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经典犹如松柏常青

2014-09-24 18:12蒋宏宾
唯实 2014年7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蒋宏宾

2011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动员时讲话强调,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他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要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思想方法搞正确,增强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才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近期,我认真、系统地研读了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深深感到体会很多、收获很大。

一、从三个视角研读这部哲学经典

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发展角度研读,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奠基之作。马克思主义有两大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发现,这本书阐明的就是其中的一项,并且是极具基础性的一项,即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划时代的哲学革命”的实质就是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常说,唯物史观是读懂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钥匙”。当年列宁甚至这样讲,这“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这本小册子虽然写于128年前的1886年,当时是为了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可谓“应时之作”。但由于理论命题选择精当,直击哲学基本问题和时代鼓点,同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系统剖析了大量经典文献,在批判、借鉴、扬弃中创立新理论,书中所揭示的基本思想及其闪耀的智慧光芒、真理光芒并没有因为时光流淌而淡化乃至消失,反而越显得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的深邃、远见与卓识。马克思主义创立至今,160多年来历经风雨洗礼而颠扑不破,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真理。

从与马克思恩格斯其他著作的关联中研读,这部经典虽非大部头,但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基本立场始终坚定如一。倘若联系其他相关的著作,对这部经典著作内涵的理解将更加系统到位。写这部书时,恩格斯已步入晚年,而马克思已逝世三年。写这样一部书,阐述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本来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由来已久的愿望。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后部收录了1845年春天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1条。这说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思想的研究已久,并且已形成了基本的构架和思路,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观点。还有一个必须注意的重要史实是,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共同写作了《德国意识形态》一书,论述了他们的新世界观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当时的局势,这部著作未能出版。之后的40多年,由于实际斗争和理论工作的繁忙,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没有机会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哲学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加以公开出版。因此,恩格斯此时写作和出版《费尔巴哈论》(尽管直接原因是写书评),从深层次上讲,其实是为了完成他和马克思当年的一个夙愿。尽管此时马克思已经逝世,但恩格斯十分清楚马克思所要表达的思想体系和深度的。此时的他,已经完全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因为早在40多年前,他们就有过同样的论题沟通与理论表达。的确,恩格斯本人对这部书及其所表述的思想看得很重。在恩格斯1890年给德国大学生约·布洛赫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也可以向您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

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运用的角度研读,面对重大历史任务,面临重要转折关头,我们党总是特别强调要学习哲学,尤其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清大势、把握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的法宝,是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指路明灯。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要做到“三个更好、一个更加”,就是更好地认识国情,更好地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进而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他特别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可以说,既然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锐利而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那么,《费尔马哈论》就应当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必读书、案头书、常读的书。

二、《费尔巴哈论》揭示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及其渊源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及其意义,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原理。书中所论最主要的思想及其变革体现在三大问题上。

关于基本的哲学关系问题。恩格斯在该书第二章的开头就讲:“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他接着说,“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于在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但是,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由此看出,关于这个基本哲学命题,恩格斯在这里用了“重大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等定位用语。恩格斯之所以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因为这一问题决定着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决定着人们对待客观世界的基本态度。这就为我们坚持科学的认识论提供了根本性的依据。在认识路线问题上,历来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斗争。唯心主义在认识路线上的集中表现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认识路线反映到党的路线上就是思想路线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老路”和“邪路”表面上看是具体的发展道路和路线政策的选择,但在深层却是认识路线、思想路线的选择。如果认识路线不正确,就会导致道路抉择的不正确。

关于历史发展的根本观点问题。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是唯物史观最根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没有人天才地发现、科学地揭示并且明确地阐述过类似这样的观点。哲学家们看到了发展的动态与辩证,但至多把它放在自然领域、人的精神领域,而没有发现在社会历史领域同样存在着客观规律性。而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社会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但丝毫不能改变历史进程中内在的、深层的客观规律的支配。人们的愿望和行动只有符合客观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恩格斯在书中这样阐述:“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完全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从很大程度上讲,历史唯物论就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论。当然,这一客观的历史规律性判断,是由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工具的自觉运用,进而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出来的。顺应这样的规律,人类社会就不断地从较低级形态走向较高级形态,直到达到人类大同的共产主义社会。

endprint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后(最终)动力问题。这个问题是与前两个问题密切关联的。恩格斯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可见,恩格斯在此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又一个伟大的发现和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哲学史上,对于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从来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这就是英雄史观。与此相反,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是群众史观。

通过对这三个基本观点的系统性梳理和贯穿式理解,我们将进一步体会到:

由于唯物史观的诞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进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这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和历史理论基础,同时,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

我们通常称历史唯物主义为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其实,历史和唯物主义并不是天然结合的。在唯物史观产生以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历史观。这些历史观中虽然蕴含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但从总体上看,都未能真正全面地揭示社会历史的深刻本质和发展规律。到了费尔巴哈那里,情况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然而,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革命性的变革就发生了。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各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它坚持新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和辩证方法论,把人的实践活动和生产方式作为理解社会历史的基础,克服了旧的社会历史观中的三个分离或对立,即历史与现实的人的分离、历史与自然的对立、历史与唯物主义的分离,从而正确地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列宁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唯物史观不只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单项表述,而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完整统一的复合表述。这是因为,从深层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二者是内在贯通的。它们的贯通或统一,就体现在客观实践、社会历史发展这个根本基点上。历史唯物主义为什么能消除上面所述的三个分离或者对立,从而把历史与现实的人、与自然结合起来,把历史纳入唯物主义视野,进而使历史同唯物主义内在地结合起来?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找到了历史的“现实基础”,使它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理解生产关系,并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恰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的:“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也从来都是注重历史唯物主义的。

以上里程碑意义的哲学变革及其引致的一切科学结论,从根本基础上讲,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在彻底清算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拯救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确立现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时,恩格斯明确指出:“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观,本质上是实践的、辩证的、唯物的历史观。它的实践论、唯物论和辩证法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并通过不同理论层面表现出来。有一个史实不能忽视,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长期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做出了科学的说明。不仅创立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而且还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则贯彻于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创立了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从而结束了以往历史领域唯心主义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只要我们仔细审视一下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就能领略到其中既充满着唯物主义,又充满着辩证法,既充满着历史唯物主义,又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

如果要集中概括《费尔巴哈论》的思想内核,那么无疑当属书中深刻论述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恩格斯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他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成了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

三、《费尔巴哈论》对于把握当代中国

重大问题的启示

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信仰。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支柱,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所始终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首先和最为根本的,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所赖以立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要旨。可以这样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展示其科学性和生命力的最大历史舞台,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得到不断丰富、发展、深化和创新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坚持了这一条,就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方面,就会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信心。

清醒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真正把它作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总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这个社会存在最集中的概括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总体部署,同样也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其最大的依据和立论基础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基本国情。它要求我们既要在实践中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本质特征,又要充分考虑这一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在现阶段的阶段性、暂时性要求及其不健全、不完善性特征,从而更加科学地设计,逐步地推进,并且不断地加以完善。

系统把握社会实践的内在关联,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发展,也必须在发展中坚持。道理很简单,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说明,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通途,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再进一步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之所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才能产生综合效应。同时,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地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立足实践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把握时代潮流中占据思想先导。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看待一切实践和一切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当今世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革,我们必须永远保持理论创新的勇气和锐气。当年邓小平理论的诞生是应时而生,其后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同样是源自于实践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提出来的创新思想。今天,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理论创新的高度自觉、高度胆略、高度智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我们党90多年奋斗历程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最根本的经验就是自觉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产生和发展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将群众路线一直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同时,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无论革命、建设,都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出发,积极践行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今天,当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我们必须更好地领悟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又鼓励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实践和制度的创新。

(作者系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委书记)

责任编辑:戴群英

endprint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后(最终)动力问题。这个问题是与前两个问题密切关联的。恩格斯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可见,恩格斯在此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又一个伟大的发现和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哲学史上,对于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从来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这就是英雄史观。与此相反,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是群众史观。

通过对这三个基本观点的系统性梳理和贯穿式理解,我们将进一步体会到:

由于唯物史观的诞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进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这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和历史理论基础,同时,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

我们通常称历史唯物主义为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其实,历史和唯物主义并不是天然结合的。在唯物史观产生以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历史观。这些历史观中虽然蕴含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但从总体上看,都未能真正全面地揭示社会历史的深刻本质和发展规律。到了费尔巴哈那里,情况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然而,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革命性的变革就发生了。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各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它坚持新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和辩证方法论,把人的实践活动和生产方式作为理解社会历史的基础,克服了旧的社会历史观中的三个分离或对立,即历史与现实的人的分离、历史与自然的对立、历史与唯物主义的分离,从而正确地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列宁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唯物史观不只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单项表述,而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完整统一的复合表述。这是因为,从深层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二者是内在贯通的。它们的贯通或统一,就体现在客观实践、社会历史发展这个根本基点上。历史唯物主义为什么能消除上面所述的三个分离或者对立,从而把历史与现实的人、与自然结合起来,把历史纳入唯物主义视野,进而使历史同唯物主义内在地结合起来?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找到了历史的“现实基础”,使它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理解生产关系,并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恰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的:“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也从来都是注重历史唯物主义的。

以上里程碑意义的哲学变革及其引致的一切科学结论,从根本基础上讲,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在彻底清算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拯救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确立现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时,恩格斯明确指出:“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观,本质上是实践的、辩证的、唯物的历史观。它的实践论、唯物论和辩证法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并通过不同理论层面表现出来。有一个史实不能忽视,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长期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做出了科学的说明。不仅创立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而且还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则贯彻于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创立了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从而结束了以往历史领域唯心主义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只要我们仔细审视一下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就能领略到其中既充满着唯物主义,又充满着辩证法,既充满着历史唯物主义,又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

如果要集中概括《费尔巴哈论》的思想内核,那么无疑当属书中深刻论述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恩格斯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他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成了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

三、《费尔巴哈论》对于把握当代中国

重大问题的启示

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信仰。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支柱,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所始终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首先和最为根本的,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所赖以立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要旨。可以这样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展示其科学性和生命力的最大历史舞台,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得到不断丰富、发展、深化和创新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坚持了这一条,就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方面,就会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信心。

清醒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真正把它作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总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这个社会存在最集中的概括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总体部署,同样也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其最大的依据和立论基础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基本国情。它要求我们既要在实践中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本质特征,又要充分考虑这一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在现阶段的阶段性、暂时性要求及其不健全、不完善性特征,从而更加科学地设计,逐步地推进,并且不断地加以完善。

系统把握社会实践的内在关联,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发展,也必须在发展中坚持。道理很简单,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说明,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通途,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再进一步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之所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才能产生综合效应。同时,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地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立足实践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把握时代潮流中占据思想先导。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看待一切实践和一切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当今世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革,我们必须永远保持理论创新的勇气和锐气。当年邓小平理论的诞生是应时而生,其后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同样是源自于实践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提出来的创新思想。今天,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理论创新的高度自觉、高度胆略、高度智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我们党90多年奋斗历程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最根本的经验就是自觉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产生和发展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将群众路线一直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同时,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无论革命、建设,都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出发,积极践行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今天,当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我们必须更好地领悟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又鼓励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实践和制度的创新。

(作者系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委书记)

责任编辑:戴群英

endprint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后(最终)动力问题。这个问题是与前两个问题密切关联的。恩格斯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可见,恩格斯在此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又一个伟大的发现和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哲学史上,对于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从来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这就是英雄史观。与此相反,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是群众史观。

通过对这三个基本观点的系统性梳理和贯穿式理解,我们将进一步体会到:

由于唯物史观的诞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进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这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和历史理论基础,同时,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

我们通常称历史唯物主义为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其实,历史和唯物主义并不是天然结合的。在唯物史观产生以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历史观。这些历史观中虽然蕴含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但从总体上看,都未能真正全面地揭示社会历史的深刻本质和发展规律。到了费尔巴哈那里,情况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然而,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革命性的变革就发生了。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各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它坚持新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和辩证方法论,把人的实践活动和生产方式作为理解社会历史的基础,克服了旧的社会历史观中的三个分离或对立,即历史与现实的人的分离、历史与自然的对立、历史与唯物主义的分离,从而正确地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列宁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唯物史观不只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单项表述,而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完整统一的复合表述。这是因为,从深层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二者是内在贯通的。它们的贯通或统一,就体现在客观实践、社会历史发展这个根本基点上。历史唯物主义为什么能消除上面所述的三个分离或者对立,从而把历史与现实的人、与自然结合起来,把历史纳入唯物主义视野,进而使历史同唯物主义内在地结合起来?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找到了历史的“现实基础”,使它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理解生产关系,并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恰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的:“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也从来都是注重历史唯物主义的。

以上里程碑意义的哲学变革及其引致的一切科学结论,从根本基础上讲,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在彻底清算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拯救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确立现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时,恩格斯明确指出:“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观,本质上是实践的、辩证的、唯物的历史观。它的实践论、唯物论和辩证法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并通过不同理论层面表现出来。有一个史实不能忽视,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长期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做出了科学的说明。不仅创立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而且还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则贯彻于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创立了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从而结束了以往历史领域唯心主义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只要我们仔细审视一下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就能领略到其中既充满着唯物主义,又充满着辩证法,既充满着历史唯物主义,又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

如果要集中概括《费尔巴哈论》的思想内核,那么无疑当属书中深刻论述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恩格斯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他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成了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

三、《费尔巴哈论》对于把握当代中国

重大问题的启示

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信仰。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支柱,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所始终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首先和最为根本的,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所赖以立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要旨。可以这样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展示其科学性和生命力的最大历史舞台,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得到不断丰富、发展、深化和创新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坚持了这一条,就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方面,就会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信心。

清醒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真正把它作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总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这个社会存在最集中的概括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总体部署,同样也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其最大的依据和立论基础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基本国情。它要求我们既要在实践中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本质特征,又要充分考虑这一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在现阶段的阶段性、暂时性要求及其不健全、不完善性特征,从而更加科学地设计,逐步地推进,并且不断地加以完善。

系统把握社会实践的内在关联,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发展,也必须在发展中坚持。道理很简单,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说明,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通途,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再进一步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之所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才能产生综合效应。同时,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地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立足实践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把握时代潮流中占据思想先导。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看待一切实践和一切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当今世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革,我们必须永远保持理论创新的勇气和锐气。当年邓小平理论的诞生是应时而生,其后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同样是源自于实践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提出来的创新思想。今天,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理论创新的高度自觉、高度胆略、高度智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我们党90多年奋斗历程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最根本的经验就是自觉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产生和发展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将群众路线一直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同时,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无论革命、建设,都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出发,积极践行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今天,当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我们必须更好地领悟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又鼓励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实践和制度的创新。

(作者系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委书记)

责任编辑:戴群英

endprint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浅谈中职学校的“历史观”教育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试述近代经验论哲学发展的逻辑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试论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可行性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当代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