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和思考

2014-09-23 17:43郝嵘关伟
西部金融 2014年8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信用指标

郝嵘+关伟

摘 要:本文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对影响我国地区信用环境的各个要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的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7个准则层、15个领域层以及54个指标,为下一步构建信用环境评估模型,开展信用环境实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征信;金融生态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8)-0077-04

一、开展地区信用环境评价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金融运行的根基。虽然我国市场体系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但是信用缺失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着,例如信贷违约、洗钱犯罪、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和商业债务互相拖欠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早在2002年,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路线和目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印证了信用缺失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危害,也给我国的信用环境问题敲响的警钟。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指出要改善我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问题,而地区社会信用环境评价是改善和优化社会信用环境的重要手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信用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地区信用环境有利于建立完善的法律和司法体系及信用体系,降低商业和金融交易的风险,优化商业和金融运行的外部基础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商业和金融安全运行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充分保证商业和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地区竞争力。良好的地区信用环境对于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改善投资环境和商业环境,提高地区金融竞争力和改善信贷资产质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增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实力,促进地区信用经济的发展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改善和优化地区信用环境,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的重要前提,而且有助于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社会信用监督管理机制,有助于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有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信用社会。

二、国内外关于信用环境评价指标的综述

在国外,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一些著名的评级机构就已经开始了针对国家和地区总体信用的评价工作。例如,标准普尔和穆迪在主权评级考虑因素方面,列举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作为主权评级的基础,认为作为主权评级决定因素的变量包括人均收入、GDP增长、通货膨胀、财政平衡、外部平衡、外债、经济发展、违约史等8个变量。世界银行的《全球商业环境评价》对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商业环境进行评价并排名。他们选取开业、审批、员工招聘等10个指标对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商业环境进行了评价。国际信用评价与监督协会[ICASA](2006)的《ICE8000国际信用监督体系地区诚信排名规则》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信用信息的收集与传播的速度、对失信行为的处理状态、对失信者的社会惩罚力度、地方保护观念、政府等国家机关和公立医院、公立学校等事业单位的失信行为是决定一个地区诚信排名的主要因素。

从国内来看,王地宁和唐均(1991),李景跃、刘清娟和李季刚(2008)对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但从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很少有地区信用状况评价指标构建的相关文献。

三、地区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地区信用环境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系列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因素有机结合。因此,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综合型、可持续性、重要性、可比性、数据可获得性和地域性等原则。

1、科学性原则。社会信用环境评价应以金融学、统计学、数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的有关理论为基础,符合科学原理,以取得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结果。选取的评价指标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指标的概念必须明确,并且有一定的科学内涵。

2、综合性原则。该原则是指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完整、全面体现信用环境建设的要求。对社会信用环境评价时,要注意对各个因素的综合评价。社会信用环境是涉及经济、金融、企业、个人乃至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指标体系不是一个个项目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指标之间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每一个指标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相互之间没有交叉和重叠,信息冗余度达到最小。

3、可持续性原则。构建社会信用环境不仅要重视现状和当前利益,更应关注将来状态和长远利益。所以地区信用环境的评价指标的选择,应遵循和坚持可持续性原则,要考察它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否有利于推动地区信用环境建设。

4、重要性原则。不同指标可以反映社会信用环境的不同侧面和内容特征,且对于整体信用环境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有较大的差别,选取指标时应考虑对社会信用环境的重要性及其贡献程度,做到所取指标个数不多,但主次分明,避免面面俱到。

5、可比性原则。地区信用环境指标的选择,必须考虑指标的可比性问题,尤其必须便于从横向层面加以比较和分析。横向比较是指区域间的各项指标的比较,能较全面反映不同地区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6、数据可获得性原则。信用环境评价有部分指标没有现成的数据,要靠手工收集,并且有些数据无法获得。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要考虑原始数据易于收集和计算,尽量避免人为的主观估算,以减少系统误差。

7、地域性原则。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信用环境状况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建立地区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一定要考虑不同区域的特殊情况,选择最能反映地区信用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价指标。因此,在对地区信用环境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选取应根据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状况而有所调整,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平衡性。

(二)地区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地区信用环境评价就是要以信用环境的构成要素为评价指标,来考察和评价一个地区的信用基础以及信用体系建设的状况。基于以上各信用环境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本文研究确定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信用融资环境、法制环境、信用教育水平、信用主体水平、信用中介发展状况、公共征信系统建设水平和信用市场水平七个方面。第三层为领域层,共15个,其中,信用融资环境包括直接融资环境和间接融资环境两个方面;法制环境包括信用法律环境和信用案件环境两个方面;信用教育水平包括信用体系建设组织机构和信用宣教环境两个方面;信用主体水平包括政府、企业、个人信用水平三个方面;信用中介发展状况包括信用机构规模和信用机构业务量两个方面;公共征信系统建设水平包括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情况和征信体系建设情况两个方面;信用市场水平包括征信产品和服务水平、征信机构发展情况两个方面。第四层为指标层,对领域层进行全面细分,得到指标层。这样就形成了1个目标层、7个准则层、15个领域层以及54个指标层的地区信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1、信用融资环境。信用融资环境对地区信用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信用融资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地区货币资金的融通的情况,决定金融行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信用融资环境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方面。

(1)直接融资情况。包括民间借贷规模、民间平均借贷成本、直接融资占比三个指标。

(2)间接融资情况。包括人均金融机构数、企业和个人贷款满足率、贷款不良率三个指标。

2、信用法制环境。信用经济是建立在完整的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的,法制是信用经济的保障。良好的法制环境能够有效的防止信用欺诈、逃废金融债务等失信活动,是建立信用环境的重要保障。因此,信用法制环境的评价应具体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法制建设情况。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可以有效地规范交易双方的信用关系和行为,使社会信用体系健康有序地发展。信用法制建设情况包括信用立法体系健全程度、地方法规制度情况、现有法律条款的完整性和适用性三个方面。

(2)信用案件执结情况。法律的强制功能是通过司法作用体现出来的,只有严格执行法律,才能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从而控制自己的法律行为。信用案件执结情况通过执法力度和结果来衡量,具体包括金融案件的结案率、胜诉率和重大失信违法违规案件三个指标。其中金融案件的结案率反映了司法机关对经济、金融案件的审判效率;胜诉率反映一个地区司法机关维护主体合法权益的程度;重大失信违法违规案件反映了地区是否有重大失信案件或贪污腐败案件的情况。

3、组织制度建设和信用宣教机制建设:信用教育水平反映一个地区的人文传统、道德理念、法律意识对社会信用状况的影响,包括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和信用宣教两个方面。

(1)信用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情况。包括领导机构建设情况、地方政府对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地方信用体系的工作机制建设情况、信用奖惩制度建设情况。

(2)信用宣教机制建设。信用宣教机制建设反映了对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和教育的情况。包括信用宣传工作机制建设情况、信用宣传教育覆盖率。

4、信用主体水平。信用主体的信用水平对信用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它包括政府信用水平、企业信用水平、个人信用水平三个部分。

(1)政府信用水平。即地方行政机关在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中由于履行职务和契约而取得的社会管理对象的信任,是地方政府对其法定权力和职责的履行程度。作为地方经济的管理者和参与者,政府的行为是影响地区信用环境的重要因素,并对地区信用环境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和导向性的作用。政府信用水平包括政府担保违约率、政府行政管理人员还款率、财政应付贴息贷款占贷款比重、地方政府政策导向、政府信息透明度、金融部门的独立性、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信用村镇(含社区)建设情况等8个指标。

(2)企业信用水平。企业信用水平情况直接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对地区信用环境的影响,包括企业应收账款占比、企业担保费用率水平、企业三项费用占销售收入比率、企业欠税率、企业逃税漏税率、企业资产负债率等6个指标。

(3)个人信用水平。即个人做出特定的期限内付款或还款的承诺后,能够无须付款就可以获取商品、服务或资金的能力,一般指个人消费信用。个人信用作为一个人的“经济身份证”,是社会信用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信用水平可以从小额信用贷款满足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信贷余额、个人信贷违约率等4个方面进行评价。

5、信用中介发展状况。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健康、有序发展对微观信用管理意义重大,有利于建立信用记录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信用中介机构一般包括了会计事务所、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公司等机构。这里选取中介机构和人员覆盖情况、中介机构业务量来反映中介机构的发展状况。

(1)中介机构和人员覆盖情况。包括每万人注册律师数、每万人注册会计师数和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覆盖率三个指标。

(2)中介机构业务量。包括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营业额和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业务量两个指标。

6、公共征信系统建设水平。公共征信系统一般由政府部门运作,主要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其建设水平反映了地区信用环境的水平。

(1)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情况。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每一个有经济活动的信息主体建立了信用档案,它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反映了一个地区的金融信用环境。包括企业入库率、个人入库率、企业贷款卡年审率、动产融资登记率、信用信息查询比率、接入征信系统机构覆盖率等6个指标。

(2)征信体系建设情况。征信体系作为交易双方信用信息收集、传播的主要渠道,在信用信息完备性和透明度、消除信息障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信用环境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包括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信用信息透明度和信用信息共享程度等3个指标。

7、信用市场水平。信用市场水平包括征信产品和服务水平、征信机构发展情况2个指标。

(1)征信产品和服务水平。反映征信产品和服务门类的齐全程度,以及是否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包括征信业务水平和征信产品发展水平2个指标。

(2)征信机构发展情况。指征信机构类型的齐全程度以及征信机构的数量。包括征信机构类型齐全程度和征信机构数量。

四、几点思考

(一)应建立地区信用环境评价的制度安排。地区信用环境评价直接影响着信用信息主体获得信用的机会,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不同可能会影响信息主体获得授信的机会。因此,信用环境评价不仅仅是了解地区信用环境情况的一种技术手段或工具,还是一项影响各种权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对加快市场经济向信用经济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信用环境评价需要一些特定的规范约束,如对信用环境评价过程要进行一定的法律规范等,防止因指标或方法的不全面而影响地区的授信机会。

(二)地区信用环境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当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地区信用环境评价有利于提高地区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推动信用经济发展。但是,信用环境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研究,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未达到成熟的地步。在本文中仅就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进行了探讨,该体系还存在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如指标的设置、选取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国地域广阔,信用融资环境发展差异极大,要对我国信用环境评价作统一的评价与结论,可以说是不太现实的。如何对我国不同地区信用环境进行评价,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路径,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的信用环境发展水平,也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

(三)地区信用环境评价方法应注重稳健性。在对信用环境进行评价时,一般考虑模型的预测精度、稳健性和可解释性。从现有的研究结果看,若仅从预测的精度考察,神经网络等非线性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从模型的稳健性看,判别分析、Logistic回归及线性规划等线性评分方法要强于非线性。目前,我国信贷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模型的稳健性更加重要。因为随着市场的发展,当模型投入使用时,信用环境构成要素发生新的变化时可能会与建模总体存在差异,这时一个稳健性较强模型的预测力会更好。因此,现阶段要想获得良好的综合效果,应倾向于模型的稳健性。

(四)应拓展地区信用环境评价结果的应用领域。国外征信业发展轨迹显示,信用环境评价技术的运用不仅为金融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金融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信用环境评价技术不能仅应用于经济、金融领域,还要加大在支持地方信用体系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运用,为构建稳定和谐社会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湖南大学信用研究中心.湖南省信用环境评价[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2]黄良文.统计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刘明志.中国M2/GDP(1980-2000):趋势、水平和影响[J].经济研究,2001,(2):28-35。

[4]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征信管理处课题组.区域信用环境评价及相关问题研究[J].福建金融,2006,(4):4-8。

The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Credit Environment

HAO Rong GUAN Wei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credit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deeply analyzing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gional credit environment in China, the paper sets up a more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credit environment. The index system consists of 7 criteria layers, 15 field layers and 54 indicators, which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credit environment and making study on the credit environment cases.

Keywords: credit information; financial ecology

责任编辑、校对:苗文龙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信用指标
神秘的植物工厂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失信商人的悲剧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