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大豆不同覆膜方式水分效应试验研究

2014-09-24 08:36张彩霞谯显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11期

张彩霞+谯显明

摘要通过旱地大豆不同覆膜模式水分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侧播技术能有效增加地温,显著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效益好,水分利用效率高,适宜在华池县及同类地区示范推广。

关键词旱地大豆;覆膜方式;水分效应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020-02

为了探讨华池县旱地大豆不同覆膜方式下水分的动态变化,2012—2013年在华池县中南部具有代表性的上里塬及怀安乡2个旱作农业区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便进一步筛选出适合华池县干旱山区大豆的最佳覆膜方式,以期为旱地地膜覆盖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2—2013年在华池县中南部旱作农业区具有代表性的上里塬乡黄塬村及怀安乡怀安村2个乡镇进行,区域海拔1 450~1 860 m,无霜期120~150 d,年平均气温8.4 ℃,≥10 ℃的有效积温为3 556.1~3 683.2 ℃。年平均降雨量400~450 mm。供试土壤为黄绵土,地类为川台地、塬地,前茬为胡麻、小麦。试验采用农膜厚0.008 mm,宽120 cm(由甘肃省天水塑料厂生产),供试大豆品种为冀豆17。

1.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不同覆膜方式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4种覆膜方式处理,分别为全膜覆土穴播、全膜双垄侧播、常规半膜、露地穴播(CK)。3次重复,小区面积28.8 m2。全部处理采用点播器播种,每小区播种4垄8行。小区四周设走道,外设保护区。

1.3试验实施

全膜双垄侧播采取先起双垄(小垄宽40 cm、垄高15~20 cm,大垄宽70 cm、垄高10~15 cm),使大小垄相接处形成播种沟,然后采用宽120 cm的薄膜全地面覆盖,最后在沟内侧3~4 cm处播种[1-2]。大豆行距平均为55 cm,穴距18 cm,每穴播2粒,留苗1株,播种深度3~4 cm,保苗10.05万株/hm2。全膜覆土穴播用120 cm的地膜全地面覆盖,上面均匀撒1层厚1 cm左右的土,然后采用人工点播器播种,行距55 cm,穴距18 cm,每穴播1~2粒,播种深度为3~4 cm,保苗10.05万株/hm2。常规半膜覆盖垄宽55 cm,用70 cm宽的地膜覆盖垄面,行距55 cm,穴距18 cm。其他播种规格同全膜双垄侧播栽培。露地穴播(CK)采用人工点播器播种,行距55 cm,穴距18 cm,播种深度为3~4 cm,其他播种规格同全膜双垄侧播栽培。试验地覆膜期为3月20日,播种期为4月25日,其他栽培管理措施相同[3-4]。试验地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农家肥30 t/hm2、尿素225 kg/hm2、普钙450 kg/hm2、硫酸钾75 kg/hm2,耙耱平整后划出小区,然后按设计要求进行覆膜[5-6]。

1.4调查内容与方法

生育期间观察记载大豆物候期和群体性状,播前和收获后测定0~200 cm土壤含水量。播种期、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分别测定0~100 cm土壤含水量和5~25 cm土层地温,成熟后及时收获和考种,并按小区计产,分析温度、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关系等[7]。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覆膜方式对大豆生育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对各处理生育期5~25 cm土层温度测定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大豆平均温度17.5 ℃,比露地穴播大豆平均温度17.6 ℃降低0.1 ℃,说明地膜覆土后,土层地温与露地接近;全膜双垄侧播大豆平均温度18.7 ℃,比露地穴播大豆平均温度17.6 ℃提高1.1 ℃;常规半膜大豆平均温度18.0 ℃,比露地穴播大豆平均温度17.6 ℃提高0.4 ℃,生育期平均温度及有效积温较高(表1)。

2.2不同覆膜方式对大豆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从不同覆膜模式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均值看,3种地膜覆盖模式土壤含水量高于露地(CK)0.57~0.85个百分点。从4种不同种植模式生育期土壤含水量状况看,土壤含水量在播种期至花芽分化期前都是比较稳定的(除露地外),到开花结荚期波动较大,由于2013年7月中旬雨量增多,土壤含水量平均值上升,随后略有降低(图1~4)。

全膜双垄侧播栽培在大豆的播种至结荚期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其他覆膜方式,至成熟期,差异消失,且成熟期全膜双垄侧播大豆各层次土壤水分含量反而略低于露地穴播及半膜大豆。结果表明,全膜双垄侧播技术能显著增加大豆生育期特别是分枝至开花期土壤水分含量,从而大大缓解了春旱和初夏干旱,有效解决了大豆生育期缺水的问题,为大豆稳产高产提供了水分保障。

2.3不同覆膜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全膜双垄侧播栽培产量为3 541.67 kg/hm2,比常规半膜增产753.48 kg/hm2,比全膜覆土栽培增产267.36 kg/hm2,增产效果好(表2)。

2.4不同覆膜方式对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根据连续降雨量测定,播前2 m土壤贮水量、成熟期2 m土壤贮水量、生育期降雨量和大豆经济产量结果,计算得出不同覆膜方式大豆水分利用效率(表3)。从表3可以看出,全膜双垄侧播大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10.05 kg/mm·hm2。其中,全膜覆土穴播大豆水分利用效率达到9.45 kg/mm·hm2;半膜水分利用效率达到8.10 kg/mm·hm2。露地穴播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为6.30 kg/mm·hm2。全膜双垄侧播大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比露地穴播大豆增加3.75 kg/mm·hm2,增长59.5%。全膜双垄侧播技术农田降水利用率为74.5%,较露地穴播增加6.3个百分点;全膜覆土穴播技术降水利用率达到72.6%,较露地穴播增加4.4个百分点;常规半膜降水利用率达到70.5%,较露地穴播增加2.3个百分点;露地穴播大豆农田降水利用率平均为68.2%。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全膜双垄侧播能使微小无效降雨接纳,通过富集叠加变为有效降雨,减少水分无效蒸发,显著提高了自然降水利用率,还能提高地温,增加有效积温,使大豆提早成熟;同时全膜双垄侧播大豆,经济性状好,产量高,效益好,水分利用效率高,适宜在华池县及同类地区示范推广。

4参考文献

[1] 王柏.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大豆水分效应试验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7.

[2] 宋春联,周立奎.覆膜大豆膜上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05(3):62.

[3] 周宝库,张喜林,宦立海,等.覆膜大豆增产效果研究初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3):6-8.

[4] 郭志利.旱地大豆不同覆膜方式栽培效应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0(1):19-21.

[5] 王立明,陈光荣,张国宏,等.黄土塬区旱作大豆覆膜保水技术效果研究[J].作物杂志,2011(6):95-98.

[6] 彭伟,王伟东,周霁霄,等.大豆覆膜栽培试验研究[J].中国农技推广,2004(2):41-42.

[7] 王迪轩.大豆优质高产问答[M].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摘要通过旱地大豆不同覆膜模式水分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侧播技术能有效增加地温,显著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效益好,水分利用效率高,适宜在华池县及同类地区示范推广。

关键词旱地大豆;覆膜方式;水分效应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020-02

为了探讨华池县旱地大豆不同覆膜方式下水分的动态变化,2012—2013年在华池县中南部具有代表性的上里塬及怀安乡2个旱作农业区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便进一步筛选出适合华池县干旱山区大豆的最佳覆膜方式,以期为旱地地膜覆盖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2—2013年在华池县中南部旱作农业区具有代表性的上里塬乡黄塬村及怀安乡怀安村2个乡镇进行,区域海拔1 450~1 860 m,无霜期120~150 d,年平均气温8.4 ℃,≥10 ℃的有效积温为3 556.1~3 683.2 ℃。年平均降雨量400~450 mm。供试土壤为黄绵土,地类为川台地、塬地,前茬为胡麻、小麦。试验采用农膜厚0.008 mm,宽120 cm(由甘肃省天水塑料厂生产),供试大豆品种为冀豆17。

1.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不同覆膜方式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4种覆膜方式处理,分别为全膜覆土穴播、全膜双垄侧播、常规半膜、露地穴播(CK)。3次重复,小区面积28.8 m2。全部处理采用点播器播种,每小区播种4垄8行。小区四周设走道,外设保护区。

1.3试验实施

全膜双垄侧播采取先起双垄(小垄宽40 cm、垄高15~20 cm,大垄宽70 cm、垄高10~15 cm),使大小垄相接处形成播种沟,然后采用宽120 cm的薄膜全地面覆盖,最后在沟内侧3~4 cm处播种[1-2]。大豆行距平均为55 cm,穴距18 cm,每穴播2粒,留苗1株,播种深度3~4 cm,保苗10.05万株/hm2。全膜覆土穴播用120 cm的地膜全地面覆盖,上面均匀撒1层厚1 cm左右的土,然后采用人工点播器播种,行距55 cm,穴距18 cm,每穴播1~2粒,播种深度为3~4 cm,保苗10.05万株/hm2。常规半膜覆盖垄宽55 cm,用70 cm宽的地膜覆盖垄面,行距55 cm,穴距18 cm。其他播种规格同全膜双垄侧播栽培。露地穴播(CK)采用人工点播器播种,行距55 cm,穴距18 cm,播种深度为3~4 cm,其他播种规格同全膜双垄侧播栽培。试验地覆膜期为3月20日,播种期为4月25日,其他栽培管理措施相同[3-4]。试验地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农家肥30 t/hm2、尿素225 kg/hm2、普钙450 kg/hm2、硫酸钾75 kg/hm2,耙耱平整后划出小区,然后按设计要求进行覆膜[5-6]。

1.4调查内容与方法

生育期间观察记载大豆物候期和群体性状,播前和收获后测定0~200 cm土壤含水量。播种期、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分别测定0~100 cm土壤含水量和5~25 cm土层地温,成熟后及时收获和考种,并按小区计产,分析温度、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关系等[7]。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覆膜方式对大豆生育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对各处理生育期5~25 cm土层温度测定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大豆平均温度17.5 ℃,比露地穴播大豆平均温度17.6 ℃降低0.1 ℃,说明地膜覆土后,土层地温与露地接近;全膜双垄侧播大豆平均温度18.7 ℃,比露地穴播大豆平均温度17.6 ℃提高1.1 ℃;常规半膜大豆平均温度18.0 ℃,比露地穴播大豆平均温度17.6 ℃提高0.4 ℃,生育期平均温度及有效积温较高(表1)。

2.2不同覆膜方式对大豆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从不同覆膜模式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均值看,3种地膜覆盖模式土壤含水量高于露地(CK)0.57~0.85个百分点。从4种不同种植模式生育期土壤含水量状况看,土壤含水量在播种期至花芽分化期前都是比较稳定的(除露地外),到开花结荚期波动较大,由于2013年7月中旬雨量增多,土壤含水量平均值上升,随后略有降低(图1~4)。

全膜双垄侧播栽培在大豆的播种至结荚期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其他覆膜方式,至成熟期,差异消失,且成熟期全膜双垄侧播大豆各层次土壤水分含量反而略低于露地穴播及半膜大豆。结果表明,全膜双垄侧播技术能显著增加大豆生育期特别是分枝至开花期土壤水分含量,从而大大缓解了春旱和初夏干旱,有效解决了大豆生育期缺水的问题,为大豆稳产高产提供了水分保障。

2.3不同覆膜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全膜双垄侧播栽培产量为3 541.67 kg/hm2,比常规半膜增产753.48 kg/hm2,比全膜覆土栽培增产267.36 kg/hm2,增产效果好(表2)。

2.4不同覆膜方式对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根据连续降雨量测定,播前2 m土壤贮水量、成熟期2 m土壤贮水量、生育期降雨量和大豆经济产量结果,计算得出不同覆膜方式大豆水分利用效率(表3)。从表3可以看出,全膜双垄侧播大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10.05 kg/mm·hm2。其中,全膜覆土穴播大豆水分利用效率达到9.45 kg/mm·hm2;半膜水分利用效率达到8.10 kg/mm·hm2。露地穴播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为6.30 kg/mm·hm2。全膜双垄侧播大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比露地穴播大豆增加3.75 kg/mm·hm2,增长59.5%。全膜双垄侧播技术农田降水利用率为74.5%,较露地穴播增加6.3个百分点;全膜覆土穴播技术降水利用率达到72.6%,较露地穴播增加4.4个百分点;常规半膜降水利用率达到70.5%,较露地穴播增加2.3个百分点;露地穴播大豆农田降水利用率平均为68.2%。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全膜双垄侧播能使微小无效降雨接纳,通过富集叠加变为有效降雨,减少水分无效蒸发,显著提高了自然降水利用率,还能提高地温,增加有效积温,使大豆提早成熟;同时全膜双垄侧播大豆,经济性状好,产量高,效益好,水分利用效率高,适宜在华池县及同类地区示范推广。

4参考文献

[1] 王柏.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大豆水分效应试验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7.

[2] 宋春联,周立奎.覆膜大豆膜上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05(3):62.

[3] 周宝库,张喜林,宦立海,等.覆膜大豆增产效果研究初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3):6-8.

[4] 郭志利.旱地大豆不同覆膜方式栽培效应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0(1):19-21.

[5] 王立明,陈光荣,张国宏,等.黄土塬区旱作大豆覆膜保水技术效果研究[J].作物杂志,2011(6):95-98.

[6] 彭伟,王伟东,周霁霄,等.大豆覆膜栽培试验研究[J].中国农技推广,2004(2):41-42.

[7] 王迪轩.大豆优质高产问答[M].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摘要通过旱地大豆不同覆膜模式水分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侧播技术能有效增加地温,显著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效益好,水分利用效率高,适宜在华池县及同类地区示范推广。

关键词旱地大豆;覆膜方式;水分效应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020-02

为了探讨华池县旱地大豆不同覆膜方式下水分的动态变化,2012—2013年在华池县中南部具有代表性的上里塬及怀安乡2个旱作农业区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便进一步筛选出适合华池县干旱山区大豆的最佳覆膜方式,以期为旱地地膜覆盖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2—2013年在华池县中南部旱作农业区具有代表性的上里塬乡黄塬村及怀安乡怀安村2个乡镇进行,区域海拔1 450~1 860 m,无霜期120~150 d,年平均气温8.4 ℃,≥10 ℃的有效积温为3 556.1~3 683.2 ℃。年平均降雨量400~450 mm。供试土壤为黄绵土,地类为川台地、塬地,前茬为胡麻、小麦。试验采用农膜厚0.008 mm,宽120 cm(由甘肃省天水塑料厂生产),供试大豆品种为冀豆17。

1.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不同覆膜方式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4种覆膜方式处理,分别为全膜覆土穴播、全膜双垄侧播、常规半膜、露地穴播(CK)。3次重复,小区面积28.8 m2。全部处理采用点播器播种,每小区播种4垄8行。小区四周设走道,外设保护区。

1.3试验实施

全膜双垄侧播采取先起双垄(小垄宽40 cm、垄高15~20 cm,大垄宽70 cm、垄高10~15 cm),使大小垄相接处形成播种沟,然后采用宽120 cm的薄膜全地面覆盖,最后在沟内侧3~4 cm处播种[1-2]。大豆行距平均为55 cm,穴距18 cm,每穴播2粒,留苗1株,播种深度3~4 cm,保苗10.05万株/hm2。全膜覆土穴播用120 cm的地膜全地面覆盖,上面均匀撒1层厚1 cm左右的土,然后采用人工点播器播种,行距55 cm,穴距18 cm,每穴播1~2粒,播种深度为3~4 cm,保苗10.05万株/hm2。常规半膜覆盖垄宽55 cm,用70 cm宽的地膜覆盖垄面,行距55 cm,穴距18 cm。其他播种规格同全膜双垄侧播栽培。露地穴播(CK)采用人工点播器播种,行距55 cm,穴距18 cm,播种深度为3~4 cm,其他播种规格同全膜双垄侧播栽培。试验地覆膜期为3月20日,播种期为4月25日,其他栽培管理措施相同[3-4]。试验地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农家肥30 t/hm2、尿素225 kg/hm2、普钙450 kg/hm2、硫酸钾75 kg/hm2,耙耱平整后划出小区,然后按设计要求进行覆膜[5-6]。

1.4调查内容与方法

生育期间观察记载大豆物候期和群体性状,播前和收获后测定0~200 cm土壤含水量。播种期、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分别测定0~100 cm土壤含水量和5~25 cm土层地温,成熟后及时收获和考种,并按小区计产,分析温度、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关系等[7]。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覆膜方式对大豆生育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对各处理生育期5~25 cm土层温度测定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大豆平均温度17.5 ℃,比露地穴播大豆平均温度17.6 ℃降低0.1 ℃,说明地膜覆土后,土层地温与露地接近;全膜双垄侧播大豆平均温度18.7 ℃,比露地穴播大豆平均温度17.6 ℃提高1.1 ℃;常规半膜大豆平均温度18.0 ℃,比露地穴播大豆平均温度17.6 ℃提高0.4 ℃,生育期平均温度及有效积温较高(表1)。

2.2不同覆膜方式对大豆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从不同覆膜模式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均值看,3种地膜覆盖模式土壤含水量高于露地(CK)0.57~0.85个百分点。从4种不同种植模式生育期土壤含水量状况看,土壤含水量在播种期至花芽分化期前都是比较稳定的(除露地外),到开花结荚期波动较大,由于2013年7月中旬雨量增多,土壤含水量平均值上升,随后略有降低(图1~4)。

全膜双垄侧播栽培在大豆的播种至结荚期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其他覆膜方式,至成熟期,差异消失,且成熟期全膜双垄侧播大豆各层次土壤水分含量反而略低于露地穴播及半膜大豆。结果表明,全膜双垄侧播技术能显著增加大豆生育期特别是分枝至开花期土壤水分含量,从而大大缓解了春旱和初夏干旱,有效解决了大豆生育期缺水的问题,为大豆稳产高产提供了水分保障。

2.3不同覆膜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全膜双垄侧播栽培产量为3 541.67 kg/hm2,比常规半膜增产753.48 kg/hm2,比全膜覆土栽培增产267.36 kg/hm2,增产效果好(表2)。

2.4不同覆膜方式对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根据连续降雨量测定,播前2 m土壤贮水量、成熟期2 m土壤贮水量、生育期降雨量和大豆经济产量结果,计算得出不同覆膜方式大豆水分利用效率(表3)。从表3可以看出,全膜双垄侧播大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10.05 kg/mm·hm2。其中,全膜覆土穴播大豆水分利用效率达到9.45 kg/mm·hm2;半膜水分利用效率达到8.10 kg/mm·hm2。露地穴播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为6.30 kg/mm·hm2。全膜双垄侧播大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比露地穴播大豆增加3.75 kg/mm·hm2,增长59.5%。全膜双垄侧播技术农田降水利用率为74.5%,较露地穴播增加6.3个百分点;全膜覆土穴播技术降水利用率达到72.6%,较露地穴播增加4.4个百分点;常规半膜降水利用率达到70.5%,较露地穴播增加2.3个百分点;露地穴播大豆农田降水利用率平均为68.2%。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全膜双垄侧播能使微小无效降雨接纳,通过富集叠加变为有效降雨,减少水分无效蒸发,显著提高了自然降水利用率,还能提高地温,增加有效积温,使大豆提早成熟;同时全膜双垄侧播大豆,经济性状好,产量高,效益好,水分利用效率高,适宜在华池县及同类地区示范推广。

4参考文献

[1] 王柏.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大豆水分效应试验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7.

[2] 宋春联,周立奎.覆膜大豆膜上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05(3):62.

[3] 周宝库,张喜林,宦立海,等.覆膜大豆增产效果研究初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3):6-8.

[4] 郭志利.旱地大豆不同覆膜方式栽培效应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0(1):19-21.

[5] 王立明,陈光荣,张国宏,等.黄土塬区旱作大豆覆膜保水技术效果研究[J].作物杂志,2011(6):95-98.

[6] 彭伟,王伟东,周霁霄,等.大豆覆膜栽培试验研究[J].中国农技推广,2004(2):41-42.

[7] 王迪轩.大豆优质高产问答[M].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