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角度谈高校电气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前景

2014-09-23 07:17王蕊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

摘要:电气类专业主要包括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当前高校电气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在根本上取决于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高低。而高校课程开发滞后直接影响高校电气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是促进高校电气专业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可行性途径。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校企结合;课程开发

一、电气专业概论

电气类专业主要包括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等相关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属于交叉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系统控制、电气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装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基本技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为各行各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经济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大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接受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高校电气专业大学生能否实现就业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上升,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但是电气自动化或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由于可以在汽车、航天、电子等方向就业,在招聘会上往往比较受欢迎。也就是说,从就业面上来看,就业前景看好。但具体到毕业生个人来说,由于现在实力型单位,往往喜欢接受具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接收应届毕业生往往要求具有很高的技术实力,所以,高校电气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在根本上取决于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高低。

三、高校课程开发滞后直接影响高校电气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如前所述,高校电气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在根本上取决于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高低。但传统的电气专业培养方式不能满足用工单位需求。通过调研,从企业方面的反馈可以看出,目前用人单位需要的电气自动控制技术人员主要有以下几大类:一是企业供配电系统的安装、检修人员;二是电力拖动设备安装、检修人员,主要有各类电机、生产线控制系统的安装、检修;三是各类机床,包括各种数控机床及天车的电气故障检修人员;四是电力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人员;五是变频器与PLC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人员,主要有变频调速系统的安装与检修,PLC编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安装;六是电气自动化仪表的安装与调试人员;七是液压与气动元件及其系统的安装、调试、操作与维修人员等。这些岗位技术发展快,设备更新换代快,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及实验实训设备的更新往往滞后于企业发展,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也往往滞后于企业需求。企业招聘新进毕业生往往不能立即胜任岗位的需求,有的甚至需要企业一年甚至几年的培养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在此期间,企业会因设备故障维修不及时造成生产延误、停滞。而且,近几年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企业意识到改进生产线、改造生产设备、应用新技术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使产品更具有竞争力,故对自动控制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欲望越来越强,而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要求标准,目前高校对专业相关的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大部分还是采用课堂讲解的方法,一些专业课在课堂上很难验证相关结论。此外,目前高校仅能进行基础的技能训练,而诸如数控设备的维修,变频器与PLC的联合调速系统的安装、调试,液压与气动元件及其系统的安装、调试、操作与维修,工厂供配电系统安装与维修等方面,很多高校都没有相关条件进行实习,这种状况必然影响高校毕业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不利于高校电气专业毕业生实现就业。

四、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是促进高校电气专业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可行性途径

为了使高校培养的电气专业毕业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目前能够帮助高校电气专业大学生的实现就业的可行性途径就是亟需推进校企结合的电气专业培养模式。

从国外的情况看,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取得巨大成功。有人说,发达国家的昨天就是发展中国家的今天,依此逻辑,校企结合教学培养模式下,高校电气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前景看好。2006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将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培养模式推广。

总之,校企结合进行课程开发,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建设课堂与实习岗位一体化的实训基地,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师队伍,在教学内容上重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在课程评价上注重校内和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共同评价,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倾向于市场主导下的就业导向,可以使课本理论知识和岗位具体操作更好的结合,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合理利用,便于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快速接轨;利于学生由学校到生产岗位的过渡,大大缩短高校毕业生适应生产岗位的时间,可以解决企业等用人单位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进而有利于促进电气专业大学生就业。

简言之,“校企结合”培养模式校企结合模式下电气专业课程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与企业直接接触,在毕业后能相对容易地找到可以对接的就业岗位,利于该专业毕业生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较好的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2] 徐媛媛.发达国家“工学结合”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西北职教5期.

[3]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报,2005-11-10(1).

[4] 贺星岳,郭薇.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职教论坛,2004,(8).

[5] 秦建国.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作者简介:王蕊,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
基于Y世代学情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