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巴赫”合唱团

2014-09-24 21:50任海杰
音乐爱好者 2014年6期
关键词:安魂曲管风琴勃拉姆斯

任海杰

世界上以巴赫命名的合唱团似乎不少——谁叫巴赫这么出名呢?现在,我们又知道了一个英国巴赫合唱团,他们在2014年4月光临了上海的东方艺术中心。

一查历史,这个合唱团原来成立于1876年,是个老牌合唱团了。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演唱以巴赫为代表的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二是演唱英国曲目,而且在传统上与英国皇室有着特殊的渊源,合唱团中曾有皇室人员加入,查尔斯王子就是他们的赞助人,合唱团因此经常出现在皇室的庆典礼仪上。

这台音乐会的曲目值得一提。上半场的“开胃菜”是:亨德尔为乔治二世加冕典礼而作的《神父扎多克》、英国作曲家休伯特·帕里为爱德华七世加冕登基而作的《喜悦》(此作也曾在1981年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王妃婚礼、2011年威廉王子与凯特王妃婚礼上演唱)、刚去世的英国当代作曲家约翰·塔文纳的遗作《情归何处》的世界首演、英国作曲家路易·维埃纳的管风琴独奏曲《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钟声》、巴赫的经文歌《颂扬上主》。下半场的“主菜”是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

如此丰厚扎实的曲目足够吸引人,而更令观众眼睛一亮的是,合唱团的阵容大约有一百三四十人,将偌大的东艺舞台填得满满当当,这可能是近年来光临上海舞台的最为庞大的外国合唱团。音乐总监大卫·希尔担任指挥。

上半场合唱团的演唱由菲利普·斯克里文用管风琴伴奏,这让东艺那音量宏伟、气势磅礴的管风琴有了用武之地,而且显得“经济实惠”“以一当十”。当然因为建筑结构和音场的原因,少了些教堂特有的音效韵味(管风琴原本就是挂在教堂里的)。合唱团的演唱也有这样的情况,一开始他们可能有些不太适应东艺的音场,加上自身状态和临场发挥的原因,在音准、音色、齐整度、声部进入转换等方面,与高标准的一流合唱团相比存在着一点距离。但他们的演唱非常投入、认真和虔诚,富有情感的感染力,而且随着演出的进行,各声部的特色和融合度渐入佳境,尤其是对作品尾声的处理颇见功力,气息和音量的把握细腻入微,非常出色,可谓“豹尾”。印象最深的是约翰·塔文纳《情归何处》的尾声,深情绵长,余音绕梁,感人至深。

下半场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用两架钢琴伴奏替代乐队,显然是受演出成本所限。勃拉姆斯的这部安魂曲,管弦乐队的分量很重,几乎可以与声乐平分秋色,因此两架拿掉琴盖的钢琴伴奏就显得捉襟见肘,缺乏作品中应有的表现力和丰富的层次感。比如第二乐章,原谱中乐队鼓声在哀乐般的乐队和合唱背后的阵阵直逼,钢琴伴奏就几乎没有什么表现,或者说是难以“还原”了。好在合唱团的表现明显超过上半场,稳定、扎实,显示了一个老牌合唱团的内在功力。女高音伊莱恩·泰特音色清丽圆润,男中音艾利克斯·阿什沃斯浑厚中富于戏剧性,都颇具作品中的角色感。指挥大卫·希尔要记上一功,整场音乐会中,他使出了浑身解数,肢体表现极为丰富,倾情倾力,将一百几十人的声音融为一体。客观而言,这个英国巴赫合唱团,女高音声部最好,男高音声部一般。最后加演的曲目是中国民歌《茉莉花》,似乎有点“老生常谈”,但其效果是——合唱团才唱了第一句,场内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猜你喜欢
安魂曲管风琴勃拉姆斯
电子管风琴曲《赛马》的演奏实践研究
和声在电子管风琴即兴演奏中的应用研究
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演奏技巧的对比性研究与思考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酒与安魂曲
伟大的音乐家勃拉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