十三步》。“一般我觉得哪本书非常好,就向出版社推荐,基本上都是这样。有时是出版商主动来找我,但我要选择,除非这本书是自己非常喜欢的,我才接受。”

最有趣的是,为把《十三步》翻译得原汁原味,林雅翎还特意跑到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住了一段时间,体验当地的农家生活。“莫言的语言虽然不是很难翻译,但他的词语所拥有的厚度需要读者对环境、背景都有一定的了解。还有他用的词语本身所具有的幽默,如果一个字一个字地直译,出来的时候味道就变了。”

林雅翎说,莫言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虽然话不多,但寥寥数语就能带来快乐。当时见有洋美女来老家拜访,他的父母非常高兴,赶忙出来迎接。莫言却笑着说:“我父母除了在日本鬼子进村的时候见过外国人外,还没见过别的外国人呢!”她马上被对方“中国式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

后来林雅翎听老人介绍得知,莫言童年时因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几乎瘦成一根豆芽,一颗大脑袋更加显得突兀。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他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敢啃。小学五年级时,12岁的他因家里太穷又被迫辍学回家务农,当起了放牛娃。

一次,有位大学生告诉莫言,他在济南的时候,认识一个山东省比较“腐败”的作家:一天三顿吃饺子!当时村里人一年也难得吃上一回。莫言惊羡异常,马上问他:“如果我将来能够写出一本小说来,我是不是能每天吃饺子?”从此,莫言萌生了写作的念头。他的初衷很简单,写书有稿费,不仅能填饱肚皮,更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韭菜炉包肥肉丁,白面烙饼卷大葱。再加一碟豆瓣酱,想不快乐都不中。”在莫言的想像中,这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生活!听了他的调侃,林雅翎忍俊不禁。

由于翻译精准、到位,后来《十三步》在法国出版后同样好评如潮,很多书店甚至一度出现断货现象。这让一些法国当地作家都羡慕不已!

诺奖功臣,对电视剧《红高粱》很期待

“莫言的书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很善于讲故事。他用他的文字和词语席卷你,你不得不跟着去,吞下迎面而来的所有的东西。他的作品里有一种让你欣赏的东西。比如《生死疲劳》,我就很喜欢,从打开的时候就被带了进去!”林雅翎说。

然而,如果没有深厚的中文功底和在中国多年生活的经历,要想将中国小说中一些特有的民俗风情“信、达、雅”准确地翻译出来,谈何容易。“打破砂锅问到底”是林雅翎积累中国文化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实在看不懂原文时,她会和莫言直接沟通,有时也向周围的中国朋友请教,因为她不想占用作家宝贵的创作时间。

多年来,林雅翎在中法文苑中辛勤耕耘,精心浇灌,在两国文学爱好者中搭起沟通心灵的桥梁。2010年,她获得法国阿尔勒市阿梅岱·毕朔翻译奖;同时林雅翎还是傅雷翻译奖评委会委员。

最令林雅翎欣慰的是,由法语编译的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酒国》、《丰乳肥臀》等,在欧洲相继出版。其中《酒国》还荣获了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

2012年,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瞬间家喻户晓。

美国媒体称,“莫言的书早在被翻译成英文之前,就被独具慧眼的法国大翻译家林雅翎发现并翻译成法文。很少有人知道,莫言小说的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等译本,都是以法文版为基础而非中文原版再译的。正是这些翻译,让西方国家接触到了莫言的作品,这对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功不可没。”

接着,林雅翎又和朋友一起翻译莫言的《红高粱家族》。2014年3月,她终于完成了该书的法文译本,如今在欧洲和非洲多个法语国家成为畅销书。

最令林雅翎兴奋的是,由《红高粱家族》小说改编,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周迅和朱亚文等明星联合主演的60集电视剧《红高粱》,于去年9月16日在山东高密开机。预计不久就会与观众见面。

林雅翎说,她和她的法国同胞,对电视剧《红高粱》非常期待!

责编/昕莉

猜你喜欢
红高粱莫言法国
红高粱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莫奈《睡莲》[法国]
莫言自称再也写不出《红高粱》了
走近红高粱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法国浪漫之旅(二)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