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与中小学教育改革

2014-09-25 20:01赵杰赵才甫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慕课学科生态

赵杰++赵才甫

“慕课”是一个以“在线学习”为特征的新课型,它的引入与实施,必将带来课堂教学方式的“翻转”,“学生中心”、“学习中心”将得以实现。要使这个“舶来品”落地生根,必须正视两种教育哲学的差异,必须实现教育时空与教育理念的跨越与超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更新教育思想,改善教育生态,优化育人环境,才不致缘木求鱼,才能摆脱教改的宿命。

慕课课堂教学课堂翻转课程改革教育生态“慕课”(简称MOOC,或MOOCs),是一种在线课程模式,以其大规模(Massive)、开放性(Open)、在线型(Online)的特点,“如地震海啸般从高等教育涌向基础教育”。那么“慕课”对中国基础教育将产生哪些冲击?真的能够翻转基础教育课堂吗?如何打造更加适合中国基础教育的“慕课”?这是《“慕课”对基础教育意味着什么?》(《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7日第3版)一文提出的“三问”。

这“三问”,启人深思。诚如专家指出的那样:“这一全新教育模式,对中国基础教育的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使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与思考教育的未来走向。”

愿景: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

“慕课”,既有“在线”的特征,更有“学游”(学习进程以“游戏过关”的形式进行)的特点,势必给课堂带来显著变化: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实现——自学在先、自学为主——实现“先学后教”、“自学待教”,甚至臻于叶圣陶先生憧憬的“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换言之,就课堂教学方式而言,“慕课”有可能第一次真正实现课堂的“翻转”。

需要强调的是:有人认为,“慕课”的运行,是以“翻转课堂”为依托的;实际上,“慕课”的实施,才使“课堂”实现“翻转”。所谓“翻转课堂”,是课堂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角色与地位的“翻转”——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将精力前置于“备课”、将教学转变为“辅导”,而不再是课堂上的“教课”或“讲课”。

如此,“慕课”以学生自主、开放、个性化的学习,第一次真正地促成“学生中心”课堂模式的实现,也可能因此第一次真正地实现“学生中心”从教学理念到课堂现实的“翻转”。

这两个“翻转”的实现,对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无疑将是一场深刻的巨变,乃至革命。一旦成为现实,将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意义。

移植:从“热切憧憬”到“生根发芽”

“慕课”意义重大,关键在于落地生根。

“慕课”的核心是“微课”,“微课”的生成,需要:(1)勾勒“知识树”——学科知识、学习能力系统(也就是专家所称的“知识图谱”)的构建;(2)把握关节点——根据文本特点、知识结构、考试指向,找出学生最需要帮助的地方;(3)再造思维流——有专家把它与“知识图谱”等同,其实不然:“知识图谱”是客观的、静态的,“思维流”是主观的、动态的,是教师依据经验、预估学情、运营智慧为学生设计的学习(即“学游”)流程;(4)设置区分度——根据学习层次,设置相应的难易度或等级系数,即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学习。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创新工程,还是一个艰苦长期的工程。对教师的知识学养、教学素养、应试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新的挑战与学习。

理想:从“课堂翻转”到“全员翻转”

有了“慕课”,有了课堂“翻转”,有了“学生中心”的落地,人们似乎有理由乐观地甚至理想化地预期:课堂旧貌必将彻底改观,原有问题即可一扫而光。比如,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参与的提高,不仅是最大程度与幅度的,甚至应该是臻于全员的、全面的。

作为理想,可以理解;着眼现实,不免误解。是否应该承认:一个群体中,善学与不善学、爱学与不爱学的,始终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以“慕课”为特征的“翻转课堂”,固然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变课堂生态,最大程度与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参与;但总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有的不爱学的,变得爱学;不善学的,变得善学——因为他们“上瘾”:“你被课程内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开小差,一秒钟都不能”;而有的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得不善学、或不爱学——试问:“电游”很火,有没有人就是不玩?还有那些横竖不爱学的——任你怎么改变,也还是撼动不了那颗坚如磐石的心。

“慕课”说到底,还只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参与的诱导;并不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原动力,也不能改变所有学生的学习原生态。论及这一点,并不是对“慕课”的虚无主义,而在于建立一个理性的目标预期。

也因此,需确立对“慕课”的理性态度:一是不要过高、理想化地预期;二是不要以偏概全、因噎废食;三是更要坚守与坚持——在“对的”时候,用“对的”态度,做“对的”事情。

跨越:从“理想世界”到“现实世界”

“慕课”的实施,必须考虑三个“距离”参数。

第一,从国外到国内。

“慕课”发端并发展于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其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自主性、探究性、个性化的学习,是“慕课”诞生与应用的土壤;而我们,则是运用“慕课”来改造土壤,“倒逼”自主性、探究性、个性化学习的生成——教学的自然环境与课堂的自然生态不同,决定了教育的哲学不同、实施的路径不同,也决定了路程与效率的必然不同。

第二,从大学到中学。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对于自主学习是“顺应”的——1本教材,教授用几十个课时作提要式的讲授,剩下的便是学生“自学”;学生有问题,与教授提前预约、届时辅导。

差异表明:在大学,“慕课”中的“微课”,对教授,是教学的补充、辅导的替代;对学生,则是变“预约”为“随时”、“随机”,——丰富了课程教学形式,方便了“师”生的交流。在中小学,则是打破了原有的教学平衡,建立新的教学秩序与新的教学关系,进而培育新的学习方式。

因此,如果说“慕课”在大学是顺应、是改善、是补充;在中小学则是打破、是颠覆、是革命,经历“解构——重构”的过程,这对教师、学生,学校、家长,乃至社会,都会经历“阵痛”。

第三,从弱校到强校。

是谁对“慕课”有着迫切的需求?一般来讲,是那些师资、生源、教学质量薄弱的学校。初期,固然可以弱校自营;长期,则需强校的加盟。最佳的实施模式,是教育的行政、科研、教研、强校、弱校的共同参与、协作经营。

拓展:从“课堂教学”到“课程改革”

“慕课”的优势,基于“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放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则仍有优化空间——回顾基础教育领域,30多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20多年致力于“素质教育”,10多年致力于“课程改革”,虽在课堂教学方式的“翻转”上成效不彰,但方向是正确的。

第一,从“学科”素质走向“综合”素质。

以实施“课程改革纲要”为先导,以实施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托的“课程改革”,虽然其目的之一在于“倒逼”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但其外延远大于此。“慕课”虽然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取得“攻坚克难”的成果,但外延明显小于“课程改革”,比如以课题为单位的综合性的、研究性的学习,就目前而言尚未纳入视野。

第二,从“知识”学科走向“实践”学科。

很显然,“慕课”适用于知识体系严密的学科,而音乐、美术、体育等知识性弱的学科尚未纳入视野——在学科范畴上,明显窄于早先的“素质教育”。这固然因为这些学科的实践性强,也因为它们在考试中所占份额小,或不占份额。

第三,从“有限”自主走向“完全”自主。

“慕课”实现了“学生中心”,实现了学习的“自主”;但这个“自主”是有条件、有限度的——以“学科”为中心——学生自行规划、独立“自学”的“自主”,尚未纳入视野,因而目前的“自主”不是全面、彻底的。

因此,“慕课”要真正彰显活力并行之久远,就不能囿于课堂、限于主科;必须在实现“课堂翻转”的基础上拓展空间,在“课程改革”上有所作为。

回归:从“学习生态”到“教育生态”

毫无疑问,引入“慕课”的初衷,一是改善课堂生态,二是提高学科成绩(含学科考试成绩),这只是教育功能很小的一个部分。教育的终极是满足学生的“发展”——自主、多元、个性化的发展。要达此目的,得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得满足学生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需要;并得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评价机制。

比如,一个人不具学术研究潜质、或不愿意从事学术研究,可进入自己喜欢的“技能型”大学——酒店管理、汽车修理的专业学院,以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在美国,有乔丹的“粉丝”,放弃哈佛、耶鲁的“橄榄枝”,直接去了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为的竟是体验乔丹的大学校园生活。

人才的评价亦如是。乔丹“粉丝”的选择,在美国很正常,很平常。在我国,考入清华、北大而放弃的,无异傻瓜;北大毕业而“卖猪肉”的,则被视为愚蠢得无以复加。

这很重要吗?是的,很重要——这也是将这个话题单列的原因。

第一,教育“生态”(大环境)不改变,学生终难体验“慕课”的乐趣——斤斤于得失,汲汲于名校,学生终在“被评价”中体验“失败”而不是“自我”的成功,“慕课”又将回到原点:“主宰”了课堂的学生,还是主宰不了自己。

第二,教育“生态”(大环境)不改变,“慕课”将难免教育改革宿命——“地震海啸般涌来”,悄无声息地退去。多年前江苏南京整体教改的历史与尴尬,殷殷可鉴:学生素质上去了,高考成绩下来了,成就了“县中”,“砸了”自己。

第三,教育“生态”(大环境)不改变,“慕课”将背负不能承受之重——万千期待集于一身,必欲“倒逼”出教育的艳阳天。事实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如此厚望:“慕课”,只是网络时代的应运而生,绝不是医治中国教育问题的“百应”灵丹。相反,只有教育生态的改善,才能有平和的心态看待“慕课”,才可使“慕课”发挥其应有效应,也才能真正地引领我国教育的“未来走向”,那才是真正的居功至伟。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喜欢
慕课学科生态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